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三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02
03
07
划重点/激思辨
刷素养
人物志
模块
导航
语言文字运用;信息类阅读
01
看头条
作者专栏、文题解说 背景资料 知识链接
06
名人眼中的梁思成
08
故事汇
学问大家、人格典范梁思成
04
集要点
主题解读,特色总结,重点难点
晒清单
字音,词语,词义辨析
05
句子迷
梁思成名句选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刷素养
明月湾是一个古村。它位于苏州太湖西山岛南端,面朝湖水,背依青山,地形似一弯明月。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美人西施曾在此共赏明月,因而得名。唐宋时期,随着人口增加,明月湾村域逐渐扩展,形成了街巷纵横、状如棋盘的________。
走进古村,河渠曲折环绕,驳岸青石水迹斑斑。盈盈春水倒映着白墙、黛瓦、灯笼、小桥。岸边一棵巨大的樟树,盘曲多姿,________。古樟植于唐代,树龄约1 200年,虽苔藓满身,却裹不住岁月沧桑。( ),渐成“爷爷背孙子”之妙趣。
街道宽宽窄窄,两边明清时期留下的建筑斑斑驳驳。南宋时,金兵南侵,一些高官贵族为躲避战乱,迁移西山,隐居明月湾。明清时期,形成了吴、邓、秦、黄四大家族,一直________、和睦相处。许多明月湾人外出经商,发家致富,陆续兴建了一批大宅院和宗族祠堂,至今仍保存完好。正如古诗赞曰:“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A.格局 亭亭玉立 相濡以沫
B.格局 亭亭如盖 和衷共济
C.布局 亭亭如盖 相濡以沫
D.布局 亭亭玉立 和衷共济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二空:“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亭亭如盖”指高高挺立就像车盖一样,形容大树枝叶繁茂。这里指樟树枝叶繁茂,选用“亭亭如盖”,据此排除A、D两项。再看第三空:“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语境是说明清时期,四大家族同心协力,共克困难,应选用“和衷共济”,据此排除C项。故选B。
B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遭受雷击后,树的一侧神奇地发出枝干,倚背而生
B.遭受雷击后,树的一侧神奇地发出倚背而生的枝干
C.树的一侧曾遭雷击,后神奇地发出倚背而生的枝干
D.树的一侧曾遭雷击,后神奇地发出枝干,倚背而生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后文“渐成‘爷爷背孙子’之妙趣”指的是古樟“倚背而生”的景象,可知“倚背而生”与后文衔接最紧密,排除B、C两项。“遭受雷击后,树的一侧神奇地发出枝干”表述不够严谨,容易引起读者误会,以为是雷击直接导致树的一侧神奇地发出枝干,不符合常识。而“树的一侧曾遭雷击,后神奇地发出枝干”表述更符合逻辑,遭雷击还能发出枝干,所以才说神奇,据此排除A项。故选D。
D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运用了顶真的手法。水抱着青山,青山抱着鲜花,深得桃花源的意境,富有诗情画意。顶真的手法使“水”“山”“花”“人家”环环相扣,明月湾的自然美景与人们的生活相得益彰。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
顶真使“水”“山”“花”“人家”环环相扣,流畅连贯:突出了明月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园林建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因此,山水画在构图时,首先要____①____。
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
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____②____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长松仙馆图》,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中有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来始不露,善露者来始不藏”的意趣。
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____③____。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由“因此”可知,此处是由前文得出的结论,结合前文“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可知,此处应说山水画构图时要“分清主次关系”。②处,结合前文“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可知,此处应是说“把握好这个火候”的做法,结合后文元代王蒙画作的例子“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的意趣”可知,此处应填写“处理好‘藏’与‘露’的关系”之类的内容。③处,结合前文“产生”可知,此处应是前文做法产生的效果,结合前文“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使人看不到全貌”可知,此处应是产生“含蓄的美感”。
①分清主次关系 ②处理好“藏”与“露”的关系 ③含蓄的美感
5.请分别用两个否定句概括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点。每句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首先要概括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点,然后用两个否定句进行表达。材料第1段先说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园林建筑之间的联系,接着从两个方面来说中国山水画的特点,第2,3段是说“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这是强调画面的主次关系,第4段是说“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这是强调其含蓄性,明确了这些内容之后,再用否定句概括即可。
①不能喧宾夺主;②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
信息类阅读
材料一:
乡村文化的衰落可以追溯到近代。从1840年到1949年,在这100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文化掠夺从未间断,内忧外患、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使得乡村文化遭受了无数次的劫难,千百年来积聚起来的有形文化财富被抢、被偷、被烧、被毁,损失之惨重实属罕见。打倒“孔家店”,立“西学”之新、破“中学”之旧,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厌倦乃至反对,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乡村文化的严重贬值。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也曾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提出并实验了“乡农学校”“博士下乡”“文艺教育治愚”等诸多方案,但终因没有一个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政府,这些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乡村文化的衰落史,是中华民族苦难史的生动写照。
