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防灾减灾
一、单选题
自救和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自救和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是灾前准备的重要手段。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旱灾 B.泥石流 C.洪涝 D.寒潮
2.在自然灾害中,逃生方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
A.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山坡转移
B.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
C.若洪水来袭,应尽量逃向地势高的地方
D.地震发生后,应立即返回家中抢救财产
3.北京市在太阳宫公园等处建设了大型应急避难场所。该应急避难场所( )
A.专为市民躲避地震提供避难空间 B.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
C.适合建在地形平坦开阔的远郊区县 D.平常可用作大型停车场使用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某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图为该小组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夜晚,学生宿营最为理想的地点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5.f地发生泥石流时,①-④逃生路线中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19年10月12日,台风“海思贝”在日本静冈县登陆。下图为“海思贝”移动路线及等压线示意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12日5时受“海思贝”影响,静冈县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7.台风来临前,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灾准备
B.尽量向地势低的地方转移
C.海上作业渔船停在原地避险
D.及时向户外空旷地带转移
近几年,全球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面对各类自然灾害,如何防灾减灾也成了人类需要掌握的技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读图判断下列防雷电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9.被巨大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
A.抱紧电杆 B.利用大树逃生 C.游泳上岸 D.躲在巨石之下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人们总结了地震救援领域的“黄金12秒”,即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 10 多秒的时间,这样在低楼层的居民可以迅速逃离。下图为地震构造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黄金12 秒”利用的原理是( )
A.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很慢 B.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
C.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D.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慢
11.同样等级的地震,造成破坏严重的原因有( )
①人口密集 ②震源较浅 ③震中距小 ④经济落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地震发生后,下列逃生方式正确的是( )
A.高层楼立即乘坐电梯下楼 B.室外寻找空旷地躲避,远离各类建筑物
C.低层楼要立即躲入卫生间 D.高层楼用窗帘制作救生带,从窗户逃离
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 )
A.旱灾 B.洪涝 C.台风 D.冰雹
14.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主要的自然原因有( )
①春季多阴雨②冷空气势力强大③农事活动较早④梅雨提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5.为减轻图中各种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下列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
A.修筑水库和分洪工程 B.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
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D.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6.甲、乙两幅图所示分别属于( )
A.灾害监测、灾害防御 B.应急避难场所、灾害防御
C.灾害防御、灾害监测 D.应急避难场所、灾后恢复
17.甲图所示可以监测( )
A.地震和台风灾害 B.寒潮和洪涝灾害 C.滑坡和台风灾害 D.洪涝和地震灾害
18.我国制定《中国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震具有突发性特点,预报困难②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损失严重
③我国应对地震灾害的救援能力低④地震突发时使救援工作高速高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18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九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下列事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 )
①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②兴建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 ③加固长江、黄河大堤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沿海防护林工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下列有关在防灾减灾中的个人行为,不妥当的是( )
A.优先拯救生命是灾难救助的一项基本原则
B.当灾难突然降临时,最要紧的是保持积极的心态
C.防灾减灾是社会行为,个人无能为力
D.在不同的灾难和瞬息万变的灾情面前,需要冷静地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
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诱发部分区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致使土壤环境质量改变。下图为2011~2018年间受损点(受地质灾害破坏)和对照点(未受灾害破坏)的土壤部分指标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21.受损点土壤容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壤( )
A.矿物质减少 B.孔隙减小 C.有机质增加 D.水分增加
