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2017年6月19日上午,海拔3283米的俄罗斯舍维留奇火山喷发出高达15000米的灰柱,场面极为壮观。此次喷发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也没有对航空造成影响,但火山灰降落下来,对环境的污染时必然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物质直接来自( )
A.岩石圈 B.地核 C.地壳 D.软流层
2.这些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反映体现的圈层作用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① D.②→④
读某地地震波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问题。
5.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6.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氨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8.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横波通过莫霍面、古登堡面时,波速都增加 B.在⑤圈层无法监测到横波
C.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水圈 D.地球内部、外部各圈层都是连续且规则的
2020年7月18日02时33分,印度安达曼群岛地区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此次安达曼群岛地区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内核 D.外核
10.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的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11.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该钻井( )
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面 C.已穿透岩石圈 D.即将穿透地幔
12.下图为“某经线附近莫霍界面的深度分布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 B.莫霍界面以上为岩石圈
C.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厚 D.莫霍界面是岩浆发源地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单位:千米)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C.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D.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14.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莫霍面 B.岩石圈底部 C.海平面 D.软流层中部
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
B.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
C.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D.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
16.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26km处可以表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面 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
17.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
①大气圈②水圈③生物圈④岩石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下图示意地球圈层构造。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19.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20.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读下边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完成下题。
2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
A.全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C.大气圈下部、水圈全部 D.整个大气圈
二、填空题
23.地球岩石圈,主要由____和地幔圈中____组成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7月,大宇造船向美国钻井承包商交付一艘超深水钻井船。这艘超深钻井船最大作业水深约3657.6米,最大钻井深度约12192米。下图为部分岩石圈构造图。
(1)图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重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_____________地壳较厚。
(3)图中④为_____________界面,该界面平均深度是___________km,此位置地震波发生变化是波速_____________。
(4)图中③名称为_____________,其构成物质为_____________态。
25.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速度(千米/秒)。
(1)根据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和通过介质的不同,得以判断(①是________波,②是______波。
(2)图中A-F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E表示________界面,该面以上A代表________,该面以下B代表_______
(3)图中F面表示____界面,此处①波完全____,②波速度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4)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见
(5)岩石圈的范围包括________
三、综合题
26.2016年3月17日10时13分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北纬37.46度,东经78.06度)发生3.7级地震,震源深度23千米。据国家地震局有关专家分析,此次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剧烈作用导致。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泸州市泸县(北纬29.20度,东经105.34度)发生了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材料二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及地球内部圈层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____。
A.拉萨 B.乌鲁木齐 C.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地震波,材料二乙图中A为____波,B为____波。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____(界面)。说出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泸州市地震的震源位于图乙中的____(填字母名称),地震发生时,震区居民的感觉是____。
A.左右摇晃B.上下颠簸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4)图乙中地幔是____(填字母),物质状态为____(填“固态”、“液态”、“气态”)依据是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详解】
1.材料信息表明,海拔3283米的俄罗斯舍维留奇火山喷发出高达15000米的灰柱,场面极为壮观,说明该山为火山锥,组成该山体岩石为岩浆岩,由地下岩浆冷凝形成,一般认为,岩浆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软流层,D符合题意;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不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排除A;岩浆主要来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地核和地壳不是岩浆主要来源地,排除B、C。故选D。
2.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首先进入大气圈,再以凝结核的形式与水汽结合形成云雨,降落到地表进行海洋和地下径流,从而进入水圈,被生物吸收进行生物圈,通过水体的沉积作用和生物的代谢作用,又回到岩石圈,因此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A正确,排除B、C、D。故选A。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上地幔的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B
4.D
3.