而同样在这100年里,与中国农村文化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较早地开启了乡村文化的振兴之路。据统计,1848年时,中国、美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10.9%、10.6%,而到1949年时,中国的城市化率仍然是10%左右,美国已接近70%。发达国家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空间规划,特别是乡村文化得到城市文化的直接反哺和辐射。美国的乡村“巧发展”战略、日本的“一村一品”农村振兴运动,使得乡村经济和文化一起得以重构和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迅速积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资本,我国确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以致城乡文化差距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断拉大。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出了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当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近60%,乡村文化早已走出衰落的低谷,经历1949年到1978年的复苏期、1978年到2017年的建设期,具备了开启文化振兴的基本条件。历史证明,推动乡村文化由衰落走向振兴,是对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理想的再实践、再创造,是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大历史责任,是中国人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摘编自王磊《乡村文化振兴的国学思考》)
材料二:
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亟须推行“乡村记忆工程”。各个地区可以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传统文化特征的古村古镇进行整体的保留、保护和维修利用,结合生产用具、生产生活遗物遗迹的展示,形成集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于一体的“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示当地的村史、村情,增强当地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古村落是农村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保护古村落,要处理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尽可能地保留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和特色,传承好文化根脉。古村落、文化名镇的开发要杜绝“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彰显地方文化特色。要在保护文化和生态的前提下,适度控制开发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城镇建设要注意有文化特色,要能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分门别类,将列入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资料逐一进行数字化采录、存储,以便长期保存。通过调查、采访,将各类非遗项目以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的形式记录下来。
(摘编自李长庚《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材料三:
乡贤是乡村社会教化的启蒙者,是乡村内外事务的沟通者,是造福桑梓的引领者。在传统社会,皇权止于县,乡贤则以其特有的社会文化权威主导和推动着乡村社会的治理和发展。在现代社会,新乡贤既包括传统村落精英、返乡创业者和退休还乡者等“本土化”社会群体,也涵盖非政府组织志愿者、专家学者、村干部等“非本土化”社会群体。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这些新乡贤的作用。
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是传统村落的“筋骨肉”。保护传统村落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进行“修复”和“再造”。这一方面需要新乡贤利用新思想、新理念启蒙和引导民众,让他们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对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历史遗存、文化传统等进行普查、整理,认识到传统村落是迥异于城市聚落形态的,是具有宝贵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居形态,重新树立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需要新乡贤指导村落民众修复传统村落中的山水、田园、道路、建筑等基本格局,保护村落中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特色民居等传统建筑,恢复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修复传统村落的格局与形态,而非自鄙自毁,大拆乱建,盲目过度开发。
村落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气神”,只有发挥新乡贤的“燎原”作用,示范和带动村落民众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和优化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恢复传统村落的公共文化生活,复苏传统村落的节日习俗、民间信仰、手工技艺等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才能激发传统村落的生机和活力,彰显传统村落的特色和魅力。
村落共同体是基于“乡、土、人”三者关系而结成的利益共同体。重塑传统村落共同体,需要发挥新乡贤独特的“聚合”功能,推动村落民众把村落传统礼治秩序与现代村民自治有机结合,提升传统村落的治理能力与水平,让村落民众在村落发展和村落事务管理中掌握主动权、增强话语权、赢得发展权,在与国家政策、市场力量以及现代城市的“互动”中增强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聚合”为新的村落共同体。
(摘编自王院成《传统村落保护呼唤新乡贤》)
6.下列对“我国乡村文化衰落”的原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西方列强接连不断地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和文化掠夺使我国千百年来积聚起来的有形文化财富损失惨重。
B.打倒“孔家店”等文化运动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厌倦乃至反对,这也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乡村文化的严重贬值。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为了迅速积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资本,确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这导致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大。
