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一、单选题
西宁市四面环山,分布在湟水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中。下图为西宁市污染物季节平均浓度与逆温频率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逆温现象( )
A.自19:00至次日7:00加强 B.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渐减轻
C.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 D.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
2.冬季逆温频率较高的原因是( )
①冬季昼短夜长②冬季空气干燥③冬季风势力强④冬季山坡温度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生长,但春季逆温天气频繁出现,茶园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当夜晚温度约降到4℃ 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甲为风扇防霜冻的工作机理示意图,图乙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 米 B.7—8 米 C.6—7米 D.4米以下
4.关于防霜冻风扇的工作机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防霜冻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②防霜冻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防霜冻风扇的转动会增加下层暖空气上升速度
④防霜冻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提高下层空气温度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曾出土一幅彩绘帛画,画的右上方是一轮红色的太阳,太阳中间有一只三趾的乌鸦。《淮南子》中也记载过这一现象,称“日中有踆(cūn)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实际上,画中的“乌鸦”其实是____,它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
A.太阳耀斑、色球层 B.太阳黑子、光球层 C.日珥、日冕层 D.太阳风、日冕层
6.该现象剧烈爆发时,对地球的影响是( )
A.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B.全球许多国家发生强烈地震
C.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D.引起高层大气出现云雨天气
下左图为热岛强度(UHI)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下图为我国华北某特大城市热岛效应强度(UHI)的季节和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一年中,该城市( )
A.秋季热岛效应强度最强 B.春季多大风降低了热岛效应强度
C.中午前后强度最大 D.日较差小于年较差
8.由右图可以判断,该城市的热岛强度的逐时变化表明( )
A.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环流最强 B.5时~8时,市区均温最高
C.12时之后,城市热岛强度持续加强 D.15时~22时,市区升温显著
2018年11月26日凌晨,蚌埠市出现雾霾天气,能见度普遍低于200米,这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左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右下图为城区某处建筑在浓雾中若隐若现。据此完成下列题。
9.雾霾对近地面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①减弱 B.③不变 C.②减弱 D.④减弱
10.左图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深秋时节,农民有时会在农田里燃烧秸秆制造烟雾,这是为了( )
A.增加空气中的水汽,满足植物对水的需求
B.增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利光合作用
C.增加地面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
D.增强大气逆辐射,避免农作物受到冻害
12.图中的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画法正确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hPa)(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
A.O→P→M→N→O B.P→O→M→N→P C.M→N→P→O→M D.N→M→O→P→N
14.等压面是气压值相等的点所组成的面。等温面是气温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A. B. C. D.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左图)并获取了相关数据(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二氧化碳之所以对温室效应有增强作用,其主要是因为它( )
A.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B.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大地增温
C.破坏臭氧层,增加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D.通过化学反应向大气释放热能
16.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与预估相比不够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 )
A.将瓶子悬空放置 B.将内瓶底涂成黑色
C.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 D.将纵坐标间隔扩大
黑炭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炭化产生的表面以灰黑色为主的一类大气污染物。黑炭能在空气中随大气运动、降水等扩散,会对冰川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全球气候。下图为青藏高原及周边冰雪中黑炭含量(单位为10-9)。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虚线框内高含量黑炭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油气资源开发 B.交通运输发展 C.牲畜粪便焚烧 D.工厂废气排放
18.青藏高原东南部空气中黑炭含量呈现夏低冬高的特点,原因主要是夏季
A.太阳辐射强,促进了黑炭的分解 B.西风势力强,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C.气温高,利于大气层中黑炭自燃 D.降水多,利于黑炭随雨水沉降到地面
19.冰雪表层的黑炭会对冰川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因为其对太阳辐射
A.吸收强,加速冰雪消融 B.吸收弱,加速冰雪累积
C.反射强、加速冰雪消融 D.反射弱、加速冰雪累积
下图为大气受热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中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1.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多会导致(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在中纬度地区五千至一万米高空盛行着波状的西风气流。我国华北某气象测站放飞探空气球进行大气观测,并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时与气象测站之间水平漂移距离,下图为多年平均水平漂移距离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22.测站在冬季冷锋过境后进行一次放飞气球观测,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过程中的漂移轨迹。下图最接近此次气球放飞过程的地面投影轨迹是( )
