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5 07:2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单选题
1.不属于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的是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B.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
C.陆地上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D.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特征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
绿洲化是人类通过改善灌溉系统、熟化土壤、栽培作物、营造林木,使绿洲扩大的过程。下表示意艾比湖(新疆第一大咸水湖)流域不同时间段绿洲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绿洲类型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耕地 3783.31 4102.33 4336.46
林地 2841.49 2644.10 2726.06
草地 22538.38 22705.24 21766.17
湖泊沼泽 2662.78 2922.65 3042.52
城乡建设用地 252.81 253.01 265.95
总计 32078.77 32627.33 32137.16
2.艾比湖流域湖泊沼泽面积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冰雪融水增多 B.大气降水增多 C.人类用水减少 D.植被覆盖率增加
3.1990-2000年艾比湖流域绿洲面积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植树造林 B.退耕还草 C.围湖造田 D.栽培作物
4.2000-2005年艾比湖流域( )
A.林地减少 B.城市萎缩 C.草地沙化 D.农业减产
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从图甲到图乙再到图丙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6.塔克拉玛干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多风沙地貌,体现了( )
A.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B.土壤对地貌的影响
C.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D.植被对气候的影响
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警告,2019 年上半年厄尔尼诺概率达到80%,受其影响,印度洋至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变弱,且冷空气影响小。进入5月,云南出现大范围高温干旱天气。下图为地表系统各圈层关系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有关各圈层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圈层之间独立存在,互不干扰
②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③此次事件中,大气圈的影响居主导地位
④此次事件中,水圈的影响居主导地位
⑤此次事件中,生物圈的影响居主导地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⑤
8.今年5月以来云南持续高温的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影响弱,降水少 B.海拔较高,空气稀薄
C.东北季风影响时间较长 D.云南森林覆盖率较高
读 “我国某地区典型植物示意图”(这种植物高度不足50厘米,根系却在20米以上)完成下面小题。
9.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该植物的个体形态反映出其所生长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高寒 B.温湿 C.干旱 D.炎热
10.秋天该植物根区在四季中含水率较高,其原因是 ( )
A.蒸腾作用消耗少 B.树根集水作用强
C.树冠遮阴效果好 D.枯枝落叶覆盖厚
等高活篱笆是指在坡面上大致沿等高线种植的窄条状植物带。篱笆之间的土地常用来种植作物,作物与篱笆构成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称篱笆间作,是农林复合业的一种形式。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该农林复合系统在三峡库区使用后,能够
①减少径流总量②削减径流峰值③减少河流泥沙含量④降低径流速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若干年后,该农林复合系统能影响篱间地的
A.作物类型 B.坡度大小 C.气候变化 D.土壤类型
13.5月18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8批次镉大米和米制品的品牌和生产厂家。大米镉含量超标,主要是土壤中镉含量超标,引起的植物吸收。工业污染和过度使用化肥是主要原因。一些磷肥和复合肥中镉含量超标,能够使土壤和作物吸收到不易被移除的镉;空气和水的镉污染,也将导致水稻在生存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镉。镉进入大米的途径和含镉大米事件反映的原理是( )
A.水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B.生物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C.岩石圈物质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D.生物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天然火(如雷击火)对生物群落演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北美洲,有大面积正常生长的原始暗针叶林,天然火发生频率的季节差异大;但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对森林加强了保护,人为地杜绝了火灾的发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导致该地天然火发生频率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 B.植被覆盖率 C.土壤 D.气象条件
15.天然火(如雷击火)对生物群落演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现在( )
A.增加土壤养分,促进森林更新 B.火灾频率增加,土壤水分增多
C.林中空隙增加,光照条件改善 D.动物数量减少,森林破坏减少
16.人为杜绝火灾发生后,最可能出现( )
A.老树比例增加 B.幼树发育良好 C.气候更加湿润 D.病虫害、鼠害减少
湖南省张家界砂岩峰林国家地质公园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读“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17.塑造图中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冰川沉积 C.流水侵蚀 D.风力沉积
18.若图中山体的岩石转化为岩浆,最终经过的地质作用是( )
A.外力作用 B.冷却凝固 C.地壳运动 D.重熔再生
19.图示景观是气候、水文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单一性 D.区域性
位于印度洋的查戈斯群岛拥有大面积的珊瑚礁,岛上生活着成群的海鸟,海鸟的粪便可以作为天然肥料,对海洋生态系统有极强的促进作用。18世纪和19世纪,入侵的老鼠捕食海鸟,导致部分岛屿海鸟数量锐减,鼠患严重,珊湖礁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科研人员发现无鼠岛生态系统的含氮量是鼠患岛的多倍。完成下面小题。
20.鼠患岛的珊瑚礁遭受巨大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老鼠啃噬珊瑚礁 B.老鼠啃食海草、藻类,危害珊瑚礁
C.老鼠导致鸟类大量减少 D.老鼠的粪便污染珊瑚礁
21.恢复鼠患岛生态系统含氮量的适宜措施是( )
