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洪 璇
一、导入
??? 师: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民族众多,不仅产生了众多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在叙写的过程中作者又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笔下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
?? ? 二、整体感知
??? 1.介绍作者。
??? 师:从面容和穿着上看,汪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 (多媒体展示汪先生相片,明确:慈祥 朴素。)
??? 师:慈祥、朴素是汪先生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他的文章也像他的为人一样,语言亲切,平实朴素。
?? ? 2.正音、正字。
?? ? 系Jì用酒和huò 络lào子 薄罗báo 掉色shǎi
??? 3.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预习情况。
??? 4.精读课文。
??? (1)课文中具体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哪些风俗?这其中哪些是家乡特有的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 明确: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由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 (2)是什么感情使作者对故乡的鸭蛋如此情有独钟呢?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且把它读出来。
??? (学生边读教师一边做指导。)
??? 明确:一枚小小鸭蛋,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赞美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想之情。
??? 三、品味语言,感受情趣
??? 师:找一找本文中让你觉得有特点的句子或是让你喜欢的语句,找出来后和同桌或前后邻座交流一下,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 (1)运用古汉语作点缀,或幽默或典雅。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 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 (2)语言平实朴素,淡而有味。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 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
??? (3)口语色彩浓厚,自然,亲切。
“一般都是敲破‘空头’吃用筷子挖着吃。”“白嘴吃也可以。”“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 师: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 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平凡事物,点点滴滴都是生命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只要我们怀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留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那么生活就会是精彩的,美无处不在。汪曾祺先生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了,无论语言多么的平淡,但决不是“索然无味”的!这就是汪曾祺先生给我们熬出的一锅心灵鸡汤。接下来请同学们选出最喜欢的一句,通过诵读的方式,再次回味。
??? 四、问题探究
??? (1)有的读者认为,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的仅仅是“咸鸭蛋”,是生活中太过平常的东西,甚至有人认为作者是小题大做、无病呻吟。你对这个问题怎样看待?
??? (2)课文结尾一段提到“囊萤映雪”的故事,与课文有什么联系?
??? (3)为什么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 五、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学习本文后,谈谈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 六、布置作业 我手写我心
???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很多,想想生活中值得你难以忘怀的地方,将你的感触用美妙的文字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