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梅岭三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梅岭三章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5 12:31:5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 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识记陈毅的相关知识,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把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爱国情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
2.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这三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梅岭”,即大庾(yǔ)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本课的三首诗是诗人被敌人围困在梅山时所写。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指名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 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 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第一首,诗人回顾创业的艰难历程,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第二首,诗人回顾过去,正视现实,瞻望未来,勉励战友英勇战斗。
第三首,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愿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革命精神。
四、深入研读
1.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2.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末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
  (2)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
  (3)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  
(4)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彩。“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3.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
  (3)“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手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4.《梅岭三章》中的三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这三首诗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三首诗,第一首开头设问,总领全篇。然后有所侧重地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瞻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开头的问题。这三首诗形式上可独立成篇,内容上则构成一个整体。这三首诗在内容上紧密联系,又分别有所侧重。第一首集中表现诗人视死如归,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第二首侧重表现诗人对战友的勉励;第三首主要表现诗人对革命必胜的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巧用意象。在这三首诗中,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地概括了革命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十万“旌旗”、纷飞的“捷报”、遍种人间的“自由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2)用词准确、形象。例如,“此去泉台招旧部”一句中的“招”字旗帜鲜明,声势浩大,极富感召力。再如,“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的“飞”字写出了诗人想象战争胜利时的欢欣,极富感彩。
(3)借助想象。例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诗人借助想象,写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表现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更含蓄,更深刻。
五、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诗人回顾过去,瞻望未来,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这三首诗。
2.积累有关爱国精神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