A.植树造林 B.从邻岛引进鸟粪 C.加强对鸟类的监测 D.消灭入侵老鼠
骆驼刺,属豆科、落叶草本,高25~40厘米,叶子变成细刺,根系十分发达,一般长达20米,下图为骆驼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骆驼刺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
A.炎热 B.寒冷 C.湿润 D.干旱
23.骆驼刺对环境的适应,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有限性 D.脆弱性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4.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 )
A.蒸发量减少 B.下渗量减少 C.径流总量增多 D.气候更加湿润
25.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B.自然灾害减少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土壤肥力下降
下图为“某区域不同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题。
26.引起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地壳抬升 B.植被破坏
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
27.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
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B.地理环境的区域性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索科特拉岛在过去的600或700万年间,一直被非洲大陆孤立在外。岛上生活着700多种极其罕见的动植物,其中右图植物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株高2米,茎直立,肉质,较粗,表皮光滑褐绿色,茎基部膨大呈近球形,表皮灰色。叶互生,着生于分枝顶端,叶柄短,革质。下左图为索科特拉岛位置示意图,下右图为植物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28.据右图推断,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旱雨季分明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29.该岛稀有生物品种多的地理条件是(  )
A.纬度低地形复杂 B.构造运动强烈
C.与大陆隔绝时间长 D.气候复杂多样
四川盆地西侧西岭雪山一线有“华西雨屏”之称。2020年8月18日黄昏,雨后初睛的成都,西岭雪山清晰可见,呈现出“难得”的“窗含西岭千秋雪”般的胜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西岭雪山平时“难见”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①西岭雪山高远,云雾遮挡②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③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④三峡水库建成,盆地内雨日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1.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与“华西雨屏”无关的是( )
A.云量大,为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最少的区域
B.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大量珍稀独特的动植物
C.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
D.降水丰沛,河川众多,径流量大
二、综合题
32.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A、B两处河谷的区别,并分析原因。
(2)判断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分析图示地区2009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的影响。
(4)描述该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33.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山脚下,它的兴衰存亡完全依赖于祁连山。祁连山正受到全球变暖的巨大影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全球变暖给河西走廊带来的各种影响。
(2)说明图示地区各聚落所在地貌类型,分析该地貌类型的原因。
34.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宁夏平原地处断裂陷落带,在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曾是一个浩瀚大湖,沧桑巨变,大湖最终演变成冲积平原。现在的宁夏平原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近2000毫米。而银川一带位于平原的沉降中心,地势低洼,附近湖泊湿地众多,河渠纵横,灌溉农业发达。图a示意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b为宁夏平原及周围地区地形和地质构造剖面图。
(1)从地质作用角度推测宁夏平原从大湖到平原的演变过程。
(2)贺兰山的隆升改变了区域的气候、水文特征,试分析其对宁夏平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表述的内容都属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知ABD不符合题意。陆地上是不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的且这是差异性的表现,可知C项的内容不属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C符合题意。故选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2.A
3.D
4.C
2.湖泊沼泽面积增大说明该地地表水增多,其水源补给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冰雪融水量增大,使湖泊、沼泽水量增多,面积增大,A项正确;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大气降水较少,不是湖泊沼泽的主要水源补给形式,B项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人类用水量是呈增加趋势的,C项错误;图中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增有减,会影响进入湖泊沼泽的水量多少,但不是其面积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故选A。
3.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90-2000年艾比湖流域耕地面积增加最多,因此可以推出艾比湖流域绿洲面积变化主要得益于栽培作物,D项正确,B项错误;表格中林地面积是减少的,A项错误;围湖造田会使湖泊面积缩小,但图中湖泊面积是增大的,C项错误。故选D。
4.从表格中可以看出,2000-2005年林地面积是增加的,A项错误;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城市规模扩大,B项错误;草地面积减少,说明部分草地出现退化、沙化现象,C项正确;耕地面积增加,农业产量可能会增加,D项错误。故选C。
绿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它多呈带状分布在河流或井、泉附近,以及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绿洲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便利,往往是干旱地区农牧业发达的地方。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边缘的高山山麓地带、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平原与内蒙古河套平原都有不少绿洲分布。
5.C
6.A
5.
