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课件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课件2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4 21:5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秋天,是文人们最常吟咏的对象。同学们能想起那些有关秋的诗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停车
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枚《山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上个世纪 30 年代的文人郁达夫也写秋景抒思秋之情,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味文中的情味。
故都 的 秋
郁达夫
1.了解郁达夫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概括并鉴赏文中的五幅秋景图,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分析并鉴赏文章中的衬托和对比手法,学习并应用到写作实践中。
4.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与文化的素养。
2.英勇牺牲
1945年的8月29日,也就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两周,郁达夫没有迎来凯旋的欢呼,却迎来了他的噩耗。那晚8时许,郁达夫正在家中与几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土著青年把郁达夫叫出去讲了几句话,郁达夫随即回到客厅,与朋友打个招呼就出去了,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1985年9月27日,中国官方新华社报道: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之事已从日本学者铃木正夫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得到证实。
一、背景介绍
3.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写了故都的秋哪些特点?请从文章中找出概括性语句。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作者分别写了哪些画面来体现故都的“清、静、悲凉”?找到主要的写景段落,用简练的语言为每一幅图景命名。
小院秋色
落蕊秋意
寒蝉秋声
秋雨话凉
秋枣奇景
二、初读
1.小院秋色
破屋,老旧,历史感;浓茶;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一丝一丝的日光 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写景方法:写景状物方面,极其精彩,饱含作者的深情,情与景完美交融。“……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言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写景写得非常细致,如“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给人以悠闲、惬意的感觉。
三、品读
你最喜欢上述哪幅画面?该画面如何体现“清、净、悲凉”的?
①“你”第二人称,代入感;
②视觉听觉嗅觉——“你也能看得到……,听得到……”;
③适合自己心境和吻合景致特点的修饰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泡一碗浓茶”“在破壁腰中”“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④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⑤写景细致。
2.落蕊秋意
细腻,视觉、触觉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有点儿落寞,深沉
“北国的槐树……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脚踏花地,是触觉。写触觉,仿佛能拨动读者最微妙的感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可以独自徘徊,静静享受与自然交融的情趣。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闲适的,又是寂寞的。
3.秋蝉的残声(声音)
“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4.秋雨话凉
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息列索落”(秋雨的过程)
言行——都市百姓闲聊:微叹、互答
5.秋果的奇景(形、色)
【小结】
1.五幅画面特点:
①都是故都普通人家日常的生活场景,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环境,既不稀奇,也不富贵,但带着一股老北京所特有的悠闲、自如,又有一点落寞的感觉。
②这些景物的选取,多半是冷色调的:房子是“破屋”,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不写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槐花,而写已经落到地上,快要干枯的“落蕊”,以及人们很少注意到的扫帚的痕迹……这些描写,给人的感觉是不是“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作者感受:
“清、净、悲凉”,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可以说,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的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正是郁达夫所独有的审美体验。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闲淡而略显忧郁的情调,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位传统且对故都怀有真挚眷恋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也才能表现得这样的细腻而深挚。
3.请评析《故都的秋》中的反衬手法。
《故都的秋》多处运用反衬手法。
(1)以淡衬浓:开头写北国的秋清、静、悲凉,用江南的秋赏玩不到十足来反衬;结尾用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反衬北方秋的深味。
(2)以声衬静:文中表现北国秋的清、静,却写了各种声响,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
写北国的秋蝉、秋雨也是用南方的蝉和雨作反衬。
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
卞流光
①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②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
四、延伸
③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来实质性的改变。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
④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儿子一面。多年来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
⑤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过起来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 飘摇。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只身去国,自我放逐。“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
⑥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
【问题】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结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答案】
(1)文章与作者的思想性格、密切相关。
(2)经历、生活体验是写作的源泉。
(3)文章要率真赤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4)文章要自己的风格。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作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8.下列对文本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从多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出了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B.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表达了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
C.作者描写江南的雪景,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在品评诗句中写出了雪趣。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通俗幽默,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答案:A。
解析:B项“表达了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错。C项“实写”错。D项“通俗幽默”应为“清新、纯朴”。
9.文章题为“江南的冬景”,开篇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本文以写北国的冬天开篇,通过对北国冬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概括叙述,为下文写江南的冬景做铺垫,以突出江南冬天与北国冬天的不同特点,表达对江南冬景的赞美、热爱之情。                              
10.作者运用一系列对比,描写了江南的冬景,请简要概括。
答案:北国冬天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的冬天与秋天的比较,突出冬日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将作者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做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