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省优质课一等奖)——薛薇

文档属性

名称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省优质课一等奖)——薛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0-14 17:3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薛 薇
【设计思想】
《端午的鸭蛋》表现了汪曾祺“小叙事”散文的突出特点,写作者切身经历的而又最能唤醒人们审美体验的平凡小事、乡情习俗,展现了端午风俗、高邮鸭蛋、童年端午等多个内容层面。其对事物独到的颖悟、独特的发现、特色鲜明的艺术传达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审美意蕴,为学生的个性探究提供了珍贵资源和宽阔空间。
作者从身边人们熟视无睹的端午风俗、家乡鸭蛋中,不但透视了其中深蕴的文化内涵,而且以原汁原味、淡而有味的“本色艺术”创造出令人如坐春风的诗意,传达出浓重真挚的怀恋情感,产生了感人至深的魅力。
作品用笔质朴自然,不事雕琢,然而就在不经心、不刻意和不拘格套中却显示出文脉的自由流畅,结构的浑然天成,甚至一些表面看来有悖事理的倾向也能得到读者的默许,一些看似蛇足的地方实际也有其独特的妙处。
鉴此,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着力于三种策略的使用:一是倡导学生对课文所述事物特点的个性解读,充分展示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二是采用美读方法,体悟字里行间所洋溢的深情厚意和语言的质朴典雅之美,以读带赏,以读促品;三是围绕课文的选材和表情达意为学生创设质疑探究的情境,构建思辨求真、阐发见解的平台,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体会文章所表现的事物的多样化特征。
2.涵咏特色鲜明的语言,领会作者珍爱民俗文化、热爱家乡、怀恋美好生活的深情厚意。
3.探究写法构思,辨析是非曲直。
【教学方法】欣赏法,美读法,质疑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渊远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持久的魅力。从2008年开始我国的法定假日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其中的端午节是哪一天,本地过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那么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高邮,欣赏“端午的鸭蛋”,领略“鸭蛋”的神采,品尝“鸭蛋”的滋味,感受端午生活的无穷乐趣。(板书标题及作者)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所表现内容的不同,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
明确:1.魅力十足的端午风俗。2.别有风味的家乡鸭蛋。3.充满情趣的童年端午
(板书: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三、围绕目标,合作探究
活动一:欣赏“鸭蛋”,探究鸭蛋特点,感受童年端午乐趣
1.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有怎样的特点呢?仔细品读第二、三段,试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文中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或用为高邮鸭蛋写产品说明书、拟广告词的方式,介绍高邮鸭蛋,突出高邮鸭蛋的特点。
先由学生自读思考,小组讨论,然后展示并明确:
用句式说话:①名声远扬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②质细而油多的——因为“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以及“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③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④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从时间看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产品说明书:本品产于江苏鱼米之乡的里下河地区的高邮湖,高邮放养麻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人家苇花里,放鸭满陂塘”就是见证;高邮鸭蛋特别是双黄蛋更是名闻遐迩,为食用之精品,口感极佳,其质地具有鲜、细、红、油、嫩、沙的特点,蛋白凝脂如玉,蛋黄红如朱砂,且含有丰富的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食用方法有多种,咸蛋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生蛋可以做朱砂豆腐……本品是端午节午饭不可或缺的十二红之一的名菜,也可以为孩子们做成饰品。
广告词:①不识高邮人,先识高邮蛋;食用高邮蛋,愿作高邮人。②高邮鸭蛋,蛋白柔嫩,质细油多,让您垂涎三尺。③高邮鸭蛋,一蛋双黄,好事成双;喜宴必备,珠联璧合。
2.高邮鸭蛋具有这么多特点,如此诱人,那么有鸭蛋相伴的童年端午又是怎样的呢?阅读4—6段,试采用“童年的端午是 的,因为 (文中所写的童年趣事)”这个句式说明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阅读、概括、展示:
童年的端午是快乐、幸福、美好、充满情趣的,因为挂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等。
具体来说,挑选到淡清壳的、秀气的鸭蛋装在络子里,喜不自胜;玩鸭蛋络子高了兴就将鸭蛋吃掉,尽享幸福;而将萤火虫放进空蛋壳,亮光一闪一闪,颇具情趣。
活动二:品味“鸭蛋”,体会作者情感,品味语言特点
1.高邮鸭蛋之所以令人心驰神往,就在于作者以平淡质朴的语言写出趣味和诗意,以不事雕琢的话语表现深挚情感和丰富意蕴。推荐运用美读法采取竞赛方式进行体悟,通过恰当的语气、语速、重音,读出语句的情味和意蕴。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进行美读竞赛:
①“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其中“所食鸭蛋多矣”的“多”字读出升调和声音延长,重读“实在”等字眼,读出对他乡鸭蛋的不屑和贬斥意味)
②“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重读“穷”“就”等字眼,读出对异乡人的嗔怪和对高邮人的赞美)