22.防御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①保护、恢复植被②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③利用GIS进行监测④修筑拦挡设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6年6月14日,有五个旅游爱好者在广东韶关天池山登山时,突遇山洪爆发。由于出门的时候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突如其来的山洪让几个人手足无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为了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登山探险出发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主要是( )
A.关注天气预报,避开雨季探险
B.进行逃生快跑训练
C.掌握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
D.准备好急救药品
24.登山时如果突遇山洪来临,最好的逃生办法是( )
A.顺着山谷向低处快跑
B.顺着山谷朝山洪来的方向快跑
C.向山谷侧面的高处快跑
D.找到最近的一棵高树快速爬上去
2020年7月,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湖南、贵州、江西等多个省份灾情严重。完成下面小题。
25.此次特大洪水形成的气候原因主要是( )
A.地形平坦,排水不畅 B.降水集中,持续时间长
C.流域面积大,汇水多 D.围湖造田,调蓄能力差
26.遭遇洪涝灾害时正确的自救措施有( )
①开车快速通过积水桥洞 ②水位上涨时游泳逃跑
③迅速往建筑物高处转移 ④避开下垂的电线断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山区沟谷发生泥石流时,正确的避灾方法是( )
A.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 B.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
C.检查贵重财物后向安全地带撤离 D.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28.下列工程建设对泥石流灾害减灾作用较明显的是( )
A.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B.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
C.太湖综合治理工程 D.全国防沙治沙工程
二、填空题
29.灾前准备:以地震为例,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____,牢记地震撤离____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30.灾后自我保护:如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如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____、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31.我国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________。
三、综合题
32.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浙江省沿海的洞头岛受台风及其次生灾害的影响较大。当地政府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规划确定了“防灾避险地”。
对照下表中“防灾避险地”的选址条件及其主要原因,填写空项。
选址条件 主要原因
地处山坳 利于避风
相对空旷的公共用地 ①
② 躲避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③ 方便居民就近避灾
有通道与外界相连 ④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1为斯里兰卡等高线地形图,如图2为甲城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材料二:该国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但是受气象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波动较大,经常需要进口大米。
(1)甲城的降水季节变化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
(2)从地形角度,分析斯里兰卡城市分布在南部的原因。
(3)斯里兰卡水稻生产面临主要气象灾害有飓风、_________、洪涝,为抵御洪涝灾害导致的水稻减产,指出该国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B
1.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都是发生水灾时要用上的物品,所以可判断该基地附近主要灾害为水灾。故C正确,A、B、D错误。
2.A.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山坡转移,A正确;
B.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B正确;
C.若洪水来袭,应尽量逃向地势高的地方,C正确;
D.地震发生后,不可返回家中抢救财产,D 不正确。
故选D。
3.A.应急避难场所是人类躲避灾害而提供的避难空间,这里的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A错误;
B.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救灾帐篷、简易活动房屋、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措施、应急水电设施、应急厕所等基础设施配置,故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B正确;
C.应急避难场所可设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学校运动场和室内公共的场、馆、交通便利的地区,而不是远郊区县,C错误;
D.应急避难场所平常不可用作大型停车场,D错误。
4.A
5.C
4.
由各处等高线分析可知,b、c两处为山谷且较为陡峭,d处海拔高、风力较大,而a处位于山脊,地势较高,且地形平坦开阔,宿营最为理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
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两侧高地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本题组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的有关知识。
6.D
7.A
6.
12日5时“海思贝”位于静冈县南方,此时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北指向南,北半球风向右偏,此时静冈县的风向是东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
台风来临前,宜采取的措施是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灾准备,A正确。台风会带来强降水,易发洪灾,应该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转移,B错误。海上作业渔船应该进港口避险,C错误。向户外空旷地带转移易被大风刮走,D错误。故选A。
台风来临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台风来临前不要到室外,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台风中心刚过,仍需留在安全地带。
8.D
9.B
8.
读图,雷电发生时,水是雷电的导体,躲在水面上的人会遭到雷击,A错误;产生雷电时不能躲避在树木下,树木中有水分,树木又比较高大,会成为很好的引雷针,引导雷电穿过树木时,会使树木中的水分迅速蒸发而产生树木爆炸或者树木着火,并且可以引导到人,等等 因素,都会很危险,B错误;雷电产生时不能距离窗户太近,雷电会使玻璃爆炸,会伤到人,所以坐在窗户边也很危险,C错误;雷电发生时应迅速拔掉各种电器的电源,以免发生导电爆炸等现象,D做法是正确,故选D。
9.