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距海较近,降水多,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位于长白山以西,距海较远,植被为温带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植被为温带荒漠,从图甲到图乙再到图丙,体现了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C。
6.
塔克拉玛干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多大风,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沙地貌,体现了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故选A。
7.C
8.A
该题组立足厄尔尼洛现象,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原理。
7.该题主要考查地球各圈层的关系。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故①错②对;根据材料可知,此次事件中涉及到的主要是厄尔尼洛现象造成地区间的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导致的气候异常,故起主导影响的是大气圈,③对,④、⑤错,正确项目为②③,答案选C。
8.A.根据材料可知,云南持续高温的原因是由于冷空气影响弱,暖湿气流不易凝结导致降水减少,A对;
B.材料中未体现云南省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降水与海拔没有必然联系,B排除;
C.材料中未体现东北季风对云南省的影响,C排除;
D.材料中未体现云南森林覆盖率较高,且一般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由于蒸腾作用较强,空气中的水汽较多,降水也较多,D排除;
正确答案为A。
厄尔尼洛发生时,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沃克环流)减弱,容易使我国出现(1)夏季主雨带偏南,北方大部少雨干旱;(2)长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推迟;(3)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连旱;(4)全国大部冬暖夏凉;(5)登陆我国台风偏少……等现象。
9.C
10.A
9.
读图可知,该植物的地表以上高度较低,但地下的根系却极其发达;根系发达是为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高度较低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腾;因此该植物反映的其生长地的气候特征是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故选C。
10.
结合上题分析,该地气候干旱,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秋季该植物地表部分枯萎,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少,因此根区含水率较高,A正确;秋季该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少,根系集水作用不会比其他季节强,B错误;秋季植物地表部分枯萎,落叶,树冠遮阴效果差,C错误;该植物产生的枯枝落叶很少,D错误。故选A。
本题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考查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
11.D
12.B
1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被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在坡面上种植植被具有增加下渗、阻挡坡面径流、延缓径流及防止土壤流失等方面的效果,故在三峡库区所进行的等高活篱笆技术试验在防止土壤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径流速度、延缓径流、削减径流峰值及控制土壤流失、减少河流泥沙含量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②③④对;但不会减少径流总量,①错,故D项正确。
12.由上题分析可知,篱笆带具有延缓径流及减少侵蚀量的效果,在坡面上沿等高线种植的篱笆带密闭以后,可起到削减径流量,延缓产流过程,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并可拦截径流中大部分的土粒。由于篱笆带阻挡了各因素造成的土壤沿坡面下移,使篱间地的坡度不断降低,对坡地持续生产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故农林复合系统能影响篱间地的坡度大小,使篱间地的坡度不断降低,B项正确。
13.B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该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镉进入到大米中的途径。
【详解】
由材料可知:大米镉含量超标,主要是土壤中镉含量超标,引起的植物吸收,除此之外还有空气和水镉污染,也导致水稻在生存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镉。因此,镉进入大米的途径是生物循环和含镉大米事件反映的原理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所以选B。
14.D
15.C
16.A
14.
地形、植被覆盖率和土壤季节变化小,对天然火发生频率季节差异影响小,A、B、C错;气象条件随季节变化大,干燥时易发生天然火,D正确。故选D。
15.
