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5 09:4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书愤》教案
【文本解读】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自主赏析第四课,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细读深品,探究诗歌“愤”字背后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学过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对陆游的爱国情怀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并且在高二必修诗歌学生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解读能力,但鉴赏、品评诗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位为:运用已熟知的读诗的基本方法,扎根文本,引导学生细读深品,充分理解诗中丰富的情感意蕴。并结合陆游的生平经历,以《书愤》这首诗的“爱国情怀”,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感,并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华民族几千来的爱国情怀,激发当代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细读深品,感受诗人意蕴丰富的爱国情怀。
2、感受、品味诗歌意境,能理解并运用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进行诗歌鉴赏学习,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3、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感,并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华民族几千来的爱国情怀,激发当代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进行诗歌鉴赏学习,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二)难点:细读深品,感受诗歌“愤”字背后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怀。
【课前准备】
一、陆游的人生经历
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三、陆游及有关爱国词人的的诗词
四、逐联描绘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导入:激兴趣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著名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曾说: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而我认为,这种高瞻远瞩之精神就包括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融入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的家国情怀!每当我们读到这类诗,想到这些爱国诗人,心中都会肃然起敬。那么我们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
知陆游
这位诗人,在他临死前,他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身后事,不是儿子们的前途,他最关心的是山河破碎的祖国何时能够统一。临死之前,他曾在一首诗中对自己的儿子们表达这样的遗憾:如果有一天,祖国统一了,你们在祭奠我的时候,不要忘了告诉我啊!
想必大家已经知道这位诗人以及这首诗了吧!全班齐背。(准备:示儿)
( “北定中原”,这是终其一生的理想!他的这份深入骨髓、流入血液中的爱国之心,千百年来,散发着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今天,让我们走近陆游,细品经典,去探寻这首诗背后打动人心的根源。
(设计意图:文学鉴赏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心灵共振的过程。导入部分的设计,旨在激起学生爱国情怀,从多方面唤醒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动情入境,为后续的鉴赏活动做充分的铺垫。)
一、反复吟咏,感诗之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诵读这首诗,并初步感知这首诗的情感。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分享自己的诵读及体验。
你打算用一种什么情感去读
生读。
(点评:我能感受到你想极力去表现某种情感,若是这样处理就更好了。)咱们一起来朗读感受一下吧。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将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放录音)
同学们,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觉到这首诗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那到底是一种什么的情感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解诗之意!
(设计意图:强化朗读。朗读是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读入境,这一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发展。)
整体感知,解诗之意
(一)题解:
解读诗歌,从标题目入手。
我们先来看题目,书愤,哪位同学来告诉我,书愤是什么意思?
明确:书愤——书写悲愤?愤懑?悲愤、激愤、忧愤愤恨之情。(可以有各种理解)
思考:但全诗并无一个“愤”,那诗中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逐联描绘这首诗的内容。
(二)描绘并概括诗句。
1.品读第一联
首联写什么?请一位同学描绘诗句。
(点拨:①注意倒装句。)
明确:我早年不懂世事的艰难,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胸中之气如山那样厚重。(展示)展示:描述思路:(时空) 谁(主体对象)+怎么了 注意条理性、重心、语气等
2.请同学修改完善后三联的描绘,呆会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
生展示。
师点评。
第二联(点拨:①注意抓意象特点,描绘得很有画面感,意境开阔雄壮。)
②提醒全班: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意象叠加,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也更有画面感。这种列锦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第三联 (点拨:注意描述主体对象是我,很有条理。)
第四联(点拨:这一联直抒胸意,同学们描述概括简洁准确。)
3.老师也对这首诗作了描绘,请同学读一遍。
明确:曾记得,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我军乘着高大的兵船,在瓜洲渡击败了进犯的金兵;在凛冽的秋风中,披着铁甲骑着战马,奋勇追击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明确: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一切都成了空谈。
明确: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一千多年来有谁能够和他相提并论呢?
从同学们的描绘诗句的情况看,同学们能够调动自己的体验,展开想象,逐句逐联地描绘诗句,已初步具备了解读诗句的能力。但这仅仅完成了鉴赏一首诗的第一步。
追问:诗题既然为“书愤”,全诗除题目有一个愤之外,全篇内容便无一愤字,诗人究竟有何愤?愤从何来?
下面让我们一起,细读深品,品诗之情。
(设计意图:解读文本的过程, 就是要将枯燥、抽象的文字通过联想和想象变成具体可感画面,并设身处地去感受,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意蕴。)
细读深品,品诗之情
全诗除题目有一个愤之外,全篇内容便无一愤字。下面请各小组讨论,这首诗中有何愤?愤从何来?(请同学逐联细读深品)
生谈。
教师点评依据及针对性。浅表——引导深品。
全——还有其他组补充。
混乱——最后有条理地归纳。
明确:
(1)首联:愤的原因——金人入侵,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对国家前途的忧愤)悲
奸臣当道,报国无门,请缨无路。 (对朝廷黑暗的悲愤)恨
(点拨: 气如山——为何? (对个人命运的悲愤)叹
世事艰——国事、人事
那知——今昔对比)
文本补充:
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所写的: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③同时代的宗泽是北宋末、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他留任东京时,召集王善、杨进等义军协助防守,联络两河八字军等部,用岳飞为将,屡败金兵。并认为完全有力量收复中原,多次上书力请高宗还都,收复失地。为此,接连写了二十几奏章,但这些奏章都被奸臣黄潜善等人搁置起来。此时宗泽已年近70,忧愤而病倒了。部下的将领去看望他时,只听得宗泽死前念着唐朝诗人杜甫的两句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接着又用足力气呼喊三声:“过河! 过河! 过河!……”带着深深地遗憾,离开人世!
