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5 10:47:13

文档简介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导学案】
【导】
课程标准: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新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重点难点:1.社会主义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2.“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思+议+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据课文第一目第1段,记忆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
2.据课本第一目第2段,记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的意义。
3.据课本第一目第3段,记忆左倾错误的表现、评价。
4.据课本第一目第4段,记忆政策调整的表现、结果。
二、“文化大革命”
据课本第二目,记忆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过程、认识。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据课文第三目第1段,记忆1949-1978年经济建设成就的原因。
2.据课文第三目第2--4段,记忆1949-1978年经济建设成就。
3.据课文第三目第5段,记忆1949-1978年经济建设成就的意义。
[思考1]:[链史料] 阅读教材P165“历史纵横”----“三线建设”。
[问题] 解释三线建设。
[提示] 概念:指的是自1964年起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背景: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重的战争威胁。
评价: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国家将资源大部分倾斜在三线,间接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缓慢。三线建设集中于军工业和重工业,无法迅速改善民生匮乏的状况,并对环境造成一定破坏。
[思考2]:[链史料] 阅读教材P166“学思之窗”。
[问题] 结合这一材料,思考为什么说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哪个年代的时代精神。
[提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中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重大成就,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铸就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等,这种在与自然灾害和物质匮乏斗争中形成的鲜明的时代精神是我们今天特别应当继承发扬的民族精神。
【固】
[深化拓展] 1956~1976年正确的探索、失误的探索及启示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背读案】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召开 1956年
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①时间:1957年春。
②意义: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2.探索失误--左倾错误
(1)表现: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3.政策调整
(1)表现
①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2)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概念辨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侧重于生产力领域,表现在工业上“以钢为纲”,农业上“以粮为纲”,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侧重于生产关系领域,人民公社是一个政社合一的组织,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强调“一大二公”“一平二调”,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2)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
(1)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后,中央文革小组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2)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3)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
(4)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5)1972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6)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7)1976年9月,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月,被粉碎。
3.认识: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误区警示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两大成就:一是外交领域,二是科技领域的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认识: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重要成果。
2.原因
(1)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
(2)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时代精神的激励。
3.成就
(1)工业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科技和国防: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3)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教育和医疗: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5)外交
成就 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次建交高潮。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意义 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4.意义: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导学案】
【导】
课程标准:1.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其对新生政权巩固的伟大意义。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4.了解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1.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巩固新生政权的主要举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思+议+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据课文第一目第1、2段,记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
2.据课本第一目第3、4段,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意义。
[思考1]:[链史料] 阅读教材P157“思考点”。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问题]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提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把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是摧毁封建剥削制度的基础;消灭地主阶级,则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力量。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成为国家的主人,工农联盟的建立,从根本上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据课本第二目第1段,记忆人民政权巩固的措施及其意义。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据课文第三目第1段,记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据课文第三目第2段,记忆日内瓦会议的时间、特点、结果、作用。
3.据课文第三目第3段,记忆和平共处五项的内容。
4.据课文第三目第4段,记忆亚非会议的时间、特点、概况、影响。
[思考2]:[链史料] 阅读教材P159“史料阅读”。
[问题] 周恩来强调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强调这一主题。
[提示] “求同存异”。强调亚非国家的共同利益,加强亚非国家联系,为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国家间架设友好桥梁。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据课文第四目第1段,记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2.据课文第四目第2段,记忆社会主义改造的概况、意义。
3.据课文第四目第3、4段,记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意义。
4.据课文第四目第5段,记忆毛泽东思想的意义。
【固】
认知深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和实质以及民主政治的特色
1.经济建设的特点
(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并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一化(工业化)三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2.经济建设的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3.民主政治的特色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2)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民主政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是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背读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2)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它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2.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3.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2)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误区警示 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措施:
军事 剿匪镇反 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经济 土地改革 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②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 1950年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稳定了物价,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外交 抗美援朝 1950年至1953年,中国人民取得战争的胜利 ①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②志愿军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③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意义: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条件。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3)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3)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4)作用: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确立
①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②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亚非会议
(1)召开: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
(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概况: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
(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时间: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
②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概况: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起来。
(3)实施“一五”计划: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2.政治
(1)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②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3)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②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