A. B.
C. D.
23.符合该测站万米高空冬、夏季气球漂移方向及水平气压场的是( )
A.A B.B C.C D.D
在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分布一般为"上冷下热",但有时会出现"上热下冷"的现象,我们称逆温。下图为某地某时刻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对流层出现逆温时,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 B.抑制了①层空气的对流上升
C.增强了③层空气对流上升 D.阻挡了①层空气的水平运动
25.下列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连线,错误的是( )
A.CO2—光合作用的原料 B.O2—温室效应
C.03—吸收紫外线 D.水汽和尘埃—成云致雨
26.已知某登山队的出发营地海拔为1500米,出发时的气温为10 C。当他们登上3500米的山顶时,所测量到的气温值应是( )
A.42 C B.-2 C C.22 C D.-17 C
二、填空题
27.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____气压区向_____气压区作水平运动,形成了风。
28.受热过程
(1)大部分A____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被加热,并以B____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____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了____作用。
29.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
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 ____ 与等压线____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____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三、综合题
30.读图一“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图二“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全球变暖主要与图一中________(填字母)增强有关。
(2)北京市郊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香蕉、木瓜等南方水果。在温室大棚内,能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原理主要是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________(填字母),大棚温度升高,同时________(填字母)增强,对地面起到作用,热量条件较充足。
(3)图二中①②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运用图一中的原理说明判断理由。
31.读下图“大气垂直分层”,完成下列问题。
(1)A是_________层,它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__,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__。
(2)B是__________层,该层大气以___________运动为主。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__。
(3)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____________(填名称)。其温度的垂直变化决定了该层大气以________运动为主。
(4)在55千米以上的高层大气中存在______层,该层使人类实现无线电通信。且该层空气密度________(很小\很大)。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1.
频率代表次数,不代表强度,由图可知,西宁在7:00的逆温频率高,在19:00的逆温频率低,不能说明自19:00至次日7:00逆温现象是加强的,A错误;图示信息是逆温频率的季节变化,只能反映冬季逆温频率高,春季低,但无法判断逆温现象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渐减轻,B错误;读图可知,逆温频率季节变化大,但二氧化氮浓度季节变化小,可推测逆温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C正确;逆温不利于污染物消散,但污染物的排放量与逆温现象无关,D错误。故选C。
2.
逆温现象的产生主要与大气的稳定状况、天气状况有关。冬季风势力强,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不易形成逆温现象,③错误;冬季昼短夜长,地面热量散失多,导致近地面的大气气温低,形成逆温,冬季空气干燥,近地面的大气降温快,冬季山坡地形开阔,散热快,冷空气沿坡下沉,加剧谷地的逆温,①②④正确。故选B。
逆温的分类、特点以及成因:1、辐射逆温:是地面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地面大气迅速冷却,上层大气降温较慢,形成逆温。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3、锋面逆温:是暖空气运移到冷空气之上,形成冷暖相交的锋面,如果锋面上下暖冷空气的温度差较大,则形成逆温。4、地形逆温:是局部地形条件引起的。在山谷和盆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晚上较重的冷空气,沿山坡流动,聚集在山谷底部,由此形成下部是冷气层、上部是暖气层。
3.B
4.D
3.由右图可知通常情况下在4—8米之间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升高,有逆温层存在,高度为8m时大气温度最高,安装在7-8米之间有利于将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使茶树减轻或免受霜冻影响,故选项B正确。
4.根据图所示,在8米高度附近,气温最高,风扇启动后,可把该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故可以防止茶树冻伤,①正确;风扇本身吹出的热风较少,难以防霜冻,②错;近地面(0~4米)存在空气对流运动,风扇吹下来的暖空气,会削弱近地面的对流运动,③错;防霜冻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提高下层空气温度,④正确。结合选择项可知,D正确。
5.B
6.C
5.
太阳中间的三趾乌鸦表示太阳变暗的部分,即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B正确。太阳耀斑是太阳大气中明亮的现象,出现在色球层,A错误。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日珥出现在色球层,C错误。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是指从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在日食期间太阳风就能被看到,D错误。故选B。
6.
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的不是太阳活动,而是太阳辐射,排除A。地震是地球内能释放方式之一,与太阳活动无关,排除B。太阳活动剧烈爆发时,发射出强烈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会干扰地球电离层,使得依靠电离层反射传播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干扰,C正确。太阳活动不会引起高层大气出现云雨天气,排除D。故选C。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时烈时弱,平均以11年为周期。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称为“扰动太阳”)辐射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和强射电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
7.B
8.A
7.
一般我们把3~5月视为春季,6~8视为夏季,9~10月视为秋季,12~2月视为冬季。读图可知,秋季中10月和11月的热岛强度较低,而冬季每月的热岛强度都较高,因此一年中,该城市冬季热岛效应强度最强,不是秋季 ,A错误。图中显示,该城市3~5月风速最大,,热岛强度降低,因此春季多大风降低了热岛效应强度,B正确。右图显示,不同季节热岛强度出现最大值的时间不同,但中午前后各季节的热岛强度都较小,不是最大,C错误。从左图可以看出,各月平均热岛强度在一年中最大相差0.4℃左右,从右图可以看出,热岛强度一天之中最小相差(夏季)2℃左右,很明显,日较差大于年较差,D错误。故选B。
8.