③“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重读“浅黄”“什么”等字眼,读出淡淡的幽默,浓浓的深情;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言外之意:惟有高邮的鸭蛋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咸鸭蛋,超越事实、违背事理的说法表达出对家乡鸭蛋的痴情和偏爱,就如韩麦尔先生所称“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最准确,最明白”一样,情有独钟。)
④“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读出破折号的声音延长,重读“一”“就”,读出油多冒得快以及人的心情;并引导学生对其笔法和意蕴进行探究:运用造型式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写出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情态的动感和人的快感。)
作者用淡而有味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赞美,饱含自豪之情。这些都缘自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缘自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深切怀念。(板书:热爱家乡 怀念童年)通过写鸭蛋抒发热爱故乡、怀念童年的情感,这种写作方法就是“借物抒情”。
2.本文语言在蕴含着深厚情感之外,还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其表达效果怎样?试与同伴合作探究概括。
学生讨论归纳并展示:
①口语色彩浓厚,使用地方方言,自然亲切,富含生活气息,突出地方特色。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
②语言平实朴素,淡而有味,使叙说事物,妙趣横生。如“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情趣盎然: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
③运用古汉语作点缀,增添行文典雅之美。并且文白夹杂,相映成趣,韵味别致。
3.本文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而开头一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故乡的风俗,写了哪些风俗?这样写是否偏离了题旨?
学生讨论、归纳:
写了七种风俗:先写端午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后写家乡特有的风俗:⑥“放黄烟子”、⑦吃“十二红”等。(出示幻灯片,展示风俗图片)
从文章思路来看,写“端午风俗”很有必要。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都是家乡特有的端午风俗,不写端午风俗,就难以水到渠成地写“端午的鸭蛋”。从写法上说,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活动三:评说“鸭蛋”,质疑思辨
对于这篇妙趣横生、情深意切、风格独特的散文,请大家提出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或新的发现。可以有疑而问,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疑难;也可以明知故问,以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探究。
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讨论,最后在班上展示:
1.课文结尾处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究竟是赘笔,还是属于是很自然的联想,恰好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抑或另有他解?
对此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发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例如“另有他解”:作者童年玩过用鸭蛋壳装萤火虫的把戏,由囊萤映雪的故事联想到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是很自然的事情,但语言的表达上,仍然遵循了情感至上的原则。既为了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的怀念,又是为了纠正自己情到深处的偏差。车胤的练囊是用白色绢做成,鸭蛋壳的透光效果远远不及,便否定用鸭蛋壳装萤火虫读书的可行性,这就由情感至上转到了对客观常理的尊重。这不动声色的自我解嘲,似乎也是在争取读者的谅解:我并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如果我有所偏颇,那完全出于对家乡的思之深、爱之切啊!
2.作者说不喜欢袁枚此人,他不会做菜,好道听途说,但却又全文引用他的文字。这二者矛盾,该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再读课文,讨论并展示:
不矛盾。作者是以牺牲语言规则、违背逻辑常理为代价,表达对高邮鸭蛋无以替代的钟情和对家乡深厚无比的热爱。“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然而就因为这个“空头理论家”的《随园食单·小菜单》的“腌蛋”一条赞美了作者家乡的咸鸭蛋,作者就“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了,便全文录之,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意味。这样从容的行文,看似闲适自由,看似矛盾对立,其实却又无不受制于表达主观情感的需要。
四、概括总结,提炼升华
(教师边总结边画出鸭蛋图形,形成新的板书)
通过欣赏“家乡的鸭蛋”,我们感受到作者热爱家乡的浓郁情感;品味“端午的鸭蛋”,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其实这二者本来就难解难分,儿时故乡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罩上一层光辉,它们就像高邮鸭蛋里面冒着红油的“双黄”;作者在写鸭蛋的时候又是在“端午的风俗”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端午家乡的风俗就成为这个大鸭蛋的蛋青。这就是高邮的双黄蛋。
当我们长大成人、离家远游之时,所有这些与童年与故乡有关的美好记忆,都将被珍藏在记忆深处,并会在某个孤独的夜晚,轻轻拨动你思乡的心弦。
【附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