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要合理》——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指导
【教材分析】
《论证要合理》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文中提到合理的论证,要求选用恰切的论据,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准确阐发论据与观点间的逻辑关系。其中,准确阐发论据与观点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余映潮老师在《读法示例 化解难点》一文中,提到“读法示例”是教师在解决某个教学难点时,利用课文上或者非课文上的语言材料示范自己的阅读方法,从而让学生学用这种方法去进行课文阅读。本单元的两文《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或观点不够明确,或结构不够清晰,然而在文章片段中论据的使用方面却比较规范。因此,我把这两篇文章作为论据仓库,而以课外的阅读资料进行读法示例,来化解教学难点。
【阅读篇目】
课文:《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 阅读材料:《贵在独创》
【课型】写作型文本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故知新,提炼论证要点
师:我们在学习议论文之前,就把三篇议论文的知识短文做了梳理。还记得《论证要合理》讲了哪几点吗?
生回答,教师屏显要点。
二、梳理材料,概括事实论据
学生分发阅读材料《贵在独创》(后附原文)
【屏显】
思考:
1.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2.作者在文中用哪些材料证明论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生: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最后一句:独创可贵,贵在创新。
师:观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题目、开篇或结尾。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观点,结尾与题目呼应起来。那这几个事例怎么概括呢?
生:第一个事例是刘超收集邮票上的帽子。
师:刘超收集的是帽子,还是邮票?你再仔细读一读。
生:是邮票。那就改成“刘超收集跟帽子有关的邮票”。
师:这样讲就通顺啦。
生:第二个事例是何占豪与同学陈刚一起写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师:你找到了第五段里的一句话,直接引用过来了。
生:第四个材料是在众多的画家中,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齐白石的虾,李可染的牛,也是由于富有独创精神,自成一家,各树一帜。
师:你也直接引用过来了。可以再简练一些吗?
生:徐悲鸿、黄胄等画家,也是由于富有独创精神,自成一家,各树一帜。
师:这样好多了。第三个事例怎么概括呢?我刚才看到有个同学只写了“四大名旦”四个字,这样概括行不行?
生:不行。概括事例应该写清楚“谁+做了什么”。这一则可以这样概括:“四大名旦”各自成为一大流派,成功的缘由同样是“独创”两个字。
师:我们把四则材料放在一起,你发现前两个和后两个的概括有什么不同?
①刘超专门收藏跟帽子有关的邮票。
②何占豪与同学陈刚一起写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③徐悲鸿、黄胄等画家,也是由于富有独创精神,自成一家,各树一帜。
④“四大名旦”各自成为一大流派,成功的缘由同样是“独创”两个字。
生:后两则都有“独创”。前两则没有提到,只是概括事例。
师:其实,使用事实论据时,不需要详细记叙事件本身,而要通过概括叙述以及对论据的分析,建立起材料与观点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概括事例时,要突出论点。我们怎么修改呢?
生:刘超善于思索,善于创新,收集关于帽子的邮票。
生:刘超独具慧眼,收集关于帽子的邮票。
师:同学们添加的词语,都是从文章里摘出来的,可见作者在使用事实论据时,都注意建立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生:第二个事例就可以这样概括:何占豪把越剧跟小提琴结合起来,创一代之新,写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师: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明确了概括事实论据不仅要把事件说清楚,还要注意建立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三、比较异同,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屏显】
师:这四则材料有什么相同点?
生:这四则材料都是关于独创的。
师: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独创可贵,贵在创新。也就是说这四则材料都与观点保持一致。
生:都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师:这四则材料有什么不同点吗?
生:刘超是集邮爱好者,何占豪是音乐家,“四大名旦”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徐悲鸿、黄胄等是画家。这些人的身份不同。
师:为什么选用不同身份的人的事例呢?
生:这可以证明,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人都会有创新的经历。
师: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要和论点之间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这篇文章,事实论据充足,突出观点。
生:我发现另一个不同点,刘超的事例是他专注于收集有关帽子的邮票,何占豪的例子则是把两个越剧和小提琴联系起来。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你发现了创新的两种方式!在太阳下使用放大镜,会发生什么?
生:会聚集热量,把下面的东西烧着。
师:这就是刘超的创新方式——聚焦。何占豪的方式,我们也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组合”。看来作者是选材围绕着观点来选择有代表性的材料的。还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生:我还发现前两件事写得详细,后两件事写得简略。
师:按照常理说,后面两则材料写的是名家,材料会更有说服力啊。为什么作者反而略写了名家,而详写了刘超和何占豪的事例呢?我们再细细地读一下。
生:刘超是一个集邮爱好者,他的经历可能更有说服力。
生:何占豪创作《梁祝》之前,也还只是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一名学生。
师:这两个普通人的例子更能让读者信服。我们把阅读材料中折起来,把第三段藏起来可以吗?
