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09 17:13:12

文档简介

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蚌埠市选拔课)
蚌埠九中 陈俊安
教学目标:
1、赏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雪、风等意象。
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3、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诗歌。
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雪、风等意象。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日军侵华的相关视频)
卢沟桥的炮声激励着每一个爱国同胞,爱国将士们拿起枪杆子,将一颗颗子弹射入敌人胸膛,以此来抗击苦难;那么爱国诗人们能做什么呢?他们拿起笔杆子,用诗篇来铭记中华民族的苦难!
二、知人论世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艾青满怀投身民族解放战争的“战斗者”的激情,从杭州来到武汉。又“从武汉到山西临汾,从临汾到西安,又折回武汉”。他在战争烽火连天的土地上一路辗转奔波。诗人一方面为高涨的抗战热潮所鼓舞,另一方面却又为战争带给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而忧郁。1937年12月28日夜,天色晦暗,彤云密布,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即将降临。此情此景,诗人难以抑制的悲哀忧郁的感情,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著名诗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三、初读:感受诗情——初识苦难
学生齐读课文
四、再读:解读意象——体会苦难
1、学生找出诗中的人物形象。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农夫、少妇、母亲、垦殖者。
2、小组合作探究:农夫、少妇、母亲、垦殖者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提示:分析人物生存环境、动作、神态、肖像、生存状态。
(学生分四组合作探究,时间限定3分钟。)
小组讨论后,师生交流完成。
北方农夫:大雪、丛林、赶马车、戴着皮帽、冒着大雪、刻满皱纹、痛苦、憔悴 ——无可去之处
南方少妇:雪夜、河流、破烂的乌篷船、垂着头、蓬发垢面、充满恐怖的眼神、受尽侮辱、家毁夫亡——无安身之所
无数母亲:寒冷的雪夜、破屋、蜷伏、异邦人、无助、绝望 ——无归宿之地
无数垦殖者:雪夜、草原、失去家畜、失去田地、拥挤在污巷、绝望、饥馑、颤抖——无生存之根
(学生朗读穿插其中)
3、作者为何要描写这四个人物形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诗人选择的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有北有南,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个体有群体。诗人通过描绘这些人物形象来写当时广大人民的苦难。由于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他们无可去之处,无安身之所,无归宿之地,无生存之根,他们境遇悲凉凄楚,是当时广大苦难人民的缩影,也正是他们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苦难。
4、小组讨论:这些人物形象生存中国是怎样的中国?诗人是怎样描绘的?
提示:分析意象——雪、风
当时的中华大地处于日寇铁蹄的践踏之下,正如“雪落在中国的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和“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也是对当时中华大地惨遭战乱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
5、小组讨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一“主旋律”诗句反复出现,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提示:从情感表达与篇章结构两个角度)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从情感表达上,这两句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从篇章结构上这两句是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如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
五、三读:感受体会——苦难的背后
诗人不仅以意象传情,也提到了自己,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章节。
1、学生读4、5节。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而我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这三句话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诗人不仅看到了广大农民的苦难,而且还把自己的命运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诗人个人的苦难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农人的后裔”说明他是苦难的见证者,“流浪与监禁”说明他也是苦难受害者。
2、师生品读第12节。
要点:诗人不仅是苦难的见证者,苦难的受害者,还是苦难的担当者。
六、规律总结
品读现代诗歌的一般方法:
加强诵读,感受诗歌语言;掌握手法,分析诗歌意象;品读意象,体会诗歌情感。
七、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任选角度进行探究。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说课)
蚌埠一中 江亚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2.感受艾青的诗风:沉雄、忧郁而感伤。
教学重点:
通过对画面的赏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歌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多情的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不管这片土地在经历着怎样的风雪的洗礼,诗人艾青却始终以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中国。今天,让我们再次感受这深沉的爱,学习《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诵读感受
教师配乐诗朗诵,学生思考:
①诗歌有没有线索?
②诗歌的内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展开的?
③诗歌给我们描述了哪些受难的场面?
④诗人最终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课件展示思考问题)
三、具体研习
1.诗歌有没有线索?它属于什么线索?
【明确】诗歌的线索是反复出现的两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它是诗歌的情感线索,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
但这两句诗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起承转合”中的插曲,它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诚的感受,一次强烈的呐喊。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继“九·一八”事变之后,开始了对华全面侵略。流亡的艾青来到武昌,面对着内忧外患,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诗人却丝毫没有看到任何新的希望和新的气象。诗人终于将满腔悲愤喷涌而出。
两个“中国”更加表明这场空前的灾难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个叹词“呀”和省略号,使诗句平添了沉重、犹豫、哀伤的气氛。
2.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漫天大雪中,诗人独自伫立,发出内心的呐喊。真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除了开头就提到的雪,诗人还想到用什么来表现灾难呢?
【明确】风。诗人采用移情的手法,把自己对祖国灾难深重的悲悯之情,移到风的身上。让无处不在的风雪,来见证、来倾诉祖国的灾难。大自然的季节更替所给予人的感受,只是感官上的触觉。重要的是诗人的内心深切地感受到了透彻心扉寒冷的封锁。
3.诗人把“风”比作“太悲哀了的老妇”在雪地中“一刻也不停的絮聒着”,絮聒什么呢?中国人民的苦难。苦难太多了,受众范围太广了,如何安排呢?
