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以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为例
单元教学设计的探索与思考
构建教师为思维而教、学生学会深度学习的“思维课堂”成为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
《学科指导意见》要求
“思维课堂”,是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以单元教学为平台,以学科大概念的探究与理解为主线,让学生置身真实问题情境,亲历学科知识的发现或应用过程,促进学科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1.宏观解读【课程标准】
(主旨)
(途径)
核心概念、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
人口迁徙
文化认同
文化交融
深研标本,厘清概念
文化交融: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
文化接触
文化交融
文化认同
深研标本,厘清概念
(文化碰撞、冲突、吸收、渗透)
(交流)
2.微观全面分析教材
1)阅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内容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了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了亚洲劳工的大量迁移。人口迁徙带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现代社会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力来自经济全球化,战争、灾难和经济因素等也造成了规模日益增长的难民群体。现代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新课题。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既是多样文化广泛接触、交流与传播的历程,又是不同文化交融的过程。
人口迁徙
文化交融
文化认同
推动
深研标本,厘清概念
2.微观全面分析教材
2)分析课时、子目内容:
课时 知识点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形成的影响;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发展的影响;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殖民扩张、美洲族群的变化、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文化重构等。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经济全球化、劳动力的全球流动、难民的困境和救助、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文化认同等。
深研标本,厘清概念
构建单元知识内在联系思维导图
人口迁徙
古代:印欧人、亚欧游牧民族迁徙
近代:美洲族群变化、大洋洲人口结构改变、华工出国
现代:劳动力的全球流动、难民问题
区域文化形成、文化交融
新族群形成、文化重建
移民社会多元文化、文化认同
游牧
民族
殖民
扩张
经济
全球化
表现(史事)
原因
影响
文化认同
整合知识,构建体系
本单元知识点 与已学知识的联系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可联系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可联系
选择性必修3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可联系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殖民扩张与美洲、大洋洲族群的变化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较详细介绍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基本未涉及到,但《中外历史纲要》上20课及下册14课涉及华工在一战中为协约国取胜作出了贡献。
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2课只涉及经济全球化,未涉及劳动力的流动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3课提到难民问题及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2课涉及到文化多样性
1、第6课,在设计问题或应用史事时可联系《中外历史纲要》下及选择性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知识点
2、第7课第一目可采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重点和难点放在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3、第8课三个子目在必修中都涉及到,但侧重点不同,需要在必修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和深化。
1.单元内容与已学知识的联系
立足学情,巧设问题
核心概念:人口迁徙推动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古代人类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何影响?
1、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有何影响?
2、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是如何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的?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近代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是对文化的重构和认同有何影响?
1、殖民扩张使美洲、大洋洲族群出现哪些变化?对新文化有何影响?
2、华工为美洲、大洋洲的开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3、如何认识多元一体文化?(素养提升)
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现代社会的移民对新的多元文化的形成有何影响?
1、经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劳动力的全球流动的?全球劳动力流动有什么样的趋势?
2、难民出现的原因?国际社会如何为难民提供援助?结果如何?
3、现代移民社会有何特点?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文化的多元一体化?
立足学情,巧设问题
2.制定层级问题链: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古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第6课 古代人类的
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在整个古代历史上,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冲突,都是一个经常存在的现象。按照吴于廑先生的看法,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分别是公元前2千纪印欧人的迁徙、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以及蒙古西征。三次入侵表面上看都是游牧世界取得了胜利,但最终的结果是农耕世界依靠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吸收和同化了入侵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扩大了农耕世界,削弱了游牧世界。到1500年之后,游牧民再无力发起大规模的冲击。
BC2000
BC1000
AD600
公元前后
印欧人的早期迁徙
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1、印欧人的概念:
材料1:印欧人与其说是一个种族群体,不如说是一个文化群体。他们早先大概发源于里海地区,曾在那里牧牛,并从事少量的耕作。因为主要靠畜牧为生,所以只要发现有更为理想的地方,他们就用大牛车载起所有行李,朝那里迁移。……马的驯养使游牧民族获得新的作战能力。——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非 洲
欧 洲
亚 洲
乌
拉
尔
山
脉
高加索山
印欧人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提炼有关印欧人的相关信息?
古印欧人马车想象图
①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
②他们是游牧民族,驯养了马匹
③作战时,把马套到车上,制造了马拉战车
①前2000年,进入巴尔干半岛,演变成后世的希腊人;
②前17世纪,进入小亚细亚,发展为赫梯人;
③前6世纪,进入伊朗高原,发展为波斯人;
④ 进入印度河流域,被称为雅利安人;
⑤占领了西欧北部的广大地区,被称为凯尔特人。
①
③
②
④
⑤
★问题2:结合下列迁徙路线示意图,介绍印欧人迁徙的路线?
