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5 06:3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俄罗斯人民对苏联的感情
2012年,普京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斯大林
列宁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一、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1.由一国到多国
(1)东欧:
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
(2)亚洲:
中国、朝鲜、越南等
(3)美洲:
古巴
一、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2、经互会
(1)时间:
1949年
(2)国家:
苏联+东欧七国
(3)作用:
①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②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经互会
马歇尔计划
(3)目的:
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莫洛托夫
一、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2、中苏友好同盟
(1)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建交
(2)1950年 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社会主义阵营
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毛泽东访问苏联
材料1:(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
—《苏联国民经济》
材料2:
根据材料指出,苏联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及存在什么问题?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背景
重工业发达
农业、轻工业落后
跛脚的巨人
根本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契机!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
(1)措施:
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结果: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改革重点:农业
赫鲁晓夫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勃烈日涅夫改革(1964年)
(1)措施:
(2)结果:
苏联重工业发达,但轻工业农业落后,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改革重点:重工业
①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科技进步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勃列日涅夫
视频: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危机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
(1)措施:
(2)结果:
①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①经济上:1985年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效果不佳;
②政治上: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改革重点:前期-经济
后期-政治体制
②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导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1953—1964 1964—1982
措施
结果
①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重心:
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①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失败
失败
①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②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重心:
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1985—1991
失败
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重心:
先经济改革、
后政治改革
总结:“三夫”改革比较: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归纳
启示1: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启示2: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时间:
80年代
(2)原因:
[1]内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经济发展缓慢;③民主法治不完善。
(3)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2]外因:①西方推行“和平演变”;②受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
(4)表现: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15
波兰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匈牙利
阿尔巴尼亚
东欧剧变
①波兰
②民主德国
③罗马尼亚
④匈牙利
⑤捷克斯洛伐克
⑥保加利亚
⑦阿尔巴尼亚
⑧南斯拉夫
德国统一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标志着冷战(1947-1991)的结束和两极格局(1955-1991)的终结,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苏联(社)
俄罗斯(资)
实质:社会制度改变
影响:
2.苏联解体(1991)
材料一: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
(直接原因)
⒈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坚持依法治国,健全民主与法治;
4.加强执政党建设,坚持中共的领导。
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自身的失败。
⒉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启示:
认识: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和认识?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
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
量的壮大
东欧剧变
① 增多,由一国发展为多国。
②1949年,
③1950年,中苏缔结
知识结构
经互会成立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社会主义国家
——直接导致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冲击苏联模式
——体制更加僵化
A
课堂训练
1.下表反映了苏联1966-1985年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赫鲁晓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苏联解体
年份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社会总产值 7.4% 6.4% 4.2% 3.3%
D
2. “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
A.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
B.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
C.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
C
3.“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苏联问题已经是积怨已深,戈尔巴乔夫之所以改革,其最初的目的也是想通过改革,快速解决苏联社会比较严重的各种社会矛盾,因为操之过急,改革没有成功,苏联走向灭亡。但从根本上讲,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只是苏联崩溃的催化剂。”作者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  )
A.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实行“多党制”导致失控
C.是苏联解体的导火线 
D.操之过急导致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