当被巨大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利用大树的巨大浮力,爬到树木上,可以逃生,B正确;抱紧电杆会产生触电现象,很危险,A错误;在巨大洪水中游泳会消耗大量体力,可能会出现体力不支而游不上岸,C错误;巨石对洪水有阻挡作用,洪水遇到巨石会击起更大的浪高,躲在巨石下可能受到洪水漩涡的冲击以及巨浪的冲击,很危险,D错误。故选B。
1、洪水来临时,青少年应听从成年人安排,有秩序转移和撤离,避免发生踩踏;如果时间充裕,就跟着成年人向高处转移;如果来不及转移,就立即爬上屋顶、大树等稍微高的地方;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援救。2、被洪水包围且水位不断上涨时,收集可以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像手电筒、哨子、鲜艳的衣服等;搜寻体积大、浮力强的容器作为临时救生品,如塑料桶、树木、桌椅板凳等;同时远离电线杆、高压线塔等危险地带,避免发生触电危及生命。3、掉进洪水中时,保持冷静,屏住呼吸,不要乱扑腾,尝试站起来;如果踩不到底,再踢掉鞋子,尽可能使头向后仰,用嘴吸气鼻子呼气;如果有机会,要高声呼救,然后以平静的心态等待救援;不会游泳的话,千万不要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
10.B
11.A
12.B
10.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其中地震波有两种类型,横波和纵波。它们到达地表后表现的形式不同。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这就意味着,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的摇晃,危险就大了。因此横波比纵波破坏大。“黄金12 秒”利用的原理是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B正确。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是很慢,A错误。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但不是“黄金12 秒”利用的原理,C错误。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D错误。故选B。
11.由于震源深浅、地震类型、地质构造、距震中远近、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同样等级的地震,造成的破坏是不一样的。人口密集破坏严重,震源较浅破坏严重,震中距小破坏严重,经济落后破坏不严重。同样等级的地震,造成破坏严重的原因有①人口密集、②震源较浅、③震中距小,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地震发生后,逃生时不要乘坐电梯逃生,否则可能被困在电梯内,A正确;室外寻找空旷地躲避,远离各类建筑物,B正确;低层楼要立即跑到楼外空旷地区,C错误。高层楼用窗帘制作救生带从窗户逃离容易摔伤,D错误。故选B。
若发生地震,我们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减轻损失。如:在家中,迅速关闭电源、燃气,选择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不能使用电梯;在教室,应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躲在课桌下、抓紧桌脚.主震过后,迅速有序的撤离教学楼,在操场或室外,马上蹲下或趴下,避开高大建筑物;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
13.A
14.A
15.B
13.
读图可知,我国西北、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地区都有旱灾发生,相对冰雹、洪涝和台风而言,旱灾在我国的分布是最广泛的。故选A。
14.
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春季,雨带移到该地,多阴雨天气,会出现低温的状况。但正常年份不会造成低温冻害,若冷空气势力强大,影响到纬度较低的华南地区,再加上华南地区农事活动较早,则会造成低温冻害。所以华南地区有时会受到低温冻的原因①②③都对,但③农事活动较早属于人类活动,与题干问的自然原因不符排除③。我国的梅雨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排除④。所以选项A①②是正确的,故选A。
15.
图中自然灾害在我国分布广泛,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不现实,要减轻图中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有效的措施是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修筑水库和分洪工程、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等,所以依据题干要求B选项是相符的,故选B。
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多个方面。
16.A
17.B
18.B
16.
读图可判断甲、乙两幅图属于哪种防灾减灾手段。甲图为气象站,属于灾害监测手段,起到监测的作用;乙图为中国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属于灾害防御内容,起到防御的作用。因此正确选项为A;B、C、D错误。故选A。
17.
由于甲图所示为气象站,主要监测寒潮、洪涝等灾害,B正确;地震由地震台监测,A错误;滑坡、泥石流由地质环境监测站监测,C、D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B。
18.
我国制定《中国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为地震具有突发性、预报困难的特点,①正确;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损失严重,②正确;我国应对地震灾害的救援能力高,③错误;制定应急预案可以使救援工作高速高效,减轻地震损失,④正确。因此正确选项为B。A、C、D错误。故选B。
地震属于地质灾害,人类目前的技术无法预报地震。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防灾救灾体系在不断地完善,救灾能力强。
19.D
20.C
19.
①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与③加固长江、黄河大堤属于水利工程,可以起到防范洪涝灾害的作用。①③正确。②兴建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属于防灾生物工程措施,可以保持水土,减少河道泥沙淤积,防范水旱灾害。②正确。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沿海防护林工程,可以消减风浪,固岸护堤,减少台风、风暴潮灾害的损失等。④正确。D正确。故选D。
20.
生命高于一切,优先拯救生命是灾难救助的一项基本原则,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当灾难突然降临时,最要紧的是保持积极的心态,充满希望,可以更好地防灾自救,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防灾减灾是社会行为,也是个人的友爱互助行为,只有人人参与,才可能形成强大的抗灾力量,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在不同的灾难和瞬息万变的灾情面前,需要冷静地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镇定、科学自救,减少灾害损失,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正确。故选C。
21.B
22.D
21.
据图可知,受损点相对于对照点土壤容重变大,有机质减少,C错误;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受损点土壤容重变大,意味着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变大,原因是土壤湿度减少,水分减少导致,透水性下降,土壤孔隙减小,B正确,D错误;土壤孔隙减小会导致土壤板结,不利于矿物质的吸收,矿物质减少是土壤容重变化的结果,A错误;故选B。
22.