时间上:长期性,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方式上: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
方向上:全面性。
2、印欧人的迁徙概况: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印欧人迁徙有何特点?(可从时间、方式、方向来说)
3、印欧人迁徙的原因
材料1 游牧民族骁勇强悍、性情凶野,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地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游牧民族对农耕地区的3次大入侵》
材料2 因为在公元前三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 ——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材料
材料3 如果没有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他们也是难以进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体性迁徙的。在拥有了轮式车和马作为交通工具后,古印欧人大迁徙开始了。
——麟剑《人类源流史》
(1)内部原因:游牧民族好战的天性,学会使用马匹和战车
(2)外部条件:(自然条件)气候的变迁,寻找更适宜的居住地 ;受农耕文明富庶的吸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耕地区的动荡与衰落,提供了可乘之机(政治)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问题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印欧人迁徙的原因有哪些?
4、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是印欧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迁徙。这次大迁徙使得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了冲击并开始走向衰落,也使得古代文明之间进行了融合。爱奥尼亚人在公元前两千纪初南下到了希腊地区。公元前1650年前后,另一支印欧种人阿卡亚人也到达了希腊本土,并创造了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3世纪后期,多利亚人进入了希腊,希腊历史进入荷马时代。……这次全球大迁徙有三大成就:马拉车的推广、青铜工艺的推广、商路的扩大与延伸。
——摘编自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一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学习任务:结合材料和所学,用史实说明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形成几个重要的区域文化
印欧人
古希腊罗马
古印度
古西亚
西亚:赫梯帝国、波斯帝国
形成几个重要的区域文化
赫梯人是西亚地区乃至全球最早发明冶铁技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的民族。赫梯王把铁视为专利,不许外传,以至于铁贵如黄金,其价格竟是黄铜的60倍。赫梯人的铁兵器曾使埃及等国为之胆寒。赫梯人打击敌人最有效的武器是战车;在战场上,他们驱赶披着铁甲的马拉战车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波斯帝国,由波斯人建立的君主制帝国。
前550年开创阿契美尼德王朝。
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攻陷波斯,帝国灭亡。
224年,萨珊王朝成立,重建波斯帝国,651年亡于阿拉伯帝国。
874年,萨曼王朝建立,波斯帝国再次重建,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
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古波斯帝国宫城遗址
城邦文明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哲学家泰勒斯
哲学家普罗塔哥拉
古希腊罗马:
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古印度文化:
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
4、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是印欧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迁徙。这次大迁徙使得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了冲击并开始走向衰落,也使得古代文明之间进行了融合。爱奥尼亚人在公元前两千纪初南下到了希腊地区。公元前1650年前后,另一支印欧种人阿卡亚人也到达了希腊本土,并创造了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3世纪后期,多利亚人进入了希腊,希腊历史进入荷马时代。……这次全球大迁徙有三大成就:马拉车的推广、青铜工艺的推广、商路的扩大与延伸。
——摘编自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一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区的动荡、文化的浩劫;(赫梯人灭掉古巴比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波斯人多次入侵希腊。)
(2)通过征服和融合,形成新的民族。(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
(3)整体上推动了新的区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赫梯文明、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
(4)促进了不同种族、区域之间文化、商业、技术的传播与交流,推动文化的融合及先进制度的确立与扩大。(波斯首次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域统一起来;雅利安人把马和铁带到印度,其种姓制度和佛教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人口迁徙推动了早期文化区域的形成,各早期文化区域的交流、交融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学习任务:结合材料和所学,用史实说明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学习任务: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概括亚欧游牧民族迁徙的史实。
时间 史实 结果
前2C 匈奴扩张
大月氏人西迁 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日耳曼人南迁
3 — 6C 中国匈奴等少数民族内迁建立政权 促进中国北方民族大交融
中国北方人民南迁 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日耳曼灭亡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
7C开始 阿拉伯人扩张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1、史实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2、影响
材料1:在冲击的过程中(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两者间的联系增强,彼此都从对方学到了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那些在冲击以后在农耕世界定居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几乎都放弃了以游牧为主的经济,走上了农耕化道路。 ——《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2:西罗马内部新生的封建因素与日耳曼人社会中依然大量存留的氏族制因素,通过民族大迁徙这一时代契机,发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渐结合到一起,催生出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生成的一个重要特点。
——《高中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实验)》
★问题探究:结合教材P36学思之窗和材料1、2思考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产生哪些影响?(从政治格局和区域文化的角度思考)并用史实来说明。