根据图中个圈层的关系,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出①为③供水,可推断①水圈,①水圈向②渗透,可推断②为岩石圈,③为④供氧,④提供降水至②,可推断③为生物圈,④为大气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岩石圈与生物圈之间的圈层关系。故选B。
4.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体现了大气圈与岩石圈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即②→④,故选D。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举例
1.气候影响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2.地貌影响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
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3.气候影响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南方地区河流无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4.水温影响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圈,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5.气候影响生物:赤道附近为雨林气候,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气候,动物耐寒;
6.生物影响气候: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
少,加剧干旱程度。
7.气候影响土壤: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土壤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8.土壤影响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9.地貌影响水文:刚果河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10.水文影响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11.地貌影响生物: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12.生物影响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13.水文影响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早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
14.生物影响水文: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15.土壤影响生物: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16.生物影响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心主导作用。
5.B
6.A
5.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传播速度在3~6 km/s之间,速度较慢,为横波。选B。
6.根据图中信息,图中显示的波的速度在5千米深处突然变大,说明这里存在不连续面,即莫霍界面,图中显示该不连续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深处,选A。
7.C
8.B
7.
读图并结合学过的知识,图中①圈层为大气圈,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故A错;②为地壳,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还包括软流层之上的部分,故B错;③为软流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故C正确;④为外核,横波无法通过,其物质为液态(其压力巨大,不可能为气态),故D错。故选C。
8.
纵波和横波通过莫霍面时,波速都明显增加,在通过古登堡面时,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故A错。⑤圈层是内核,因外核为液态,横波无法到达该圈层,所以在⑤圈层无法监测到横波,故B正确。水圈位于地表和近地表,也渗透于大气圈和岩石圈表层,并不是说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为水圈,故C错。水圈是不规则的,故D错。故选B。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
9.A
10.C
9.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此次地震位于安达曼群岛地区,属于板块挤压隆起地区,地壳厚度较厚,而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仅10千米,因此震源应位于地壳,不会位于深度更深的地幔、内核和外核,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0.
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类型,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有一个较短的间隔(大约12秒左右),一般认为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地震发生后,横波到达之前是躲避或逃避的最好时间,即“黄金12秒”。由此判断,黄金12秒”产生的原因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C符合题意;从震源到人们所在地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是基本相同的,因此“黄金12秒”与传播介质差异无关,排除A;“黄金12秒”与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等关系不大,排除B、D。故选C。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5-10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11.A
【详解】
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在地壳之下。结合材料中“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地壳较厚,“钻井深8588米”,因此该钻井未穿透地壳,A对D错。莫霍面约在地表下33千米处,B错;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度约为60-120千米,C错。故本题选择A。
12.A
【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恒河平原的地壳厚度较薄,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地的地壳较厚,塔里木盆地的厚度较薄,说明地壳的厚度不均,A正确。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B错。大洋地壳的厚度比大陆地壳薄,C错。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D错。
故该题正确选项为A。
13.B
14.A
13.
从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等值线分布分析,等值线大致呈南北走向,同一经度区南北变化小,CD项错误。数值自东向西逐渐增大,所以表示地壳厚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大,B正确,A错误,故选B。
14.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与岩石圈的结构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是莫霍面,因此地壳厚度为0干米的地方就是莫霍界面。A正确,海平面作为海拔高度的起始点,岩石圈底部为岩石圈的起始点,软流层中部处于地幔中,BCD错误,故选A。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
15.D
16.C
15.
1.两地相对高差是指海拔的差值;地壳厚度是莫霍界面之上的高度,而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不同,则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D正确;地壳厚度中间高,两侧低,A错误;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并不是海拔最高的地区,B错误;图示北部断层分布的区域没有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C错误。故选D。
16.