由右图可以看出,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因此热岛环流最强,A正确。一天之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5时~8时,一般位于日出前后,太阳辐射较弱,因此此时市区均温不是最高,B错误。图中显示,秋季和冬季12时之后,城市热岛强度有明显降低的时段,因此不是持续加强,C错误。一般情况下,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两点,即14时,以后气温应呈下降趋势,因此15时~22时,市区不会升温显著,D错误。故选A。
在一年中,夏季的热岛效应强度日变化最小,冬季、秋季和春季0时~7时,热岛强度最大,而夏季这一时段热岛强度明显较低,导致热岛强度日变化较小,这说明夏季郊区夜晚气温不低,导致夏季城市与郊区相差不大,这是因为夏季郊区植被茂盛,调节气温的功能强,夜晚降温慢,导致夏季此时段热岛强度明显低于另外三个季节,从而导致夏季的热岛效应强度日变化最小。
9.C
10.C
11.D
9.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可知,①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雾霾对近地面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②减弱,C正确;①不变,不受大气影响,A错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降低,③减弱,B错误;大气保温效应增强,④增强,D错误。故选C。
10.
左图箭头中,①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很少,但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可以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因此③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C符合题意,排除AB;大气逆辐射(④)是大气释放能量的方式,不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排除D。故选C。
11.
农民在深秋季节燃烧秸秆制造烟雾,增大了大气逆辐射,从而增强了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得地面降温速度减慢,避免农作物受霜冻侵袭,D正确;制造烟雾不能明显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关键是制造烟雾不是为了满足植物对水的需求,A错误;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对地面保温的作用,不是为了利于光合作用,B错误;地面辐射是地面释放能量的过程,制造烟雾不是为了增加地面辐射,C错误。故选D。
12.B
【详解】
图①中地面热处空气应受热膨胀上升;图④中,白天陆地升温快,近地面气温高于海洋,所以陆地气流应上升,而海洋上温度低,气流应下沉;而图②为表示夜晚,陆地降温速度快,气温低于海洋,所以陆地气流下沉,海洋上升;图③中,城市因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热多,所以气温高于郊区,城市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①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B。
13.A
14.A
13.
在水平方向上,空气自高压向低压流动,MN两地海拔高度相同,M气压大于N,空气自M向N流动,排除D。OP的海拔高度相同,O气压大于P,空气自O流动向P,排除BC。故本题选A。
14.
MN两地位于近地面,且N地气压较低,所以等压面向地面弯曲;N地气压低,可能是因为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所以等温线向高空凸出,故A正确。
等压面的判读:(1)某地等压面向上弯曲,说明该地为高压,反之,为低压;(2)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
15.A
16.B
15.
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几乎不吸收,但可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A正确,B、D错误;破坏臭氧层的是氯氟烃,而不是二氧化碳,C错误。故选A。
16.
将瓶子悬空放置,瓶内空气吸收地面传播辐射的能力减弱,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减弱,减弱了效果,A错误:将内瓶底涂成黑色增加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从而增加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B正确;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则测量的不是空气的温度,C错误;将纵坐标间隔扩大不能使实测数据变化,D错误。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17.B
18.D
19.A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利用能力。
17.“黑炭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炭化产生的表面以灰黑色为主的一类大气污染物”表明黑炭的形成主要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有关。
A. 油气资源开发是以开采为主,不是以燃烧和使用为主。故A错误。
B. 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营和公路交通的发展,火车和越来越多的汽车沿主要交通干道驶入青藏地区,导致道路沿线黑炭数量增加。故B正确。
C. 牲畜粪便焚烧不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不会产生黑炭,故C错误。
D. 青藏地区工业产业活动较少,所以黑炭的主要来源 不是工厂废气。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B。
18.“黑炭能在空气中随大气运动、降水等扩散”说明影响黑炭浓度的因素主要是风和降水。
A. 根据材料判断,太阳辐射不是影响黑炭浓度的主要因素。故A错误。
B. 西风冬季强,夏季弱,夏季青藏高原受西风影响小,故B错误。
C. 即使夏季气温高,大气层中黑炭也不会自燃。故C错误。
D.青藏高原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利于黑炭随雨水沉降到地面。故D正确。
本题正确答案为D。
19.A. 与冰川相比,黑炭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强,会使冰川表面增温,从而加速冰雪消融 ,故A正确。
B. 与冰川相比,黑炭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强,故B错误。
C. 冰川反射强,黑炭反射弱,故C错误。
D. 冰川反射强,黑炭反射弱,黑炭的存在会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多,从而加速冰雪消融。
本题正确答案为A。
20.D
21.D
20.
