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同步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按如图进行实验。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变红能说明
A.分子间有间隔 B.分子由原子构成
C.分子的体积小 D.分子在不断运动
2、下列有关钴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序数是27
B.属于非金属元素
C.元素符号是Co
D.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
3、FeSO4可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症。已知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铁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铁原子的质量是55.85g
B.铁元素位于第五周期
C.铁离子的核外有24个电子
D.x=2
4、既可以表示一种物质,又可以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个原子的符号是
A.Cu B.O C.Ca+ D.Cl-
5、能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过氧化氢分子 B.氧分子 C.氢分子 D.氢原子
6、锂离子蓄电池在“祝融号”火星车的供配电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图是锂元素的某些信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锂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B.锂的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
C.锂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 D.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
7、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氧气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 组成元素不同
B 金银花开,香满邑城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蔗糖放入水中溶解 蔗糖分子分解了
D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 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小
A.A B.B C.C D.D
8、乙烯(C2H4)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用乙烯可制备乙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烯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个数比为1:2
B.乙醇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反应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D.28 g乙烯能与36 g水反应生成64 g乙醇
9、如图是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硒元素是金属元素
B.硒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
C.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D.图中n的值为4
10、每盒20mL“百菲酪”水牛高钙奶中钙的含量为240mg,这里的“钙”指的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离子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水是由_______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_______和_______构成的,可以用______表示;氧气是由____构成的。一个氧分子是由_______构成的,可用______表示。
2、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甲。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n =_______。
(2)硒属于___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3)A、B_______ (填“属于”或“不属于”)同种元素。
(4)图乙表示的粒子中,其化学性质与硒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填标号)。
3、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A图所表示的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B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_____周期,若C中的x=8,则表示的粒子符号为___________;
(2)D图中甲的元素名称是___________,F与Cl位于同一主族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向题:
(1)D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若E中X=18,则该粒子属于______(填“原子”或“离子")。
(3)属于第二周期的元素的是______(填字母,下同)。
(4)A、B、C、D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属于原子的是______。
5、如图是六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六种粒子属于______(填“同种”“不同种”)元素,原因是______不同。
(2)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3)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的粒子是__________;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有关原子的计算。
(1)等质量的镁与铁中,所含原子的个数之比为_____。
(2)某R原子的实际质量为a克,一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为b克,则R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2、已知碳12原子(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6个中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若A 原子的质量为4.4788×10﹣26kg。求: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整数)
3、镁的相对原于质量是24,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7,则等质量的镁、铝两种金属中,镁原子、铝原子的个数比是_____。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为探究微粒的性质及影响因素,小明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一:烧杯B中加入10mL蒸馏水,并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往烧杯A中加入浓氨水;用一个烧杯将A、B罩在一起(如图)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中溶液变色.
(1)该实验研究微粒_____的性质.
(2)根据实验一的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_____.
实验二:如图先往甲、乙装置烧杯A中分别装入30℃、80℃蒸馏水20mL,再进行实验(操作同实验一).实验时,发现往甲装置烧杯B中溶液颜色改变的时间比乙装置的时间长.
(3)该实验研究_____对微粒运动快慢的影响.
(4)根据实验二的现象,小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2、酸、碱、盐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学们在实验室对酸、碱、盐的性质进行探究.
(1)酸和碱的组成中都含有氢元素,右图是氢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些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
A.氢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氢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
C.氢原子的质量为1.008 D.氢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2)盐酸和硫酸具有很多相似的化学性质,这是因为其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填符号).
(3)小华同学打开盛放浓硫酸和浓盐酸的试剂瓶盖后,立即就能把它们区分开来,这是为什么________?
(4)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小明同学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硫酸,一会儿发现由于忘记了滴加酚酞指示剂,因而无法确定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①同学们对溶质的成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小贝同学说:溶质除了硫酸钠还有氢氧化钠;小华同学说:溶质除了硫酸钠还有稀硫酸;小明同学说:溶质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证明大家的猜想,老师取出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振荡,观察到溶液无明显变化. 则这三位同学的猜想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
(5)小钢同学要配制70g溶质质量分数为5.4%的氯化铜溶液,经计算,他需要称量氯化铜的质量___g.氯化铜溶液是蓝色的溶液,氯化铜溶液中主要含有Cu2+、Cl—和水分子.某探究小组为探究氯化铜溶液中的哪种微粒能使氯化铜溶液显蓝色,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得出了初步结论.请填写下表中的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氯化钠固体,放入试管中,加水,振荡 固体溶解,溶液呈无色 ________
(6)取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4%的氯化铜溶液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50g氢氧化钠溶液,二者正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从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上,溶于水形成氨水,呈碱性,使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变红;与分子间有间隔、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的体积小无关。
故选D。
2、B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7,故A正确;
B、钴元素是中文名称中的偏旁“钅”说明该元素为金属元素,故B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Co,故C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单位是“1”,故D正确。
故选B。
3、D
【详解】
A、元素信息图中正下方的数字是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由图可知,铁原子的质量是55.85,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铁原子的核外有四个电子层,则铁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四周期,选项错误;
