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5 10:46:08

文档简介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导学案】
【导】
课程标准:1.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3.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1.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思+议+展】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据课文第一目第1—4段,记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性质、意义。
2.据课本第一目第5段,记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时间、中心、概况。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据课本第二目,记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标志、意义。
[思考1]:
[问题] 指出地图中包含的信息。
[提示]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广泛性;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的建立;国外的早期组织;以北京、上海为中心;南方多于北方。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据课文第三目第1段,记忆国共合作的原因、过程。
2.据课文第三目第2、3段,记忆国民革命的准备、高潮、结果。
[思考2]:阅读教材P124“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
[问题] 简析该图的史料价值。
[提示] 该图表现了北伐前国民政府控制的主要地区,以及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等军阀盘踞的地区。图上标示出的北伐军进军路线,以及冯玉祥军南下路线,可以用于从空间上把握北伐的
进展。
【固】
认知深化 五四运动的意义
1.五四运动既是一次爱国的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同时还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3.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与以往的任何反帝反封建斗争一样,都具有爱国的一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认知深化 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新的领导核心:无产阶级的组织性、革命性最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诞生使得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2.新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先进政党,它能够制定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正确的策略方针。
3.新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了广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由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能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支持。
4.新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支持,特别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5.新的革命成就: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并参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认知深化 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意义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
(1)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3)广大群众受到了革命的洗礼
第22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背读案】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1)背景
国际 ①一战期间,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提出“二十一条”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国内 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③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
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方式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 北京 学生 学生集会、游行、罢课
第二阶段 1919年6月5日 上海 工人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3)结果: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
①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5)意义
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②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③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后。
(2)中心:北京、上海。
(3)概况
①在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②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③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阶级: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3)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
(4)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1920年8月,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0月,北京建立了共产党小组。
2.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
(3)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名代表,还有共产国际代表。
(4)内容
①确定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党的领导机构:选举产生,陈独秀任书记。
3.意义
(1)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
(2)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3)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4)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概念阐释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
(1)原因: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过程
①决定: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②形成: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国民革命
(1)准备: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
(2)高潮: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结果:失败。
①原因: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
②标志: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第22课 南京政府的统治和中国中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导学案】
【导】
课程标准: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3.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重点难点:1.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
【思+议+展】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据课文第一目第1—2段,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统治。
2.据课本第一目第3段,记忆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的表现、影响因素。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据课本第二目第1—4段,记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会议、起义。
2.据课本第二目第4—8段,记忆中国共产党开辟工农武装割据之路、根据地建设。
[思考1]:教材P124“思考点”。
[问题] 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有何不同
[提示] 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北伐”的对象是实行反动统治的北洋军阀,组织基础是国共合作,是一场国内革命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在国共合作已破裂的情况下进行,组织基础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军阀,虽仍有打倒北洋旧军阀的目的,但与革命的初衷背道而驰,是一场争夺地盘和统治权力的战争,实现了全国形式上的基本统一。
三、红军长征
据课文第三目,记忆长征的原因、过程、意义。
[思考2]: 阅读教材P131“问题探究”。
[问题] 说说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提示] 内涵: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
意义: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固】
认知深化 “工农武装割据”的内涵及联系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前提条件。
2.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
3.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
4.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依托和基础。
认知深化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1.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中共产党在陕北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
第22课 南京政府的统治和中国中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背读案】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
(1)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国民政府的北伐: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因“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开进。
(3)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2.经济: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1)表现: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
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影响因素:
①推动因素:军阀混战结束,形式上的统一促进国内市场的交流与扩大;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
②阻碍因素:受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民族资本在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落后,无法与外国资本竞争;农村经济衰败,广大农民购买力低;南京国民政府军费激增,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少。
概念阐释 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指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在中国的通俗名称。洋务经济是中国官僚资本的雏形。
特点: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垄断性;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具有买办性;与本国封建势力相结合,具有封建性。
代表:四大家族(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和陈立夫)。
3.对外:日本的侵略行径。
(1)制造“济南惨案”,阻挠国民政府北伐。
(2)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武装反抗之路
事件 时间 经过(内容) 意义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周恩来、贺龙等领导起义军占领南昌城,后南下广东,遭敌人围攻而失败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 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会议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秋收起义 1927年9月 毛泽东等领导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山区进军 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2. 工农武装割据之路
(1)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①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③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革命根据地建设
武装斗争 粉碎国民党的四次“围剿”(1930~1933年)
土地革命 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根据地建设 政治建设——创建人民革命政权: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1)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
(2)“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转折:遵义会议
①时间:1935年1月。
②内容: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突围
四渡赤水,使国民党军队疲于奔命;在巧渡金沙江后,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4)胜利
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
(1)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2)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
(3)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