1.政治格局: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区域文化: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例如: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例如:魏晋南北朝五胡内迁和汉人南迁,各族之间杂居相处,相互学习,丰富了中华文化,造就了盛唐气象;中古西欧,融合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所形成的的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在整个古代历史上,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冲突,都是一个经常存在的现象。按照吴于廑先生的看法,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分别是公元前2千纪印欧人的迁徙、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以及蒙古西征。三次入侵表面上看都是游牧世界取得了胜利,但最终的结果是农耕世界依靠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吸收和同化了入侵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扩大了农耕世界,削弱了游牧世界。到1500年之后,游牧民再无力发起大规模的冲击。
【课堂小结】
印欧人
亚欧游牧民族
农耕世界
环境变化
社会动荡
农耕吸引
军事强大
技术进步
迁徙
认识:人口的迁徙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汇与接触,尊重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民族的产生
政权的建立
文明的兴起
文化的交融
……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结合地图,指出16世纪以来——20世纪人口迁移的表现,与古代人口迁徙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变迁的影响。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美洲族群变化表现:
①土著美洲(印第安人)急剧减少。
②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美洲黑人数量增加超过土著。
③欧洲人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远超土著和黑人。
④白人、黑人和土著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问题1:结合上面材料指出16-20世纪美洲族群发生了哪些变化?
2、原因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材料1:从17世纪起,英国步西班牙的后尘,开始在北美大陆建立殖民地。……英属北美殖民地居民大多数来自英、法、德、荷等国,他们有的是为了逃避本国政府迫害和天灾人祸,有的是为了追求信仰自由和美好生活。移民凭借武器和物质上的优势,驱逐或屠杀印第安人,强夺其土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问题2:依据史料和课本内容分析美洲人口结构变化原因 ?移民的形式?
(1)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西欧各国政府大力支持。
(2)西欧移民为了逃避政治迫害等,逃亡到北美,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3)屠杀、奴役以及传染病,造成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
(4)黑奴贸易把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各个殖民地。
自发移民
被迫移民
3、影响
★问题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的影响。
材料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政府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时候,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美】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张森根等译《现代拉丁美洲》
①打断了美洲文化的发展进程,土著文化受到破坏。
②逐渐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③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各个族群各具特色的文化,使美洲文化更加多元化。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在广场上,有三组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建筑:代表阿兹特克文化的金字塔大祭坛遗址,代表欧洲文化的殖民时期的教堂,代表现代文化的墨西哥原外交部大楼。三者各具特色,对比鲜明,浓缩了墨西哥城600多年的沧桑历史与多彩文化,体现了墨西哥兼容并存的民族特征。
墨西哥三文化广场
多元美洲文化
4、现状:美洲人口结构差异
美国:76.7%白人,12.3%黑人,1.5%印第安人。
秘鲁:36%印欧混血,19%白人,46%印第安人。
玻利维亚,34%印欧混血,15%白人,54%印第安人。
牙买加:77%黑人,3%白人,15%黑白混血。
海地: 95%黑人,1%白人,4%黑白混血。
(2)中美洲:黑人占人口多数。
(1)北美: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美
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紧保留地生活。
(3)南美洲: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原因
北美主要为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发达,
大量欧洲人移民北美。
中美洲气候炎热经济落后。
南美洲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
原因
原因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大洋洲:由一块大陆和分散在浩瀚海域中的无数岛屿组成。从地理范围上,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以及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三大岛群。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英国海军上将菲利普在悉尼港建立殖民地
澳大利亚成为了流放犯人的理想之地
1、背景:英国的殖民活动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牧场
金矿的开发,让澳大利亚吸引了大批淘金者
①流放罪犯: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②建立牧场:19世纪,英国殖民者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③开采金矿:1851年,澳大利亚发现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
1、背景:英国的殖民活动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三步曲
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1)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2)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3、影响:
2、表现: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材料 1830年,世界上唯一的一次把整个人种彻底灭绝的是发生在塔斯马尼亚。4000多名土著被5000人组成的白人搜捕队四处追杀,最后只剩下200多人被押送到附近的弗林德斯岛,他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不断死亡。1847年,残存的40人只剩下16人被送回塔斯马尼亚。30年后,塔斯马尼亚人在地球上绝种。
——刘晓燕《澳大利亚土著人:历史变迁与发展》
★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英国的殖民活动使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发生哪些变化?对大洋洲的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材料1:从雍正二年到光绪十三年 ( 1724—1887) 的 163 年间,广东人口从 400 多万猛增到 2970 多万,增幅达近 6 倍之剧。庞大的人口压力在日益剧烈的土地兼并之下,不断地游离出过剩的贫困人口,西方工业品的涌入又打击了珠江三角洲的手工业……——姚远《清末民初广东、江苏海外移民比较研究》
材料2:外国商人在各通商口岸设立代理机构和移民公司,由自称的雇主或者投机商经营,提供所需的劳工,他们在此中间抽取佣金。……不计其数的中国人被拐骗至世界各地充当苦力。待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华工出国被列强政府条约式的“合法化”后,这些人贩子对华工的掳掠则更加猖狂了。
——王富盛《论近代中国苦力贸易兴起之原因》
国内因素:①人口与土地压力以及列强在中国的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使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
②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华工出国合法化)
国际因素:黑奴贸易被限制,美洲、大洋洲等地需要大量新的廉价劳动力
★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华工出国的原因有哪些?