天然火发生时,森林中老树死亡,林中空隙斑块增加,光线增强,有利于幼树正常生长,促进森林更新,C正确。增加土壤养分,对生物群落演替影响不大,A错;火灾频率增加,不会使土壤水分增多,B错;动物数量减少,不利于生物群落演替,D错。故选C。
16.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对森林加强了保护,人为地杜绝了火灾的发生,老树比例增加, 幼树发育不良,A正确、B错;火灾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小,C错;火灾可烧死部分虫卵,害鼠,火灾杜绝后,病虫害、鼠害增多,D错。故选A。
解题的关键是审题,第1小题突出季节差异,地形、土壤、植被覆盖率是不随季节变化的;第2小题突出对生物群落演替有意义。
17.C
18.D
19.A
17.
由图文可知,该地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塑造图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C正确。海浪侵蚀作用一般在石质海岸分布明显,A错误。冰川沉积作用一般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B正确。风力沉积一般形成沙丘,D错误。故选C。
18.
岩石要转化为岩浆最终经过重熔再生才能形成,D正确。外力作用一般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使地表趋于平缓,但不会使岩石转化为岩浆,A错误。冷却凝固作用会形成岩浆岩,B错误。地壳运动是地球内力作用的体现,使地球表面变的高低不平,也不会使岩石转化为岩浆,C错误。故选D。
19.
图示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具有温暖湿润,夏季降水丰富等特点,以及受其影响的其他地理要素,正是由于这些条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才会形成峰林地貌景观,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正确。差异性是指全球陆地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它的不同地区,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性,与题目描述不符合,B错误。自然地理环境的单一性无此种说法,C错误。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通过区域之间的对比才能体现出来,D错误。故选A。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四、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0.C
21.D
20.
根据材料可知,鼠患岛因老鼠入侵,海鸟大量减少,海鸟粪便相应减少,没有了天然肥料的滋养,海洋生态系统自然就会遭受不良影响,最终导致鼠患岛珊瑚礁遭受巨大破坏,C项正确。老鼠以生活在岛上的海鸟为主食,不吃珊瑚礁,A项错误。老鼠啃食海草、藻类,对珊瑚礁危害不是很大,B项错误。老鼠粪便会污染珊瑚礁,但不会使珊瑚礁遭受巨大破坏,D项错误。故选C。
21.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海鸟数量锐减是导致鼠患岛含氮量减少的根本原因。因此,消灭入侵老鼠才能增加海鸟数量,从而恢复鼠患岛上的含氮量。植树造林、加强对鸟类的监测,并不能有效恢复鼠患岛生态系统含氮量。从邻岛引进鸟粪可能会影响邻岛的生态系统。综上,ABC错误,D正确。故选D。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2.D
23.A
22.考查骆驼刺的生长环境特点。从图和材料中知,骆驼刺的地下根系很发达,而地面部分叶子变细刺,这样有利于从地下吸收水分,和减少叶面的蒸腾作用,以适应其生长环境干旱的特征。选项D正确,选项ABC错误。故选D。
23.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骆驼刺对环境的适应,这反映的是自然环境中生物对气候的适应,反映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选项A正确,选项BCD错误。故选A。
24.B
25.D
24.
图中显示,橡胶林的蒸发量为1037mm,而原始生态林蒸发量为969mm,A错误。图中显示,橡胶林蒸发量和地表径流量比原始生态林大,下渗水量则会减少,B正确。径流总量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由于橡胶林降水较少,蒸发更多,所以径流总量减少,C错误。图中显示,与原始生态林相比,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使得气候更干燥,D错误。故选B。
25.
根据上题分析判断,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下渗量减少,则涵养水源能力变差,A错误。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B错误。破坏原始生态环境,由混交林变成单一树种的橡胶林,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减少,C错误。破坏原始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D正确。故选D。
熟记水循环的环节并与图示环节对照,对比分析即可。
26.A
27.D
26.从图中可看出当地海拔越来越高,并形成了山地,自然景观由森林变到森林-草原;随着海拔不断太深,迎风面依旧是森林,但背风面形成了草原和荒漠,故引起当地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的抬升,改变了水汽的分布,选A,与BCD选项无关,可排除。
27.自然地理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自然景观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对额特征,图中可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选D。其余选项可排除。
28.D
29.C
28.读图文材料可知,该岛上植物有瓶状茎、叶柄短、革质等特点,这些特征是植物为了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气候进化的结果,反映了该岛气候干旱,高温干燥。所以选D。
29.读材料可知:“索科特拉岛在过去的600或700万年间,一直被非洲大陆孤立在外。” 长期的地理隔离使其拥有很多特有动植物,其余选项不是物种独特的原因。所以选C。
30.C
31.C
30.
