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第一专题之《发明与发现的国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第一专题之《发明与发现的国家》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6 17: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理解李约瑟公正地对待每一种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怀,认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等问题。
2、理解文明对话的作用、必然性,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明对话。

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1934年,当时有三个中国留学生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进修生物化学,其中有一人叫鲁佳珍,跟李约瑟交往十分密切。这三人在留学期间,向李约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使李约瑟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后来,李约瑟又来到中国,结交了我国科技界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并得到了他们的帮助。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于1954年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是李约瑟博士科技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的部分内容。《序言》原文较长,课文选取了序言开头和结尾部分,中间部分被删去,删去的这部分内容篇幅很长,主要谈了西方人对中国科技和中国文化的“误读”。
李约瑟(1900—1995),英国学会会员、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院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英国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国际科学史联合会主席。抗战期间来到中国,几十年来,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7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他多年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二、整体感知:
1、理清思路: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从科学史研究存在的种种问题,谈到研究中国科学与文明的缘由,揭示《中国科学技术史》全书的主题。
第二部分(第2段),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将要着重讨论的问题,即全书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第3、4段),需要公正而客观地评价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贡献。
第3段,批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中的两种倾向。
第4段,在当今世界,对于其他民族的成就应该给予应有的了解与赞赏。
第四部分(第5段),批评欧洲中心主义,应该共同赏识、纵情歌唱各个民族在科学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
2、小结:
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书序,着重表达自己对于科学技术(科学文明)史,特别是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文明)史的观点:摆脱一切偏见,尊重事实,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发现和发明给予公正的评价。
学习设计>文章从考察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入手,找出问题,揭示主题。再提出本书所要探讨的若干问题,即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而表露作者的写作宗旨,袒露自己的人生情怀。最后,点明今天应该怎样看待所有民族在科学发展上作出的贡献。
全文结构图示于下:
缘由·主题——内容一—宗旨——指导思想
3、在文中,李约瑟阐述了一个什么观点,试加分析。
(题目是“发明与发现的国家”,可见所涉及的内容一定是发明与发现方面的,也就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再联系到后面的国家指“中国”,那么教学设计>文章的话题自然也就是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方面的,再联系教学设计>文章内容和文体,作者的基本观点应是不难归纳概括)
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许多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在公元3世纪到15世纪之间,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人取得的成就并不为人们熟知了解。

三、文本研习
1、李约瑟是一位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科学家,他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呢
明确:(1)科学史地位——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2)最古老而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没有被人们认识到。
2、第2节,问:末句在该段中起何作用?其中:“这些问题”指什么?
本段采用的是“分——总”式的结构形式,最后一句起总结上文的作用。
“这些问题”,指上文8个问句所提出的问题。(不包括该段首句。)
3、分析第3节的结构层次。
第3段,批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中的两种倾向。可分成三层。第一层(在一些普通文献中……任何地方诞生),先对这两种倾向作总的介绍,一是评价过高,把过多的东西说成是东亚发明的,指出这是受明末清初来到中国传教的耶稣会传教士文献记载的影响;一是认为一切重要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可能在欧洲以外的地方发生,否定其他地区人们的历史贡献。第二层(在我写第一章……开始应用),以陶器制造史教学片中的失误为例,印证前一种倾向;以两本科学著作中的失误为例,印证后一种倾向。第三层(因此……束缚),揭示本书的宗旨:求实。这一层,是因果论证,是在批评了两种错误倾向之后,表明自己取向的。先陈述理由,再得出结论,显得言之有据。
提问:作者在文中批判了两种相互矛盾的倾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作者批判了中国科学技术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倾向,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西方人(当然也包括中国人)对中国科技水平的“误解误读”,从而证明了研究中国科学史之必要,宣传中国科学技术的迫切。
4、以第四段为例,试分析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明确语体和语言的关系。本文是科技方面的教学设计>文章,也是学术研究方面的教学设计>文章,既是科技语体,表现在语言上是术语用得多,准确严密;又是书面语体,显得严谨规范。)
体会领悟本文的语言特点,先看句式,用的大部分是长句子。长句子容量大,修饰限制成分多,语言显得严密准确。其次看本段关联词语用得特别多,关联词语用得多表明语言逻辑性强,推理严密。再次本段科学术语用的多,就使语言显得科学准确。

四、小结:
[问题探讨]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怎样评价中国古代和中古时期的科学技术对于世界科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李约瑟做出这样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并没有具体列举中国古代以及中古时期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阐述其对世界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而是批评了一些欧洲中心主义者的偏见,即抹杀和否定中国古代和中古时期的科技成就,表现了一位科学家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和民主主义者的博大襟怀。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学习作者摆脱一切偏见,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