保护、恢复植被,可保持水土,减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①符合;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可减轻松散物重量,②符合;GIS是地理信息系统,不是监测系统,可利用RS进行监测,③不符合;修筑拦挡设施,可阻挡松散物下滑,④符合;综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原因:地形坡度大,岩石破碎或有大量松散物,植被稀疏,大量降水。治理措施:消除和减轻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如修排水沟、植树等,通过工程措施对边坡加固;减少不合理人类活动;建立灾害预警机制。
23.A
24.C
23.
本题需结合材料作答,材料中所述事故为山洪,山洪的主要引发因素为暴雨,因此为避免该类危险采取的有效措施是“避开雨季探险”。故本题答案为A。
24.
山洪突发性强,速度快,且有异于一般洪水,山洪发生时最好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故选C。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质灾害的有关知识。
25.B
26.D
25.
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是地形因素,A错误;降水集中,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容易造成洪灾,B正确;流域面积、围湖造田均不是气候原因,CD错误。故选B。
26.
开车快速通过积水桥洞,车辆容易熄火,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①错误;水位上涨时水势复杂,游泳逃跑容易体力不支,②错误;迅速往建筑物高处转移,躲避洪水,③正确;避开下垂的电线断头,避免被电击,④正确。故选D。
洪涝灾害一般发生于多台风和暴雨的地区。每当洪涝灾害爆发时路旁的树木、电线杆都会被其通通摧毁,人们的生活将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当灾害严重时,洪涝还会破坏、吞噬人们的家园,甚至是宝贵的生命,我们应学会正确的自救措施。
27.B
28.A
27.
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跑,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B正确;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强,不能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也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A、D错误;跟生命相比,贵重财物并不重要,C错误。故选B。
28.
地表植被的破坏是诱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能保持水土,因此能减轻泥石流灾害,A对正确;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主要的作用是防洪防凌、发电、减淤、灌溉,故可排除B;太湖综合治理工程主要是治理水环境,C错误;全国防沙治沙工程主要是治理防治荒漠化,D错误。故选A。
当发生泥石流时,由于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强,不能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也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跑,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
29. 应急救援包 路线
30.危墙
31.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详解】
由所学知识知识,我国多年来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所以答案是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32.①容纳较多灾民(减少意外伤害;降低建设成本)。②与山体保持适当距离。③临近居民区。④便于转移灾民和运输救灾物资。
本题主要以浙江省的洞头岛为材料进行切入,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防灾避险地的选址条件等相关问题,题目难度较小,但需掌握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避险等相关知识。
【详解】
①避险地要开阔,选择相对空旷的公共用地可以容纳较多的灾民;②要躲避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需要远离山体,从而避开滑坡、泥石流隐患区;③临近居民区,使居民就近避险,快速到达避险地,便于居民避险;④避险地需要及时疏散灾民和运输物资等,所以防灾避灾地应该与外界联系方便。
防灾避险地的选择需结合自然灾害的相关属性及原因等进行选址,同时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例如交通方便,便于与外界交流与联系,从而方便物资的运输及灾员的救济。
33.(1)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9月-次年2月降水较多,3月-8月降水相对较少。
(2)南部沿海地区地势低平,有利于城市建设;南部部分地区海拔相对较高,气候凉爽,适宜居住。
(3)旱灾;加强洪涝的监测和预报;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加筑河流堤坝;培育抗涝性高的水稻品种;健全洪灾紧急预警机制等。
本题主要考查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自然灾害的防治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
(1)根据图中降水量随月份的变化可知,甲城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具体而言,9月-次年2月降水较多,3月-8月降水相对较少。
(2)注意材料信息“从地形的角度”。首先,南部沿海地区地势低平,有利于城市建设;其次,根据图中等高线疏密信息可知,自中部山地到南部沿海,存在部分海拔相对较高,但地势平坦的地区,斯里兰卡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整体气候湿热,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城市建设。同时,这些地区海拔相对较高,气候凉爽,更适宜居住。
(3)注意关键词“气象灾害”,该地水稻生产面临的气候灾害主要有飓风、旱灾(季风气候具有不稳定性,旱灾和涝灾多发)、洪涝等。注意题干中采取措施的主体是“该国政府”,对于政府而言,为减少洪涝灾害导致的水稻减产,可采取诸如加强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完善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加固和筑高河流堤坝,避免河流决堤、加大相关科研经费的投入,改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抗涝性、建立健全洪灾紧急预警机制等措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