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教案 19课经济体制改革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必修二教案 19课经济体制改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3-09 17:5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决策的内容,认识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基础知识梳理
一、经济体制改革: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________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1)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 分配:过于平均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时间:1978年12月
内容:实行___________、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意义: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概况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开始:_____省、____省
②前提:土地公有制
③特征:___________
④ 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乡镇企业的发展:作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______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了农村的_______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1)国企存在弊端,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农村改革的推动
2.时间:_______年10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3、中心环节:_______________
4、目标:
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
5、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6、存在的问题
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计划经济体制
⑴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逐渐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⑵基本特征: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②.生产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以指令性计划为主)。
③.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平均主义,“大锅饭”。
④.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采用行政手段来调节。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过程:
明确提出:______年“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____。
写进宪法:______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宪法。
进一步创新:________年,“十五”大报告指出:________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成就: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_______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_______为主体,______________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3)、意义:解放了________,使中国经济与________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_________,加快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

【重点知识点拨】:
1. 改革的必要性: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在建国初期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仍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和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几次重要会议之间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由此,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开始形成,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的指导思想。十三大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十五大把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5次会议是前后相继、承前启后的,都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建国初到1958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知识结构】
【合作探究1】
安徽凤阳县是一穷乡僻壤之地,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花鼓闻名全国。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了。没有外出的小岗村农民感到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大胆想个办法。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开了个秘密会议,决定冲破旧的经营管理体制,并写下了保证书,包产到户……
回答:
(1)旧的经济管理体制是什么?
(2)经济体制改革从哪方面开始?
(3)改革后普遍实行何种生产组织形式?有何意义?
【合作探究2】
?? 材料一: 所谓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商品经济……可见,典型的全社会范围的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
材料二: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回答:上述两则材料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何不同?
【课堂检测】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2.常熟凌巷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 A.互助组 B.高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 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4.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给个体企业以所有权 C.取消国家的宏观调控 D.一切生产经营权交给市场 5.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最早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议是 A. 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7. 1983年12月l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使用近30年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说明我国 A.棉布生产供过于求 B.完全通过市场手段调配资源 C.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D.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运作机制时有调整,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30年代的美国.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70年代末的中国先后实施了社会改革。
材料二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l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所述的改革都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成功结合的例子,它们具体指什么历史事件?其历史背景.措施手段上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8分)
(2)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有何明显不同?是什么事件导致这种不同?由此你得出什么启示?(7分)
(3)在材料二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十四大.十五大作出了哪些重要决议?(4分)
8.(1)事件: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中国的改革开放。(4分)历史背景: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措施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4分)
(2)不同:西方经历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经济却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拉大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2分)原因: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2分)启示:制定正确经济建设机制和方针,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进先进经验技术。(3分)
(3)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