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课件2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课件2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4 21:5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一叶知秋”,秋天是文人笔下的“可人”,书写情志,寄托思绪。秋景之美,因人而不同,也因地而异。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故都 的 秋
郁达夫
1.品味文章语言,从用词、句式等方面细细品味,感知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
2.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主观情感。了解作者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净、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融合的艺术手法。
3.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4.理解郁达夫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作家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21 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 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 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 年 8 月退出创造社。1928 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 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 年初加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一、简介
2.“散文”
(1)散文的特点
①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②意境深邃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③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2)散文的分类
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3.解题
本篇写于30年代。题目明确而深沉:
①“故都”指北平。
②这“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因而笼罩了一种文化色彩,“故都的秋”也就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1.把握主旨
歌德说:“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对象,那个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对于郁达夫的秋,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看待。这是因为,在故都的秋天这一自然对象上,注人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作者自身的气质、思想、经历、志趣、情操等,都在描写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1)内容:这篇不足两千字的散文,把北平的秋天所具有的秋景、秋色、秋味活脱脱地勾画出来。
(2)情感: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
二、整体把握
2.理清思路
全文结构总分总。总写思秋,分写绘秋议秋,再总写恋秋。
开头(1-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主体(3—12):具体描绘故都的秋天景象,并对故都的秋进行议论,赞美北国之秋。
第一层(3-11):描绘故都秋景。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幅秋景图:即秋院感秋、秋槐缀秋、秋蝉啼秋、秋雨叹秋、秋果盛秋;
第二层(12):议论,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
结尾(13—14):与开头部分呼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1.本文题为“故都的秋”,这里的“故都”就是北平,即今天的北京,能否把题目换成"北平的秋天”?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可以。因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侵占东北,虎视中原,此时,作者避居杭州,非常苦闷,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既指明描写地点,更有深切眷恋之意,同时,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在一起,而用“北京”则不足以显现作者这种向往、眷恋的情愫。
三、具体分析
【内容】
2.本文的文眼在哪里?它在文章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本文的文眼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如同一根银线将全文贯穿起来。
文章的第 1 段便提出文眼,接下去的记叙部分,便紧扣“清”“静”“悲凉”这一线索,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景物。文中对景物的描绘都是紧紧围绕“清、静、悲凉”来写的,而这也恰恰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作者对于 “林”的形态神韵的着笔,目的在于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与哀婉之情。作者的爱国、爱民与“落寞”“衰弱”的真实感情,融进了故都以至北国的秋中,因而既独特又平凡。所以说,无论是记叙描写还是议论抒情,文章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这根主线。
3.在文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分为几组画面?突出了这些景物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融入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1)景物:
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 “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的“落蕊”,被称做“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
(2)5 幅画面: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3)特点:“清”“静”“悲凉”。
(4)在作者笔下,古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声、秋实、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文化人。也能体会到作者以下感情:
①对具有浓厚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与赞美;
② 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
③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及所流露的深沉的忧思与落寞之情。
4.作者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可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这些景物,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如果你来写,你会这样安排吗?请大家相互讨论交流。
最让作者思念景物:北国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原因:
①本文重点谈的是秋味,牵牛花、槐蕊、秋雨、秋雨、秋枣更具有代表性;
②上述名胜是众所周知的,想让在平凡的的大家都了解的事物写出不平凡的味道;
③作者以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东西都能体现秋的魅力,更不用说那些大家众所周知的地方了。
④作者从身边事物写对秋的感觉,更引起共 鸣;
⑤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热闹的,如果写那些地方,就与作者写本文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不吻合了。
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郁达夫身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 正因如此,他写的故都的秋,没有选取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没有选取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选写“一椽破屋”,作者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冷色调)的牵牛花,同时还选写了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秋树等,带给人以“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味。使“物”“我”之间达到完美的交融和统一。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不失为我们学写情景交融的文章的范例。
【写作手法】
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课文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的锤练,认真琢磨,细腻清新的叙写, 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了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琅琅上口。如文中两段对槐树和秋雨后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这两段文字象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呆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中, 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是有动有,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3.烘托比照,抑南扬北。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烘托比照的手法,抑南扬北,映衬出故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
(1)开头对比。欲说北国之秋, 先道江南的秋是“半开、半醉”的,是温和的、渐进的,像一杯温开水,平淡无味,因此南国的秋是大不如北方的。
(2)结尾对比。以虚映实,强化了对北国故都之秋的赞美:“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具体来说,“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
这样就把北国之秋的浓烈、厚实、刚强、博大等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1.搜集写秋的名篇,比较作家笔下秋的特征之异同。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欧阳修《秋声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
四、拓展深化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有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你到济南来吧。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 ——老舍《济南的秋天》
老舍的秋天给人一种活泼、清新、明静、愉快、开朗的感觉。
郁达夫不一样,把“悲凉”当作美。如果这种“悲凉”只是一笔带过,可能还不算是关键词语,但“悲凉”,恰恰在全文中以一连串的语词链加以强调的表现,可见郁达夫显然是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地欣赏的。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秋天的悲凉为什么是美的?接着的问题是,如何理解秋天的“悲凉”也可以成为美的情感。
先来看看在郁达夫笔下,秋的悲凉是怎么个美法: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2.郁达夫名句
倾城春色,终只是繁华过往。
艺术家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
色彩不浓,回忆不永。
你不过是一个被难者。
无雨那能见晴之可爱,没有夜也将看不出昼之光明。
少年的悲哀,毕竟是易消的残雪。
太阳早已出了海,将月光的世界散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