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5 10:47:40

文档简介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导学案】
【导】
课程标准: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的表现。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思+议+展】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据课文第一目第1段,记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
2..据课本第一目第3段,记忆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
3.据课本第一目第4段,记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意义。
二、改革开放进程
1.据课本第二目第1段,记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表现。
2.据课本第二目第2、3段,记忆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的表现。
[思考1]:[链史料] 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如图)。
“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
——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
“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
——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0年前后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
[问题] (3)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提示]现象:撤社建乡。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的决定。
[思考2]:[链史料] 材料五 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金勇进《数字中国》
[问题] (5)分析材料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提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据课文第三目第1、2段,记忆“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内涵、实践。
2.据课文第三目第3--5段,记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
【固】
认知深化
1.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1)内容
①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③逐步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特点
①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广、推动。
②由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③由农村起步,逐步向城市推进。
④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意义
(1)是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为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为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背读案】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
先导,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召开:
①时间:1978年12月。
②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③内容:
a.经济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政治及思想上: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及组织路线,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3)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概念阐释] “两个凡是”
“两个凡是”是指“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的实质是“左”的错误的继续发展。
2.平反冤假错案: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时间:1981年6月。
(2)内容: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1)表现: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意义: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开始实施
(1)对内改革
①农村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
②城市推进: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2)对外开放
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逐步深化
(1)中共十二大:1982年召开,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2)中共十三大:1987年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②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4)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2000年10月召开,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5)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3.稳步推进: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实践:港澳回归。
①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分别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②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③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④意义: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时间 事件 概况
1979年元旦 《告台湾同胞书》 中国政府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1992年11月 “九二共识” 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1993年4月 “汪辜会谈”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5年3月 《反分裂国家法》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2015年11月7日 习近平、马英九新加坡会面 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误区警示 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祖国内政,台湾和大陆同属祖国的一部分,因此按照“一国两制”方针,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港澳问题则是历史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因此回归后祖国派驻军队,表明对其恢复行使主权。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导学案】
【导】
课程标准:1.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
2.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5.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6.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7.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重点难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不同阶段的理论贡献及其内在逻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思+议+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据课文第一目,记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问题、地位。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据课本第二目第2段,记忆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的表现。
2.据课本第二目第3、4段,记忆思想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表现。
3.据课本第二目第5段,记忆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突破的表现。
[思考1]:教材P179“学思之窗”
[问题] 结合中国近年来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谈谈科技创新在引领发展、建设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提示]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近年来,以“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光子量子计算机、5G移动通讯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成就,不仅推动了我国信息和通信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也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中国创造”的品牌,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型国家建设。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据课文第三目第1段,记忆新时期的外交理念。
2.据课文第三目第1、2段,记忆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表现、影响。
3.据课文第三目第3段,记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思考2]:教材P181“思考点”
[问题]怎样理解新型国际关系?
[提示] 新型国际关系即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得道才能多助,合作才能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旋律。
【固】
认知深化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赋予了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即不结盟政策。
中国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这样做,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3.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进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4.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该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交往政策,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主张国家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互利合作。
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背读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发展历程:
理论 时间 解决问题 地位
邓小平理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2.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1)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都居世界第一。
(2)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
(3)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4)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
(5)以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物流全自动分拣流水线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3.思想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1)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2)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3)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4.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突破
(1)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2)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3)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
(4)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新时期的外交
(1)理念: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2)表现
项目 宗旨(或原则) 活动(或成就)
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1)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2)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3)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4)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5)中国同欧洲、拉美的关系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以联合国为中心发挥大国作用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推动和平解决诸如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 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 (1)推动《巴黎协定》生效,(2)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3)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3)影响(1)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2)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1)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