C、铁离子是1个铁原子失去3个电子形成的,则1个铁离子核外有23个电子,选项错误;
D、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x=26 2 8 14=2,选项正确;
故选D。
4、A
【详解】
A、Cu为金属,由原子构成,故符号Cu既可以表示一种物质,又可以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个原子,正确;
B、氧气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故符号O可以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个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不符合题意;
C、Ca+为错误的离子符号,应写为Ca2+,不符合题意;
D、Cl-为氯离子的符号,也可表示一个氯离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A
【详解】
A、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则保持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过氧化氢分子,故选项正确;
B、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有氧分子,故选项不正确;
C、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有氢分子,故选项不正确;
D、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过氧化氢分子,不是氢原子,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A。
6、A
【详解】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错误;
B、锂是3号元素,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正确;
C、锂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正确;
D、由锂元素的元素周期表信息可知,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正确;
故选A。
【点睛】
7、B
【详解】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氧气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B、金银花开,香满邑城,是因为花中含有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的香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C、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间隔增大了,故选项解释错误;
D、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二氧化碳分子间隔变小,分子的体积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B。
8、D
【详解】
A、由图可知,乙烯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个数比为1:2,正确。
B、由图可知,乙醇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正确。
C、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正确。
D、由微观示意图可知,一个乙烯分子和一个水分子生成一个乙醇分子,质量比为28:18:46,故28 g乙烯能与18 g水反应生成46g乙醇,错误。
故选:D。
9、B
【详解】
A、硒元素中文名称中偏旁“石”表示该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元素周期表单元格左上角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由图可知,硒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故B正确;
C、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文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硒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故C错误;
D、原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得n=6,故D错误;
故选B。
10、A
【详解】
这里的“钙”不是强调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该元素;
答案:A。
二、填空题
1、水分子 2个氢原子 1个氧原子 H2O 氧分子 2个氧原子 O2
【详解】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可用H2O表示;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可用O2表示。
【点睛】
2、
(1)6
(2)非金属
(3)不属于
(4)C
【分析】
(1)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34=2+8+18+n,n=6。
(2)
硒是“石”字旁,是非金属元素。
(3)
A、B质子数分别为9、11,质子数不同,不属于同种元素。
(4)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硒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与C相同,与C化学性质相似。
3、
(1) 118.7 二 Cl-
(2) 硫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分析】
(1)
元素周期表小方格最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相对原子质量118.7,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B两个电子层,属于第二周期元素,C中x=8,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氯离子,则表示的粒子符号为Cl-,故填:118.7;二;Cl-。
(2)
D图中甲的元素位于氯元素之前的元素,属于硫元素,F与Cl位于同一主族的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4、
(1)失去
(2)原子
(3)A
(4) CD ABD
【分析】
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1)
D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2)
若E中X=18,E的核外电子有,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则该粒子属于原子;
(3)
原子的电子层数与周期数相等,属于第二周期的元素的是:A。C质子数>电子数,是阳离子,其元素的原子有3个电子层。
(4)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A、B、C、D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CD;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A、B、C、D四种粒子中属于原子的是:ABD。
【点睛】
5、
(1) 不同种 质子数###核电荷数
(2)ACE
(3)BF
【解析】
(1)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圈内数字为质子数,它们的数字都不相同,即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所以属于不同元素。
(2)
最外层8电子或者最外层为第一层时,最外层为2,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由图可知具有稳定结构是ACE。
(3)
最外层为4-6个电子易得电子,最外层为1-3易失去电子,由图可知,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的粒子是BF。
三、计算题
1、7:3;
【详解】
(1)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真实质量成正比,等质量的镁、铁中,所含原子个数比为:=7:3;
(2)R原子的实际质量为a克,一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为b克,则R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A原子的质量为4.4788×10-26kg,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7
答: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
【分析】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
【详解】
见答案。
3、9:8
【分析】
根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解答本题。
【详解】
由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原子质量之比;相同质量的镁和铝两种金属中,含有镁原子和铝原子个数比为。
四、实验探究
1、在不停地运动 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成红色 温度 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详解】
⑴烧杯B中加入10mL蒸馏水,并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往烧杯A中加入浓氨水,说明A中的氨水分子通过运动进入B中,该实验研究微粒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性质;
⑵根据实验一的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成红;
⑶往甲、乙装置烧杯A中分别装入30℃、80℃蒸馏水20mL,对照试验可知,只有温度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该实验研究温度对微粒运动快慢的影响;
⑷根据实验二的现象,小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点睛】
控制变量原则,只有研究的因素不同,其他影响因素都必须相同。
2、A H+ 浓盐酸有挥发性,能在瓶口形成白雾 只含硫酸钠 小贝同学 3.78 氯化铜溶液中的Cu2+能使溶液显蓝色(或Cl—和水分子不能使氯化铜溶液显蓝) 1.96g
【详解】
(1)A、根据氢元素的名称可以判断氢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A说法正确;B、原子的质子数和元素的原子序数相等,所以可以知道氢元素中的原子的质子数为1,故B说法正确;C、元素周期表中的数字为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实际质量,故C说法错误;D、氢原子中含有一个质子,其核外有一个电子,故D说法正确;
(2)盐酸和硫酸具有很多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在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3)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而形成酸雾,但是浓硫酸不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可以很容易的区分浓盐酸和浓硫酸;
(4)①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后的产物为硫酸钠,所以可以得出小明的猜想为溶质为硫酸钠;
②酚酞在碱性环境中变为红色,不变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所以可以判断小贝的猜想是错误的;
(5)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以知道需称量氯化铜的质量为:70g×5.4%=3.78g;
氯化钠中含有氯离子,加入水溶解后不变色,说明不是氯离子和水分子使溶液变色的,同时进一步说明溶液的蓝色是铜离子表现出来的;
(6)溶液中氯化铜的质量为:50g×5.4%=2.7g,设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为x,
答: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9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