D.新时期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我国城市化率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我国乡村文化日渐衰落。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因此”强加因果。“新时期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我国城市化率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有了很大的提高”与“乡村文化日渐衰落”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D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近代10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全面完成城市化进程,与我国乡村文化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
B.推动乡村文化由衰落走向振兴,是中国人民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C.特色小镇的建设,要以保护文化和生态为前提,适度控制开发规模,既要体现地方风情、风俗和历史文化,又要融入现代文化气息。
D.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从而使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建设更有文化特色,更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历史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曲解文意,“全面完成”错,材料一中说的是“基本完成”。C项,“又要融入现代文化气息”错,材料二中“要注意有文化特色”是指传统文化特色,不是“融入现代文化气息”。D项,强加因果,材料二中说的是“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城镇建设要注意有文化特色,要能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
B
8.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广东省汕头市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专项规划,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环境宜居的古村落。
B.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村民纷纷收集使用过的老物件,用集中陈列的方式展示该地区的生活生产、民风民俗、乡村变迁等内容。
C.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下发文件,深入开展新乡贤文化建设,为乡村治理、农村发展、文明乡风注入新活力。
D.山西省晋中市广泛发动群众发掘梳理本乡本土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地方”“老物件”“老传统”“老故事”“好习惯”,形成完整准确的文字记录和清晰翔实的影像资料。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一句“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亟须推行‘乡村记忆工程’”是材料二的中心论点。C项强调的是新乡贤文化建设的问题,而非推行“乡村记忆工程”,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C
9.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先提出“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这些新乡贤的作用”的观点,然后从三方面论述新乡贤保护传统村落的作用:启蒙、引导和指导作用,“燎原”作用,“聚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梳理材料三的内容,重点关注每段文字的开头和结尾,按照首先—然后—最后的思路进行概括。由材料的出处《传统村落保护呼唤新乡贤》可知,材料三应该是阐述新乡贤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材料三共四段文字。第1段,先说乡贤的意义,再提出“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这些新乡贤的作用”这一观点。第2段讲述了发挥新乡贤启蒙和引导民众的作用,树立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进行“修复”和“再造”。第3段讲述了“发挥新乡贤的‘燎原’作用,示范和带动村落民众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第4段讲述了“重塑传统村落共同体,需要发挥新乡贤独特的‘聚合’功能”。这是从三个方面论述新乡贤对保护传统村落的作用。由此可知,材料三采用的是总分结构。
10.如何推动乡村文化由衰落走向振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国家(政府)要把振兴乡村文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②做好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大力推行“乡村记忆工程”;③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保护并发展传统村落;④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反哺和助力振兴乡村文化,每个公民要以振兴乡村文化为己任,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浏览材料,找出直接点明做法的文字,筛选出成功的经验,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如根据材料一“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走出了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可以概括出国家(政府)应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根据材料二“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亟须推行‘乡村记忆工程’……增强当地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可以概括出做好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需要大力推行“乡村记忆工程”;根据材料三“保护传统村落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进行‘修复’和‘再造’。这一方面需要新乡贤利用新思想、新理念启蒙和引导民众”可以概括出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保护并发展传统村落;根据材料三“让村落民众在村落发展和村落事务管理中掌握主动权、增强话语权、赢得发展权……从而‘聚合’为新的村落共同体”可以概括出要提高普通民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振兴乡村文化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