莫霍界面平均深度约17 km,大陆部分平均深度约33 km,海洋部分平均深度约6 km。则26km处可以表示莫霍界面,C正确;海平面为0米;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厚约60~120公里,B错误;古登堡界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深度约为2900千米,D错误。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地理图表的分析判断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17.A
【详解】
地球是由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构成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A项正确。故选A。
18.C
19.B
20.D
18.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因此A为生物圈;一般来说,除生物圈外,地球外部圈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因此B为水圈,C为岩石圈。故选C。
19.根据上题分析,B为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故选B。
20.根据小题1分析,A为生物圈。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②④正确,③错误;因此,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同样具有存在生命的条件,①错误。故选D。
21.D
22.B
21.本题主要考查人类赖以生存的圈层结构,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熟记各圈层分布是解题的关键。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生物圈界于三者之间(海陆空地下都有),所以是A层;水圈是在岩石以上的,所以是B层;岩石圈是最低下,所以是C层。ABC不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
22.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圈的范围,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解答此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赖以生存的圈层结构和生物圈的范围。理清它们之间的范围是解题的关键。
23. 地壳 上地幔的顶部
【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或地壳和软流层以上被称为岩石圈。
24.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震波 陆地 莫霍 33 突然加快 地幔 固
【详解】
(1)根据地球的圈层结构, 图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①硅铝层和②硅镁层两层构成地壳,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重要依据是地震波传递的速度,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比较厚。大洋地壳主要由硅镁层组成,海洋地壳较薄。
(3)图中④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该界面平均深度是33km,此位置地震波发生变化是波速都突然加快。
(4)图中③名称为地幔,横波也能通过,其构成物质为固态。
25. 横 纵 莫霍 地壳 地幔 古登堡 消失 突然减慢 D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详解】
(1)读图,图中①在2900km处消失,是横波。②可以穿过所有的介质,故为纵波。
(2)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中E表示莫霍界面,地震波经过此界面时,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加快。该面以上A代表地壳,地壳以下B为地幔。
(3)图中F表示古登堡界面,因为横波不能穿过此界面,故①横波在此处消失,②纵波在古登堡界面波速突然减慢。
(4)地震发生时,因为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所以农民感受可能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故D正确,选D。
(5)岩石圈的范围包括了地壳的所有以及上地幔的顶部。
该题考查了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相关知识的掌握。考察了考生的读图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
26.(1)图
(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渗透 影响
(4)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本题主要考查了圈层的分布、特点及圈层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详解】
(1)读“地球圈层示意图”,从地球圈层的分布可知大气圈、水圈、地壳、生物圈的分布。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界面以上可以填写地壳;水圈的主体是世界大洋,所以图中大洋部分可以填写水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围的大气层部分,可以填写。生物圈分布在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岩石圈包括土壤,从而进行标注。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大气层;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是水圈;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生物圈。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渗透联系、相互制约影响。
(4)由于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故在不同地区厚度不一,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27.(1)A
(2) 横波 纵波
(3) 莫霍 自西北向东南降低 C C
(4) E 固态 横波能传播通过
本题以2021年泸县地震为载体,考查地震波、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特点等内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
读图可知拉萨处地壳最厚,地震波传播到地表所用的时间最长,而其他三个地点的地壳比拉萨处要薄,传播用时会短,因此A正确,排除其他三个选项。故选A。
(2)
由图可知,A波传播速度要比B波慢,根据所学,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因此推断A为横波,B为纵波。
(3)
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第一问,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面,因此地壳厚度为 0 km表示莫霍面;第二问,读图可看出,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地壳等厚度线数值由50变为34,逐渐降低的,注意答自西向东降低的话,不准确,因为此图西部M处为四川盆地,地壳厚度要低于东部云贵高原;第三问,由材料知泸州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小于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由此推断位于地壳内,图中字母是C;第四问,由于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因此先传播到地表的是纵波,后到的是横波;另外纵波传播时,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因此地面物体表现为上下颠簸;横波传播时,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因此地面物体表现为左右摇晃。故选C。
(4)
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在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深度从地壳底界到2900千米。乙图中虚线D代表莫霍面,虚线F代表古登堡面,由此推断位于二者之间的E为地幔;由于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读图可以看到横波A在地幔E中还有传播速度,因此推断地幔具有固态特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