【明确】选取代表,分画面展示。
4.那么诗歌中究竟分了哪几幅画面,给我们展示了哪些受苦受难的民众呢?
(小组讨论,回答)
【明确】分图讲解(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①农民冒雪图。诗人仅用6行,就把一个北方农民的形象再现出来。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句概括出这位农民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明确】忍受严寒,内心充满了苦痛和对前路的迷茫的北方农民。
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受尽剥削压迫,从没有真正摆脱过受奴役的枷锁,本来已经苦不堪言的中国农民,又遭遇到外族侵略,内忧外患,中国的农民啊,你的出路在哪里?
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诗人没有站在局外,而是和受难人民站在一起,在悲吟农民命运的同时,也在悲吟自己的命运。读来让人倍感温馨。
②少女失护图、老母蜷伏图。如果说前一幅图还只是悲惨的个体,后一幅图则展现了“无数的”母亲,“就象异邦人”,不知道归宿在哪,前路在哪。谁没有母亲,谁不曾享有过母爱,而我们的母亲却“拥挤在生活的绝望污巷里”,读来怎不让人潸然泪下。
③农民乞天图。一幅“农民乞天图”惊心动魄。它是整个中国微缩了的画面,充满了绝望的震撼,这与达官贵人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形成了多么巨大的反差。一场大雪的降临,诗人感到了透彻心扉的寒冷和绝望,更加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深广的忧虑,诗人终于流着热泪写出了民族的苦难。
诗人不能自已,发出了无比痛苦的喟叹“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5.这样的四幅图画有没有联系或顺序呢?
【明确】按照男女老少,由北至南的顺序,由点到面地代表了中国所有的百姓都在遭受水深火热的苦难。
6.战争现实是严峻的,中国正处在危难之中。但诗人忧郁了吗?沉沦了吗?他最终表达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诗人看清了这残酷的现实,尽管身内身外一身雪,但诗人没有呻吟,而是如泣血般为祖国急切献身。尽管有忧思,但我们更可以感受到他对祖国足可感召日月的赤诚之心。这些充满悲愤力量的诗句,有力地震撼者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带来了感情上的温暖和精神上的鼓舞。可以说虽忧却爱,才是真爱,是大爱。
三、小结全诗
综观全诗,诗人以“雪夜”为背景,以人民受难图为全景,以满腔的忧郁、悲愤、哀伤和对祖国无限的赤诚和与忠诚为线索,真切地再现了当时中国人民所遭受的非人的折磨、伤害,再现了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尽管有忧郁、有悲哀,却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艾青的忧郁与悲哀,是与时代的风云紧密联系的,同人民的感情血肉相连的,所以诗歌读来才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
四、拓展延伸
战争是残酷的,它总是让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所以我们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度!作为儿女,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我们的母亲永远健康、安宁!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你心中对祖国的爱。不必多长,有情足矣。
(学生练习、展示)
【教师展示】我有一个美丽的祖国母亲,她像一副壮丽的中国画,画中的长江与黄河令人赞不绝口,画中的丰富物产让人羡慕。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她经历了多少磨难,克服重重困难,走到了今天,变成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但是,曾经的耻辱仍刻在我们心中,外国人的烧杀掠抢让人愤怒、伤心。祖国没有任他们欺凌,奋起反抗,终于赶走了这帮强盗。
忘不了开国大典上经久不息的掌声、欢呼声;忘不了原子弹爆发发出的巨响;忘不了汶川地震时大家争相捐助的感人场景;更忘不了世博闭幕式上兰芬主席虽有些蹩脚但深情的中文演讲……我美丽的祖国母亲正一步步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实力。我热爱祖国母亲的美丽、繁华和民族团结,我祝福祖国母亲更加美丽、富饶、强大。
(播放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
课件22张PPT。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艾青《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七月派代表诗人,“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时甚长、富有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沉重的悲剧命运的进步文学流派” 领导者是胡风,阿垅、郑思、曾卓、杜谷、绿原、牛汉、等
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他是唯一成熟的我们自己的民族诗人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和太阳
艾青诗歌的核心感情:忧郁
忧郁给人一种深沉的力量,“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
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人中国共产党。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79年彻底乎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但思想视野和情感方式已经显露缺陷。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诗歌的代表作:
《大堰河——我的保姆》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我爱这土地》。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
《向太阳》、《归来的歌》等,
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情感延伸:
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反复朗诵,
体验诗歌情感絮聒 xù guō 后裔yì
垢面 gòu 蓬发péng
暴戾 lì 蜷伏quán
啮啃 nièkěn 饥馑jǐn
憔悴qiáocuì 颤抖chàn 颤栗zhàn 乞援qǐyuán 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 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
具体人物形象中国的农夫 少妇 、年老的母亲 (中国的妇女)土地的垦殖者 (中国的人民)压迫蹂躏剥削雪(寒冷)情感载体象征义 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这种苦难写的更深刻而真切。
“没有灯光的晚上”和“温暖”分别指什么?暗喻旧中国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勇气和力量 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赤子情怀。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
诗歌分析
表现方式:
(1)精心选用意象:
雪、风、农夫、我、少妇、母亲、垦殖者
(2)精巧运用艺术表现手法:
叙述、描写、比喻、反复、感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