图中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D正确,故本题排除ABC三项,选D。
21.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多,则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长波辐射,从而产生更多的大气逆辐射,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即④增强),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D正确;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多,对于①即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没有影响,A项与题意不符;温室气体增多,也可以增强对太阳辐射中红外线长波的吸收,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即②减少,B错;③为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强弱变化,故温室气体不是地面辐射强弱变化的主要因素,C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D。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水汽(H O)、二氧化碳(CO )、氧化亚氮(N O)、氟利昂、甲烷(CH )等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22.A
23.B
22.
我国华北地区冬季冷锋一般是西北季风南下造成。冬季冷锋过境后,风向以西北风为主,气球应该飘向东南方向,A正确,CD错误。B图先向西北后向东南,应该是冷锋过境前至过境后的变化,B错误。故选A。
23.
万米高空气流运动方向和等压线平行,AC两图风向和等压线斜交,因此AC错误。图中等压线数值a>b>c>d>e,北半球高空风向向右偏后与等压线平行,风向的右侧为高压、左侧为低压,因此B正确,D错误。故选B。
在纬向上气球漂移均以向东漂移为主,7 月气球漂移均表现出随高度增加先东漂后西漂,表现出低层西风,高层东风。冬季月份气球漂移距离随高度增加明显,为较强的平均西风所控制。在经向上,700hPa 以下对流层低层表现出季风特征,夏季月份北漂,其他月份南漂;100hPa以上的平流层低层则表现出和对流层低层相反的特征,夏季南漂,冬季北漂。平均水平漂移距离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7、8 月份整层最大平均漂移距离在 30km以内,而冬季在70hPa 以上,漂移距离达到100km 左右。
24.B
25.B
26.B
24.
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与逆温有关,不是因为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A错误;出现逆温时,温度变为上热下冷,抑制了空气对流上升,空气中的污染物得不到及时扩散,B正确;污染物主要在近地面的①层,③层空气运动对污染物扩散影响不大,C错误:逆温主要是阻挡了空气对流运动,不是阻挡空气水平运动,D错误。故选B。
25.
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A正确。O2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是CO2等气体,B错误。03吸收紫外线,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正确。水汽和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D正确。该题要求选择错误的,故选B。
26.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可知,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出发时海拔为1500米,山地海拔为3500米,之间高差为2000米,根据公式计算山顶气温=10℃-(2000/100*0.6℃)=-2℃,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大气垂直分层和各层的组成及特点,并能结合材料中的"上冷下热"、"上热下冷"等关键词推断出空气运动特点。
27. 高 低
【详解】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形成了风。
28. 太阳辐射 长波辐射(红外线) 地面辐射 保温
29. 摩擦力 平行 摩擦力
30.(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
(2)B,C
(3)②。阴天时,云层较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较小,因此气温不会太高;夜晚时,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气温不会太低,因此阴天比晴天昼夜温差小。
本题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为背景,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原理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详解】
(1)图一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基本过程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结合图中字母可判断其含义:A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全球变暖主要与温室气体增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有关,即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应图中字母C。
(2)在温室大棚内,地面长波辐射被阻挡,主要被温室大棚内部的大气所吸收,使温室大棚内部温度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热量条件较充足。结合图一,可以判断,能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原理主要是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B,大棚温度升高,同时C增强。
(3)阴天与晴天相比,气温日较差较小。主要原因是阴天时,云层较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较小,因此气温不会太高;夜晚时,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气温不会太低,因此阴天比晴天昼夜温差小。图二中①②两条曲线,昼夜温差较小的曲线为②曲线,因此表示阴天气温变化的是②曲线。
31. 对流 地面 降低 平流 水平 升高 对流层 对流 电离 很小
本大题以大气垂直分层及气温垂直变化规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试题,涉及大气层次名称、热源、气温垂直变化特征、大气运动、天气变化、物质构成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
(1)图中显示,A层位于地表以上,高度12千米以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层是对流层,它的热量主要直接来源于地面(辐射),离地面越远(即高度升高),获取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降低。
(2)图中显示,B层位于高度12千米以上,50千米以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层是平流层,图中显示,该大气层向上气温升高,不易产生对流,因此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该层中含有大量臭氧,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因此该层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3)因为大气具有重力,因此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图中显示,对流层温度的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导致冷的空气在上,热的空气在下,容易产生对流,决定了该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55千米以上的高层大气受太阳高能辐射以及宇宙线的激励而出现电离现象,从而存在电离层,该层使人类实现无线电通信。因受重力影响,空气主要集中于近地面,高层大气离地面远,空气密度很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