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文言文实词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5 19:1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今天要四到:
眼到、耳到、手到、心到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
二是要用心领悟;
三是要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文言文知识积累
(一)文言实词
主要词法:
----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一、通假字
1.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
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获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
(1)音、形相同或相近的假借。
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火” 通“伙”,同伴。
2.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
(2)音同(近)、形不同。
如: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要”通“邀”,邀请。
(3)音不同,形近(部分的)通假字。
如: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被”通“披”,穿。
二、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个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有两种理解:
A. 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
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 。
B. 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
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词的本义
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
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
(例:“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引申义
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
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 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比喻义
1.故
①缘故,原因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旧的,原来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③所以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④因为 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⑤故意 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2.使
①使者,使节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春秋
②派遣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恒公》)
③出使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④让,令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⑤假使,假如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常见一词多义例举:
三.古今异义词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义扩大(今比古)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
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今比古)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
①程度减弱。发“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②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
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②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
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③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
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④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
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4.词义感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
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浪,含贬义。
②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
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③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
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名词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词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四、词类活用
3.方位名词作状语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词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一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射箭的本领”。
(二)动词类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三)形容词类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
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1.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四)特殊用法
2.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