(共23张PPT)
第四节 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
理解石油资源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石油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能够多层次多角度阐述保障国家石油资源安全的对策。
理解石油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运用地图,说明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地,生产地和消费地。
能够进行野外矿山观察,调查,能够独自或与其他人合作设计调查方案。
1973年10月,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宣布实行石油减产和石油禁运,造成全球油价上涨,原油价格从1973年10月的每桶不到3美元上涨到1974年3月的近12美元,引发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机。这次石油危机对当时依赖廉价石油作为能源的西方国家产生了巨大冲击,并导致世界性的经济衰退。
1.伊朗、伊拉克等国实行石油减产和禁运,为什么会对西方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答:二战后,石油成为西方乃至全球的主要能源,国民经济高度依赖石油产品,但石油资源却主要集中分布于少数国家。石油输出主要依赖中东地区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国家。
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成立, 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这些国家实行石油减产和禁运,造成世界上石油短缺和油价上涨。大量石油进口国国家贸易赤字加大,工业、交通、农业能源不足,居民生活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降,经济增长滞缓,失业率上升,引发社会恐慌和经济萧条。
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8年和1986年。这三次石油危机主要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5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第二次危机(1978年—1980年):1978年底,伊朗政局发生剧变,亲美的国王巴列维下台,停止输出石油60天,引起抢购原油风潮,油价急剧上升。1980年9月20日伊拉克空军轰炸伊朗,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全球原油供求紧张,引起油价再度上扬,引发并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第三次危机(1986年一199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团结力量的瓦解以及新兴产油国的出现,石油权力再度回到美国、日本和欧洲。1986年,石油价格降到10美元/桶以下,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猛烈冲击,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暴跌间接导致苏联解体。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海湾战争),遭受国际经济制裁的伊拉克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升至42美元高点。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陷入衰退, 拖累全球GDP增长。由于国际能源机构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和以沙特为首的国家迅速增产,很快稳定了世界油价。这次危机持续时间短、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小。
2.查阅资料,议一议,在20世纪还发生过几次“石油危机” 分别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石油是赋存于地下岩石孔隙中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液态可燃矿产。石油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当代社会和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截至2017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为2393亿吨,折合约1.7万亿桶。
一、石油资源分布
图2—46 2017年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分布
“世界油阀”
西亚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西亚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的一半以上,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西亚各国所产石油的90%供出口,主要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这些运出的石油大都需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所以霍尔木兹海峡被称为“世界油阀”。
霍尔木兹海峡
石 油 的 形 成
大量生死亡后沉积到江河湖海
石油和天然气形成
油气移动
油气藏
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但分布不均衡
图2—47 我国石油资源分布
1.20世纪70年代,石油枯竭论十分流行。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新发现的石油资源量远大于所消耗的石油量。世界已探明的石油资源量,从1996年的1.1万亿桶增长到2017年的1.7万亿桶。世界石油开采量不断增长,石油剩余储量的可供开采年限呈上升趋势,出现“越采越多”的情形。读图2-49,想一想,为什么世界石油会出现“越采越多”的情形 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
储采比又称回采率或回采比,是指年末剩余储量除以当年产量,得出剩余储量按当前生产水平尚可开采的年数。
答案: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包括石油理论研究、石油勘探技术、石油勘探的范围扩大,深度加大,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不断加;石油可采技术的进步;国家政策的鼓励,资金的投入。
各国石油探明储量差异甚大,前10位的国家,合占世界石油总探明储量的85%以上,而中东占全世界的近一半。
[典型案例] 伊朗和中国合作在格什姆岛建设石油码头,该项目能容纳140 m深的油轮进出,可存储3 000万桶原油,建成后中国将以年租金2亿美元左右租赁十年。
(1)(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分析格什姆岛建设石油生产、运输和储备枢纽的有利条件。
答:该区域是世界石油基地,石油资源丰富;岛屿扼波斯湾出口,位于世界石油运输要道;该地港口建设用地资源丰富;岛屿多岩岸,适合建设大型港口;中伊两国资金和技术支持。
[典型案例] 伊朗和中国合作在格什姆岛建设石油码头,该项目能容纳140 m深的油轮进出,可存储3 000万桶原油,建成后中国将以年租金2亿美元左右租赁十年。
(2)(综合思维)简述中伊合作建设石油生产、运输和储备枢纽的意义。
答:伊朗直接获得经济效益;拉动伊朗南部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稳定我国能源输入,提高能源安全度。
(1)世界石油的生产与消费
二 、 石油的生产与消费
生产 消费
特点 相对集中 与经济规模成正比
地区 分布 中东是世界石油产量最大的地区 亚太、北美和欧洲西部是世界石油消费数量最多的地区
国家 分布 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和美国等是世界生产石油最多的国家 美国、中国、印度、日本、巴西等国石油消费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2)我国石油的生产与消费
生产 消费
特点 平稳增长 逐年增加
现状 我国跨入世界石油生产大国行列,近年来我国开始对石油产量进行宏观调控 石油消费增长超过了石油产量增长,石油进口数量也逐年攀升
三、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一)我国石油资源面临的困难问题
①我国石油资源储量丰富,但______石油储量较低;
②我国石油储采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现有油田大都已过高峰生产阶段,继续增产的压力较大;
③国际纠纷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④石油的________迅速攀升,石油供需矛盾逐渐突出;
⑤石油进口量逐年攀升,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人均
消费量
三、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1)开拓国际石油运输通道
①海上通道:我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______、非洲、________、拉丁美洲等地区和国家;霍尔木兹海峡和________海峡属于石油运输的咽喉要道。
②陆上通道:为了减少对海路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促使石油进口渠道______化;我国已相继建成了中俄东北石油运输管道、中哈西北石油运输管道和中缅西南石油运输管道。
(一)保障石油资源安全的措施
中东
俄罗斯
马六甲
多元
我国已建成舟山、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______________和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
(2)提高石油战略储备
石油储备基地
(2)提高石油战略储备
[思考] 读图说明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区位特征。
提示 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及关键节点处,利于我国石油资源消费、进口储备和跨区域调运等。
例1 2019年我国原油进口达到了5.06亿吨,进口额达到了1.66万亿元,占2019年我国商品进口总额的11.6%。我国一年进口的原油,已经相当于当今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俄罗斯一年的原油产量。2020年1~2月受疫情严重影响,中国原油进口量为8608.8万吨,同比增长5.2%。长三角、大湾区和渤海湾区域重点谋划石油储备布局,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目的是( )
①减少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的影响 ②加快石油加工产业链的发展 ③调节石油生产与消费的需求 ④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的构成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A
(2)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需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有( )
①靠近我国主要油田 ②石化发达的城市 ③海运条件优越 ④接近消费市场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D
①对内:加强石油基地的地质调查,提高石油__________水平,促进石油储量和产量较快增长。
②对外:积极投资国外油气领域,推进资源开发,谋取合作共赢。
(3)加大国内石油开发力度,推动石油企业“走出去”
勘查技术
①目的:减少因能源消耗所造成的______,提高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以确保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
②措施:注重提高能源使用______,改进能源消费结构,尽量多使用洁净能源,大力开发________。
(4)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
污染
效率
新能源
归纳: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
开源 ①加强勘探,探明可采储量,增加后备资源量;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开发新能源,降低能源消费对石油的依赖程度;③积极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④拓宽石油进口渠道,保障石油进口安全
节流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能少的产业;②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③开展石油深加工,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④调节油价;⑤对石油资源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
储存 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和石油储备库
调配 建设输油管道,实现石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