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2)颔联:愤的深化——写早年壮阔激烈战斗的豪气 (对个人命运的悲愤)
背后是如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无法上阵杀敌的无限悲凉 (对国家前途的忧愤)凉
(点拨:颔联写早年壮阔激烈的战斗场面的用意是什么?与“愤”有何关联?)
对比、以景衬情: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越是写早年的气如山的豪情壮志,壮阔激烈的战斗场面,越能能感受到陆游那“中原北望”的豪气的背后是他们国家深深的忧愤之情。
(3)颈联:愤的内容——年华空老、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个人命运的悲愤)叹
(点拨: 塞上长城——用典、抵御外敌的自负
空、已——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酬的郁愤)
文本补充:
①用典。长城,古代帝王建设长城正是用来镇守边疆,抵御外族。如今,我们将之一意象融入我们的国歌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长城,同仇敌忾浴血抗战中提炼锻铸的象征。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生生不息的精神。
这一典故最早出自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檀道济一生征战,所率军队常使敌人闻风丧胆。元嘉八年(公元431年),他率兵攻打北魏,粮尽退兵,北魏军队竟不敢追来。因他功勋显赫,引起了宋文帝的宠臣刘湛、刘义康的妒忌。昏庸的文帝偏信谗言,于元嘉13年杀死了檀道济和他的儿子。檀道济临刑前愤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意为这是破坏了你自己的万里长城。后来北魏人得悉这几位名将被杀,便毫无顾忌地派兵10万进攻宋,待宋军岌岌可危之际,宋文帝才后悔杀了檀道济等人。
在这里,作者是自诩自己为万里长城,也就是作者当年也自信自己能够像长城一样保家卫国,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这里有一种舍我其谁的磅礴自负之气。
②《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4)尾联:愤的内容——渴望建功立业却没法实现朝廷无心北伐 (对朝廷黑暗的悲愤 ) 叹
(点拨:用典 明志。表明北伐中原,统一中国的志向
讽喻。南宋朝廷奸臣当道,政治黑暗,软弱无能,苟且偷安)
文本补充:陆游诗集中述及诸葛亮《出师表》的诗句节录
1、《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游诸葛武侯书台》)
3、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
(5)小结:从同学们的品读可知,我们可以梳理为以下几点:
所愤之一 “世事艰” 金人入侵,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奸臣当道,报国无门,请缨无路。
所愤之二“瓜洲渡”“大散关” 而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所愤之三 “空自许”“衰鬓斑”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酬
所愤之四 “谁堪伯仲”朝廷奸臣当道,政治黑暗,软弱无能,苟且偷安
归纳为三个层次
A.对国家的忧愤:金人入侵、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B.对朝政的激愤:政治黑暗,软弱无能,苟且偷安
C.对自身的悲愤: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酬
明确:
细品深读后,我们可以感受到,全诗无一“愤”字,但处处饱含“愤”.这处处愤的背后,都包含了他对祖国的深沉“爱”, 被称为陆游“一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
这种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爱国情怀,被诗人用他生花妙笔传达出了,变得如此有温度,有厚度。这就是这首诗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在充分感受这份郁愤之情后,让我们包含感情地朗读一遍这首诗,体会其诗之情!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一个话题的方式进行提问导读,用话题带动自主、合作、挖究性学习。更能激发学生探讨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使文本的解读变成真正意义上生命的解读。)
拓展延伸,探诗之思
《书愤》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
例1、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回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些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遭遇与陆游有着惊人的相似。但他们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将爱国之志融入到他们的热血里,因此,他们诗歌中的“愤然”之情才会如此厚重,如此丰富,如此有温度我想,这也就是诗歌最动人之处吧!
在历史长河中,每当国家危亡民族危难之时,总会有一批爱国志士用他们手中的笔将对国家的满腔爱国热情幻化变一句句美丽的诗行。
你还读过哪些打动人心的爱国诗句?请你读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老师最喜欢这几句,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每当我们读着这些诗句时,我们内心也会澎湃不已。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是的,无论在什么时代,怀着一颗赤心丹心,我们民族的精神就如塞上长城一样,屹立不倒!
因此读诗,就是在涵养我们的精神。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爱国情怀”的主题深度,能激发当代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家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板书设计】
对比 书 对国家的忧愤
以景衬情 对朝政的激愤
用典 愤 对自身的悲愤
附: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