生折叠阅读材料。
生:这样不行,没有这一段,就没法读出刘超的独创性啊。
师:也就是说,除了选择充足的论据来证明观点之外,我们还要通过必要的分析、阐述,使读者明白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啊。
第二课时
四、阅读课文,为《贵在独创》补充论据
【屏显】
生:谷登堡把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这个例子和何占豪的事例很接近,也是组合的方式。
师:这两个例子有一点点不同,谁能发现?
生:一个是中国的例子,一个是外国的例子。
师:创新真是无处不在啊。
生: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电子游戏。这和刘超的例子接近,因为他们一个是收集邮票,一个是在看电视,他们都在很普通的事情里有了新的发现,并取得了成就。
师:你的角度很独特!你能不能再为文章补充一则道理论据?
生:“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句话可以作为道理论据,补充到刘超的事例后面。
生:“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这个可以补充到何占豪的事例后面。
师:是的。老师也有这种体会,有时可能是临睡前或者早上醒来时,忽然就有一个新的教学创意,我就把它记下来,如果不记下来,以后可能就不会再与它相遇了。
生:“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成为现实。”这句话我觉得可以补充到刘超的事例之后。
师:是不是也可以补充到何占豪的事例之后?
生:可以的。
师:《创造宣言》里有句话:“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创新的真谛。
生:“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句话可以补充到《贵在独创》的结尾部分。
五、写作训练
【屏显】
【学生作文片段】
梅诗涵习作片段
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手机上出现了许多帮助写作业的软件。这些软件看上去有助于我们的学习,但当我们使用时,却不是在思考,没有什么创新。所以,一味地依靠这些软件来寻求正确答案,会使自己逐渐失去思考的能力,失去创造精神。
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在《谈创造性思维》里面说过:“正确的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在你做数学题时,也许正确的结果只有一个,但可能会有多种解法,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也能找到新的解法。
谷登堡把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结合起来,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东西。照搬别人的东西,只会让自己的大脑退化。
所以,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东西。
【附阅读材料】
贵在独创
叶永烈
我从小喜欢集邮。我看见邮票,就从信封上剪下来,贴到我的集邮本上。据说,像我这样的中国的集邮迷,已经多达三亿。
在众多的集邮爱好者之中,北京的刘超是特殊的一位。他不是泛泛的收藏邮票,而是把目光投向邮票上的帽子。比如,“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中李时珍戴的帽子;“八一”纪念邮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军帽子;关汉卿纪念邮票上关汉卿的帽子;“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归国”纪念邮票上志愿军战士的帽子;杜甫纪念邮票上杜甫的帽子;儿童特种邮票那12个孩子戴着12种不同式样的帽子……他专门收藏这些跟帽子有关的邮票,接着他去查阅资料,去请教历史学家、戏剧家、文学家,深入研究帽子,透过邮票这小小的窗口,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帽子的演变史!他举办了《新中国邮票上的帽子》专题邮展,引起参观者莫大的兴趣。
我所感兴趣的不在于这邮展本身,而在于刘超独创的视角:他展出的邮票,都是普普通通的邮票,然而独具慧眼的他吹响了“帽子”邮票的“集结号”,产生了平中出奇、凡中显异的效果,成为三亿集邮爱好者中惟一的“帽子邮票专家”。他异彩耀人,一举荣获“中华全国邮票展览”银质奖!刘超出奇制胜,给了收藏迷们以深刻的启示,不要忙忙碌碌于收与藏,还要善于思索,善于创新,善于想出不同于众的新点子。
从刘超的“帽子”邮票,我联想起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会拉小提琴的人不计其数,会哼越剧的人也数不胜数,然而青年作曲家何占豪把越剧跟小提琴结合起来,创一代之新,一炮打响,一举成功。
当时,何占豪还只是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一名学生,还未学过作曲。他从小在浙江一个越剧团中长大,熟悉越剧。他的思想上没有什么框框,大胆把越剧与小提琴结合起来,与同学陈钢一起写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当时,这在一般的作曲家看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然而,《梁祝》之所以会蜚声中外乐坛,就在于它耳目一新,别具风格。何占豪说:“我的创作,大的风格必须是中国的,小的风格必须是我何占豪个人的。”这句话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独创精神。
其实,就京剧来说,“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他们各自成为一大流派,成功的缘由同样是“独创”两个字。在众多的画家中,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齐白石的虾,李可染的牛,也是由于富有独创精神,自成一家,各树一帜。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莫过于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这种因循守旧的人,就像老是围着碾子打转转一样,永远不能走别人所没有走过的路,创造别人所没有创造的东西。正因为这样,作为作家,我一直把这样的格言奉为创作原则: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我要努力写出“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作品。只有敢于创一代之新,才能跨入成功之门。
哦,独创可贵,贵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