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23张PPT)+2个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23张PPT)+2个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6 15:16:57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选择性必修三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式出现。其后,学校、书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
——P76《选择性必修三》第6单元导语
01
02
03
04
目录/contents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学习聚焦: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习聚焦: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学习聚焦: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学习聚焦: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发展
▲北京国子监琉璃牌坊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官学
私学

中国的学校教育
(古代、近代、新中国)
西方的学校教育
(古代、近代大学)
留学教育(P78略)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官学
材料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材料二:“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思考1:材料1所示的先秦时期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先秦时期 “学在官府”
思考2:汉代在中央与地方分别设置了什么教育机构?
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地方官学
▼汉朝设太学
▼西晋开始设国子监
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产生何时?
影响最大?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私学
思考:阅读教材概括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
唐朝
宋代
私学产生,改变“学在官府”的情形,儒家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私学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组成基层社会教育。
书院制度推动私学发展,白鹿洞书院最著名,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
▼孔子“杏坛讲学”
▼唐朝科举制度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从宋代的书院教育看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
“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
南宋时期的书院日益发达,几乎取代官学成为当时主要的教育机构,……宋朝的书院教育具有三大特点,第一,书院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第二,书院大力提倡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注重性理教育,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第三,书院已出现官学化倾向。——《简明中国古代学校发展史》
特点:教学内容以儒学为主;教化功能;学校教育阶段性演进;官学、私学并立;日渐体系化、制度化;官学化趋势明显;与选官制度适应
作用:
①有利于保存与创新中国古代文化
②有利于传承儒家经典
③有利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
结合P77教材
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肆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清华大学:
1911年创办清华学堂;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第一批招生95人;
1928年组建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P78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
分科教育
深受西方教育影响
研究学问
思考:近代中国教育有何特点?
西方的学校教育
古希腊:
近代: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学的基础
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柏拉图创办的阿卡德米学院
约12C,欧洲出现具有近代意义的大学
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
建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洪堡秉承“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转变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根据教材简述法、德、美大学教育概况?
材料1: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冲击着传统的教权主义、普世主义与禁欲主义的束缚,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材料2:在1100年至1200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
——摘自《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
思考1:根据材料与所学,分析12C欧洲大学兴起的原因?
思考2:根据材料与所学,简要分析12C欧洲大学兴起的影响?
城市的兴起;工商业的发展;对教会垄断教育的反抗等
冲击了教会势力;推动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做了准备等
知识拓展:欧洲近代意义的大学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新中国的学校教育
思考:阅读教材概括新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后
a.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b.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c.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A.文革后,1977年恢复高考,教育重上正轨;
B.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C.20C90年代,国家开始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加大投入
社会主义
为国家建设服务
独立自主
▲埃及莎草纸书
▲中国帛书
▲中国竹简

印刷书的诞生
一般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书籍普及的发展演变历程
1·BC2C
2·105年
3·唐朝
4·北宋
甘肃放马滩地图纸
东汉·蔡伦改进
雕版印刷《金刚经》
毕升与胶泥活字
造纸业的发展
印刷术的改进
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
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
促进文化的传播
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材料易得,造价低廉,易于推广
从雕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术,印刷技术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一字多用,重复使用,省时省力省材料
为批量印刷书籍打下基础
但胶泥活字极易破碎,难以持久
归纳印刷书诞生的条件
“新一代的书籍”印刷书的诞生
德国人谷登堡
多技术整合金属活字印刷
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
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书籍”的印刷书
P79思考点: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结合教材P79-80内容)
材料:培根说“知识即权力”,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掌握知识传播渠道的人才真正拥有权力,早在中世纪,教士的权力来自对《圣经》的解读权。然而谷登堡印刷术出现后,大众能够自行解读《圣经》,教士权力受到挑战。
一是基于技术层面。
印刷书是基于将多项技术整合后的产物,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
二是立足于掌握知识层面。
印刷书的诞生,之所以具有堪称具有革命性转变,是因为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更多人可以阅读书籍,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5C中叶
谷登堡革命
谷登堡革命:
打破贵族对知识的垄断,打击了欧洲的教会神权,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推动文化的大众化,提高人们文化修养,并促进了民族语言的统一,加快欧洲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等

图书馆的成长
▲美国国会图书馆
图书馆担负保护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美国国会图书馆
建于1800年,1800年4月正式开放,它设立在华盛顿国会山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英美等国的公共图书馆
19C下半叶各国出现具有近代意义图书馆,不仅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还发展出服务公众职能。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
建于BC7世纪,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如果说这世界真有天堂,那么天堂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
巴尼拔图书馆想象图
美国国会图书馆
起源
近代
中世纪
瑞士圣加仑修道院图书馆
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图书馆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
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方的图书馆
阅读教材P80概述西方图书馆的演变历程?
中国的图书馆
P80史料阅读
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史记 · 太史公自序》
结合材料与P80教材分析古代中国藏书的特点
中国古代藏书历史悠久;
藏书种类丰富;
政府重视文献保存和典籍传承;
设专门掌管典籍的官员;
官藏和私家藏书并重
趋向制度化规范化等
——古代中国的藏书
官藏: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而发展,尤以明清两代突出,如明中期建造的宁波天一阁。
故宫文渊阁
南浔嘉业楼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世今生
截至2019年底,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超过4000万册件,其中古籍文献200余万册件,尤以“四大专藏”即“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受瞩目。
1909年
1916年起
新中国
1998年
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
正式改称“国家图书馆”(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
面向社会;服务公众;计算机技术广泛运用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起各级各类图书馆。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
▲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古今中外著名的博物馆
亚历山大博物馆
阿什莫林博物馆
自然历史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
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国立南京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6·BC290前后建立,一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5·1959年成立,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1·2003年正式组建,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7·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被视为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博物馆
2·19C60、70年代法国人所建,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博物馆
9·1905年张骞所建,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8·1925年成立,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3·由1933年蔡元培所倡议修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馆”改名而成
4·前身是1912年北京国子监筹建的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而成
连连看:根据教材确认博物馆地位
徽标
P82学习拓展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该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公益性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责。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把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确定活动主题。
2020年主题
近代以来博物馆建立的意义
1.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3.以博物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公益性、服务性、非盈利、公众性
P82问题探究:结合本课谈谈各种文化介质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
留学
印刷书
翻译
图书馆
博物馆
感谢聆听,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