造成西岭雪山“难见”的原因是盆地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同时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②③,C正确,三峡水库建成对四川盆地的降水影响不大,④错误。云雾遮挡主要与降水多与水汽不扩散有关。①不是主要原因。故选C。
31.
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量最少,A相关;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大量珍稀独特的动植物,与区域降水多,热量丰富有关,B相关;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这与山地的垂直差异有关,与“华西雨屏”无关,C无关;降水丰沛,河川众多,径流量大,相关,D相关,故选C。
本题考查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根据材料的信息进行判断即可。
32.(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呈“V”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形。
(2)冲积扇。成因: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变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冲积扇。
(3)变化: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影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沿河、沿海岸分布。原因:地形平坦,有利于建设交通线,发展聚落
本大题以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谷的演变、冲积扇的形、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聚落分布相关内容,考查读取材料信息,学生调取学所的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素养。
(1)
A河谷和B河谷处于河流的不同河段,受到的侵蚀方式不同,发育的河谷形态不同。A河谷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落差大,水流急,以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作用为主,河谷不断变深,发育出“V”形河谷;B河谷位于河流下游,流速减慢,河流水量增大,以向河流两侧侵蚀为主,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形。
(2)
C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变慢,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呈扇形散开。
(3)
结合图例,对比两图中的农业用地分布可知,2009年与1949年相比,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林地、草地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水中含沙量增加,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量增加,从而使得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
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主要沿河、沿海岸分布。沿河沿海地区地形平坦,适宜建设交通线,发展城镇。
33.(1)整体性原理是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全球变暖,祁连山雪线上升,冰雪融水将逐年减少,使其下游的河流水量减少,或河流沿线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或尾闾湖泊干涸,沿途绿洲因为缺少水源而出现植被退化,加剧土地荒漠化,造成绿洲生态破坏,进而威胁整个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
(2)冲积扇。山谷冰雪融水汇成溪流,山上流速快,冲蚀和搬运能力强,到达山脚下流速变慢,以堆积作用为主。
【详解】
整体分析:该题以河西走廊为材料背景,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貌及成因。
(1)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就是根据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的改变,全球变暖给河西走廊带来的各种影响主要从雪线变化、河流水文特征变化、绿洲面积变化等方面分析。
(2)图示聚落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处,地势平缓,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淤积,形成冲积扇。
34.(1)大湖时期,由于地势低洼,接受黄河搬运物质的堆积,(加上来自贺兰山的堆积物、水生生物遗体等的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湖水水位抬升,湖水外泄,湖盆露出水面,连接在一起,形成平原。
(2)削弱了冷空气的影响,使宁夏平原冬半年气温比同纬度高;使宁夏平原风沙活动减少;因夏季风受贺兰山阻挡,贺兰山东坡降水增多,增加了宁夏平原的河流径流量;地形抬升,河流流速加快,输沙量增加,增加沉积物,提供肥沃的土壤。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旨在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宁夏平原从大湖到平原的形成过程主要从堆积作用、湖水外泄、湖床出露等方面分析。宁夏平原地处断裂陷落带,在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曾是一个浩瀚大湖,大湖时期,银川一带位于平原的沉降中心,由于地势低洼,接受黄河搬运物质的堆积,加上来自贺兰山的堆积物、水生生物遗体等的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经过长期的堆积作用,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湖水水位抬升,湖水外泄,湖盆露出水面,连接在一起,形成平原。
(2)
贺兰山的隆升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气温、降水、风沙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主要从河流径流量、水流速度等方面分析。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受到西北风影响大,贺兰山的隆升,削弱了来自西北的冷空气的影响,使宁夏平原冬半年气温比同纬度高;该地区气候干燥,受西北风影响,多风沙,因受贺兰山阻挡,使宁夏平原风沙活动减少;因夏季风东南风受贺兰山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贺兰山东坡降水增多,增加了宁夏平原的河流径流量;贺兰山的隆升,地形抬升,河流流速加快,侵蚀作用加强,输沙量增加,增加沉积物,提供肥沃的土壤。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