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一课一练(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代寓言二则》一课一练(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08 22:0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明:标注符号“▲”为选做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郑人买履( ) (2)遂( )不得履 (3)宁( )信度
(4)遽( )契( )其舟 (5)先自度( )其足
(6)宁信度( ),无自信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之其坐 (2) 遂不得履 (3) 不亦惑乎
(4)遽契其舟 (5)楚人有涉江者 (6)宁信度,无自信也
3.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度: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度:
4.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
(1)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是:
(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是:
5.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 至之②市,而忘操之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
(1)做代词,代物的:
(2)做动词用的:
6.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3)宁信度,无自信也。
? (4)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5)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是吾剑之所从坠。
(7)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二、阅读理解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你认为郑人最可笑的句子?此句突出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本文通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体现文章寓意的句子:
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课外延读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病――劳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其苗( )    揠之( )     苗则槁矣( )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悯       长      揠       谓          予       趋      槁       非徒        
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返归取之
③其子趋而往视之     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句子。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③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
                                          
6、读完寓言后,想想看,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古代寓言二则》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1)lǚ(2)suì (3)nìng(4)jù? qì(5)duó dù
2.(1)同“座”(2)终于(3)迷惑,糊涂(4)立即,匆忙(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
3.(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
4.(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
5.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1)①③(2)②
6.(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4)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5)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 (6)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7)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二、阅读理解
1.宁信度,无自信也。 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的人。
2.启发人们要正确认识实际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三、课外延读
1、mǐn yà gǎo 2、悯:耽心、忧虑;长:生长、发育;揠:拔;谓:告诉;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趋:赶去;槁:干枯;非徒:不仅只是。3、D 4、①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②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③不仅没好处,相反害了它。5、宋人想帮助禾苗快点生长,其结果是使得禾苗干枯了。6、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说明:标注符号“▲”为选做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郑人买履( ) (2)遂( )不得履 (3)宁( )信度
(4)遽( )契( )其舟 (5)先自度( )其足
(6)宁信度( ),无自信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之其坐 (2) 遂不得履 (3) 不亦惑乎
(4)遽契其舟 (5)楚人有涉江者 (6)宁信度,无自信也
3.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度: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度:
4.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
(1)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是:
(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是:
5.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 至之②市,而忘操之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
(1)做代词,代物的:
(2)做动词用的:
6.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3)宁信度,无自信也。
? (4)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5)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是吾剑之所从坠。
(7)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二、阅读理解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你认为郑人最可笑的句子?此句突出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本文通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体现文章寓意的句子:
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课外延读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病――劳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其苗( )    揠之( )     苗则槁矣( )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悯       长      揠       谓          予       趋      槁       非徒        
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返归取之
③其子趋而往视之     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句子。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③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
                                          
6、读完寓言后,想想看,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古代寓言二则》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1)lǚ(2)suì (3)nìng(4)jù? qì(5)duó dù
2.(1)同“座”(2)终于(3)迷惑,糊涂(4)立即,匆忙(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
3.(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
4.(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
5.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1)①③(2)②
6.(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4)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5)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 (6)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7)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二、阅读理解
1.宁信度,无自信也。 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的人。
2.启发人们要正确认识实际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三、课外延读
1、mǐn yà gǎo 2、悯:耽心、忧虑;长:生长、发育;揠:拔;谓:告诉;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趋:赶去;槁:干枯;非徒:不仅只是。3、D 4、①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②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③不仅没好处,相反害了它。5、宋人想帮助禾苗快点生长,其结果是使得禾苗干枯了。6、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