鸦片战争后大多数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从事苦力劳动;死亡众多;受到不公正待遇;遍及世界各地。
材料:(苦力)数百人闭置一舱,昏闷而死者已三之一,抵埠以后饥饿疾病鞭棰而死者又三之一,仅延残喘者不及一成。 ——陈炽《续富国策》卷4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问题2:根据以下材料、教材P42历史纵横并结合所学,说说近代华工出国与明清的“下南洋”相比有何特点。
★小组合作: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华工对世界发展和本国进步所做出的的重大贡献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华人在悉尼和墨尔本从事种菜业
材料: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总裁利兰·斯坦福亦写道:“没有华工,这条重要的国家交通干线的西段,就不能在国会法案所要求的时限以内完工。……事实上,他们是筑路工头梦寐以求的理想工人。”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七辑,第296页
华工为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1866年隆冬,大雪纷飞,工人们……在雪棚下继续工作,结果发生雪崩,3000多名华工遇难。几个月后冰雪融化,人们发现尸首横陈,个个身着单衣,赤着双脚,后事无人料理,只能由新来的华工草草掩埋……仅铺设从洛杉矶至尤马的那段铁路,莫哈韦沙漠就夺去了上万名华工生命。一节节铁轨,在华工的尸骨上筑成。
材料2 唐人街是老华侨的温床、新华侨的聚会所,也是美国人眼里的小中国。也许我们应该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干脆称它为“中国城”,可能更恰当一定。 ——李欧梵《美国的“中国城”》
材料1 1872年,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有:“金山为各国贸易总汇之区,中国广东人来此贸易者,不下数万。行店房宇,悉租自洋人,因而外国人呼之为‘唐人街’。建立会馆六处。”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小组合作: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华工对世界发展和本国进步所做出的的重大贡献
材料: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近代由华侨集资创办大型百货公司。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小组合作: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华工对世界发展和本国进步所做出的的重大贡献
材料1 “此次推翻帝制,各埠华侨既捐巨资以为军费,而回国效命决死,以为党军模范者复踵相接” “华侨是革命之母” ——孙中山《1916年致海外革命同志书》
材料2 宋庆龄在抗日期间曾指出:“海外各地的华侨,在其居留地政府统治下,久已深切体会到被压迫民族之待遇与痛苦,所以,更加能够了解祖国之兴衰存亡,关系与华侨之福利更大,俱有国家观念,勇于抗战救国。”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一些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事业。
★小组合作: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华工对世界发展和本国进步所做出的的重大贡献
材料:一战期间,中国派遣至英法的华工约有14万人之多。华工一到欧洲,就立即被划拨到各处,他们不仅在重工企业、港口码头等地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身处战争前线,负责挖战壕、就伤病、送给养甚至直接参战,有近2万人死于战火或疾病。
——摘编自王平贞等《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帮助协约国取得胜利,促进中欧经济文化交流,有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小组合作: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华工对世界发展和本国进步所做出的的重大贡献
【课堂小结】
近代人口迁徙
主动移民
黑人被贩卖
美洲
大洋洲
欧洲
亚洲
非洲
族群变化
地区开发
贸易发展
文化交融
华工被迫
近代殖民活动
共同的身份:难民:
因为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人。
难民是现代国际社会移民中的一个独特群体。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现代历史上世界各地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和移民社会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一、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1、难民主要来源地:
◆二战前主要是欧洲;
◆二战后主要是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问题1:结合教材P45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和下图,思考难民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形成难民?
