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要下雨了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要下雨了》是统编版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夏天”这一主题中的一篇课文,也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夏天的美好,积累丰富的语言,拓宽视野,在反复诵读中能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等阅读要求。
本单元共有3篇课文,其中《要下雨了》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旨在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一些要下雨前小动物的行为,增长一些气象知识。课文语言浅显,层次清晰,学生可以图文对照着读故事,知道可以通过观察大自然一些奇妙的现象了解天气变化。
二、说学情分析
统编教材要求孩子们加大阅读量,课文中的内容学生可能已经在课外阅读中接触过,所以,教学时不必太过强调课文的意思是否理解,而应把重点放在“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读好对话,并能在对话中提取相关信息,了解一些小动物在下雨前的表现”上。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腰、坡”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空”的读音;会写“直、边”等7个字。
2.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阴沉沉、潮湿”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和感叹句;能分角色读好课文的对话。
4.尝试在对话中直接提取信息,了解下雨前“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要下雨了》的故事鲜活生动,非常符合儿童阅读,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理。但是,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都不是很丰富,比如对“潮湿”“闷得很”这样的词语不一定有很好的理解,对“蚂蚁搬家有大雨”这一奇特的现象不一定读得懂,而且教材上也没有明确说明。在教学上我有意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比如阴天空气很潮湿,有些器物如水桶等上会附着一些水滴,来理解“潮湿”的意思;再比如下雨前气压低,致使屋子里很闷,有一种憋闷的感觉,以此来加深理解“闷得很”。对“蚂蚁搬家”的现象,我也有意渗透一些“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知识,引导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作为教学重点,把读好对话并能在对话中提取相关信息,了解一些小动物在下雨前的表现作为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1.实际上教无定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真正的教法。我认为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应该是主动的探索者。因此,本课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教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积累语言,体会阅读的乐趣。
2.在学法上,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读中悟,以朗读为突破口,这体现了新教材的要求。具体操作步骤为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细读品味,突破难点;感情朗读,突出重点。
六、说教学流程
1.激发兴趣,读儿歌导入新课。
这属于启发思维阶段,从“乌云密布天气闷”的儿歌及图片入手,导入“要下雨了”,从而把学生带入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由读课文后,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初步的印象,“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些小动物,它们都在干什么?你能把知道的和大家分享吗?”这样,对于课文的大概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
3.细读品味,突破难点。
这一教学环节是为课文的教学难点设计的,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对下雨前“燕子低飞”“鱼游水面”“蚂蚁搬家”这3种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理解并不一定到位。例如“蚂蚁搬家”,下雨前蚂蚁为什么要搬家?课文中对前两种现象通过对话给出了原因,但对蚂蚁搬东西现象却没有解释,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教课的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来解决,因为我们都知道,水往低处流,而下大雨时,水流很大,处于低处的蚂蚁洞很容易被水淹没,所以蚂蚁预知到要下大雨,就提前把东西搬到高处,就出现“下雨前蚂蚁搬家”这一现象。
4.感情朗读,突出重点。
小学低学段课文教学应该强调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出感情,读出理解。因此,这一环节我有意安排了自由读、汇报读、竞赛读和齐读。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读法,每个学生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特别是在分角色朗读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七、教学反思
小学生好奇心强,下雨前的征兆对他们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新课伊始,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小动物在雨前活动的画面,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趣味更浓了。本课教学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地结合,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让学生走进夏天,走进有趣的大自然,进而更多地了解一些气象方面的知识,而我在教学环节的处理上,还存在许多不足,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