2、难民产生原因:
◆战争和地区冲突、
◆宗教或部族矛盾、
◆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
材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已准备好满足流离失所乌克兰人的基本需求,欧盟将在现有的12亿美元援助基础上对此增加额外财政援助。
材料: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不久前接受德国《世界报》采访时表示,随着难民大量涌入欧洲,民粹主义上升,欧盟面临“消亡”的危险。舒尔茨表示,欧盟内部有多股力量企图将欧盟分裂,其后果将是惨重的,因为这将导致一个“民族主义的欧洲,筑起边境高墙的欧洲,使欧洲大陆倒退回过去”。
一、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问题2:结合材料思考指出目前难民所存在的问题?联合国有哪些措施来救助难民?
(1)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
3、存在问题:
(2)难民人数在不断增加,对移入国产生一定的压力。
4、救助措施:
(1)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署” 。
(2)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3)1966年,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协定书》。
(4)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1)二战后,
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
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流动方向
(3)20世纪90年代,
东欧 西欧、北美。
流入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非洲 中东;
亚非 日本等新兴工业国家
流入
流入
流入
材料1: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国际人口迁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传统的国际人口流向是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如从英国向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等地迁移人口;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迁移。新型的国际人口迁移则发生巨大变化,国际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亚非拉发展中地区向欧美等发达地区迁移。。
——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问题1: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二战后劳动力全球流动的表现及趋势.
趋势一:由发展中国家(地区)到发达国家(地区)。
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硅谷最成功的就是技术移民的政策,硅谷大概将近37%实际上是外籍人士,非美国国籍,但是这里面外籍人士,中国人大概占三分之一,印度人大概占三分之一。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第十一条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第十二条 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取得国际公认杰出成就。
第十三条 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进的。(重点发展行业急需紧缺人才;高校教授、研究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问题2: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当今劳动力全球流动呈现什么趋势?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产生哪些影响?
趋势二:由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美国三家科技巨头员工的种族分布
(1)发达国家
①巩固并扩大知识创造、产业升级和经济优势;
②低端制造业转移,低端就业机会减少,产生大量 “非法移民”问题
(2)发展中国家
①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主的移民到发达国家的难度越来越高
②人才流失严重
一、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的影响
2、流动原因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劳动力大规模全球流动”的原因有哪些?
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此阶段,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地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便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①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
②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③交通、通讯发展
④跨国公司推动
⑤战后经济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
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美国
新加坡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
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
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
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
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
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
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
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
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
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摘编自余志森主编《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美国
1、美国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的变化: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问题1: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指出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及移民结构在不同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1、美国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的变化:
总体趋势:
由欧洲移民居多,发展到以亚洲、拉丁美洲移民居多。
美国
(1)美国建国之前移民主要来自英国,土著遭到驱赶和屠杀。
(2)20世纪初,移民主要来自欧洲,部分华工被迫来到美国。
(3)20世纪中后期,来自欧洲的移民减少,来自拉美的移民超过欧洲,亚洲移民数量增多。
(4)20世纪末,移民以拉美和亚洲移民为主。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2、美国文化特点
在过去300年间,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一样那样接受了文化背景十分庞杂的、人数众多的外来移民。
——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
②种族众多,文化具有的多样性
①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新加坡
(1)形成原因:
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2)人口构成:
(3)多元文化
①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②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新加坡
【课堂小结】
劳动力
难民
现代社会人口迁移
移民社会
多元一体
文化认同
经济全球化
工业化
交通通讯
跨国公司
劳动力短缺
战争和地区冲突、
宗教或部族矛盾、
自然灾害、
经济恶化等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
★有人说,美国是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指出美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
美国文化不仅包容和吸收文化上与之接近的欧洲各国的新教徒,也同样接受了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之不同的欧洲各地人民。经过长期的相互调适,最终产生了新的认同感。这就是所谓的“熔炉”模式。……二战后,美国的移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来自拉美、亚洲的移民取代欧洲人成为多数。不同种族要求自己的文化得到承认和尊重,多元文化并存的呼声越来越高。过去对少数民族移民的贬损或笼统的称谓正在被反映多元文化理论的称谓所取代。
——刘智《美国文化的移民特征》
【素养提升】
(1)问题——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认同问题
(2)理解
“大熔炉”——反映美国存在自建国以来形成的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性和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体性。(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美利坚民族的核心价值和民族凝聚力所在)
“大拼盘”——反映美国族群关系长期存在深层次矛盾,随着美国移民结构变化和欧洲移民比例下降,美国主流文化内涵变化,多元化凸显,由此对美国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构成挑战。
结论——移民的多源性决定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但是多元性是建立在认同主流文化的基础上的。因此要在维护主流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发展多样性的文化。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