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5 10:45:18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导学案】
【导】
课程标准:1.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认识林则徐、魏源等人为挽救危局向西方学习的努力及其存在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1.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思+议+展】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据课文第一目第1、2段,记忆19世纪中期的世界和中国状况。
二、两次鸦片战争
1.据课本第二目第1、2段,记忆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2.据课本第二目第3、4段,记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思考1]:教材P93学思之窗。
[提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等侵略者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战争。英国在中国进行的烧杀抢掠等一系列残暴行为,充分暴露了英国的真正意图和丑恶行径,这表明中国史被迫进行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中国的抵抗是正当的。
三、开眼看世界
据课文第三目第1、2、3、4、5段,记忆开眼看世界的背景、代表人物及贡献、影响。
【固】
认知深化 全面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1.政治上
(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居于主导地位。
(3)革命任务:由反封建转变为反封建反侵略,中国革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经济上
(1)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创造了条件。
3.思想上: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他们抛弃陈腐的观念,重新认识世界,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4.对外关系上: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中国的大门被迫开放。
5.社会生活上:引起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认知深化 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想的特点
1.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萌生。
2.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识和重新认识世界。
4.这些先进思想和主张未能实施。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背读案】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世界(英国) 中国(清王朝)
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政治制度 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社会状况 社会稳定,经济飞速发展 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军事 热兵器,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冷兵器,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
经济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近代科技迅猛发展,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科技落后
对外政策 实行海外扩张政策,争夺殖民地斗争激烈 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发展趋势 英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清政府面临严重危机走向衰落
二、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导火索——虎门销烟
①原因: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
②经过:湖广总督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③影响: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
(2)经过: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开进广州海口,清政府虽然组织了抵抗,但仍以失败告终。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署大量不平等条约,丧失众多权益。
条约 时间 国家 内容
《南京条约》 1842年 中英 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虎门条约》 1843年 中英 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望厦条约》 1844年 中美
《黄埔条约》 1844年 中法
(4)影响: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概念辨析 片面最惠国待遇与领事裁判权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缔约国家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有。但清朝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国(列强)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领事裁判权指外国人在中国违法,中国司法部门无权处理,必须交由外国驻中国的领事处理或共同处理。它破坏了中国的独立司法主权。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被拒绝。
(2)过程
①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
①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②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此前签订的《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
(4)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图解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政权形式,实际上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三、开眼看世界
1.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阶级高层封闭、愚昧与腐朽。
2.代表人物及贡献
(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2)魏源: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一书,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影响: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导学案】
【导】
课程标准:1.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重点难点:1.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等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思+议+展】
一、太平天国运动
1.据课文第一目第1、2段,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经过。
2.据课文第一目第3段,记忆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评价。
3.据课文第一目第4段,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二、洋务运动
1.据课本第二目第1段,记忆洋务运动的背景。
2.据课本第二目第2段,记忆洋务运动的内容。
2.据课本第二目第3段,记忆洋务运动的评价。
[思考1]:教材P97学思之窗。
[提示]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对内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对外抵抗外来侵略,以维护清朝统治。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据课文第三目第1、2段,了解边疆危机的情况。
2.据课文第三目第3、4、5段,记忆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思考1]:教材P97思考点
[提示]1.内因:(1)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朽,制度落后;(2)奉行“避战保船”政策,贻误战机。2.外因:(1)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大大增强;(2)日本侵略蓄谋已久;(3)西方列强的默许和支持。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据课文第三目第1段,了解“三国干涉还辽”的内容。
2.据课文第三目第2段,记忆瓜分中国的狂潮的表现。
【固】
认知深化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所起的作用
1.经济上: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政治上: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使中国无产阶级逐渐壮大。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认知深化 全面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对中国而言,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中华民族的危机愈加深重,国内掀起救亡运动高潮。
2.对日本而言,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它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对外扩张更加疯狂。
3.对远东而言,远东的政治格局发生改变,日本国际地位迅速上升,中国国际地位大幅度下降,同时列强对远东的争夺更趋激烈。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背读案】
一、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1)外国侵略: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
(2)宗教号召:洪秀全吸收天主教思想,提出“拜上帝”的主张。
(3)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过程:
3. 革命纲领:
文件 内容 评价 异同点
《天朝田亩制度》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①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高峰②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空想性,无法真正调动农民积极性,加上处于战争环境,无法真正实施 同:①反封建的革命性②为了巩固农民政权③未能实施异:①经济主张相反。前者主张平均主义;小农经济;后者承认贫富差距;资本主义②群众基础不同:前者群众基础广泛,后者没有群众基础
《资政新篇》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①进步性:是中国最早的、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具有时代进步性和反封建的革命性②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群众基础
4.失败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失败是必然的。
5.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2)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
①目的:“自强”“求富”。
②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③主张:开办洋务新政,购置船炮器械,“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2.内容
举措 实施
创办近代工业 军事工业(官办) 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民用企业(官督商办) 开办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筹划海防 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创办近代教育 开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3.评价
(1)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
(3)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概念阐释 现代化
也叫近代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思想上的文明化、理性化。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边疆危机
(1)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背景:1864年,新疆地区形成内乱局面;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新疆;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②概况: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③结果: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2)中法战争
①背景: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②经过: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法军进攻台湾,被击退;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
③结果: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了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④影响: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2.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既定政策: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
②根本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急需发展资本主义。
③导火线:朝鲜发生农民起义,请求清政府出兵。
(2)经过(1894~1895年):
(3)结果: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承认朝鲜独立 朝贡体系崩溃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受严重损失
赔款2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影响:
①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③激发台湾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概况: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了反抗日军占领的武
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2)意义: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 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2.瓜分中国的狂潮
(1)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2)强租租借地: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3)争夺路矿权: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
【导】
课程标准:1.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概述晚清时期义和团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3.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1.资产阶级维新派、农民阶级等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
【思+议+展】
一、戊戌维新运动
1.据课文第一目第1段,记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公车上书”的时间、概况、影响。
2.据课文第一目第2段,记忆“百日维新”的时间、内容。
3.据课文第一目第3段,记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影响。
[思考1]:阅读教材P102“历史纵横”。
[问题]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思想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提示]特点: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的思想。原因:①封建势力强大,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借助孔子可以减少变法阻力。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思考2]:阅读教材P103“学思之窗”。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
[问题] 据材料指出戊戌维新有怎样的局限性。
[提示] 未能突破传统“中体西用”束缚,强调传统“义理之学”为根本,接受“西学”中的“切于时务者”;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政治组织;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二、义和团运动
1.据课本第二目第1、2段,记忆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2.据课本第二目第3段,记忆清政府政策、义和团运动的结果。
2.据课本第二目第4段,记忆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三、八国联军侵华
1.据课本第二目第3段,记忆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2.据课文第三目,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
2.据课文第四目第2、3段,记忆《辛丑条约》的内容、影响。
[思考3]:教材P105《辛丑条约》的影响(史料实证)
史料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问题]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此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提出的革命理论。
[提示]《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理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固】
认知深化 戊戌维新运动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文化教育上: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5.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6.军事上:推动了军事近代化,变法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
认知深化 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1.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充分暴露了清王朝“洋人的朝廷”本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4.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背读案】
一、戊戌维新运动
1.历史背景
(1)政治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的壮大。
(4)思想基础: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在《变法
通议》中倡导改革。
(5) 支持者: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和一部分官僚的支持。
2.序幕:“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3.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4.结果:失败
(1)表现
①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③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2)原因
①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②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③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5.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直接原因: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口号:“扶清灭洋”。
3.清政府政策: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4.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5.评价
(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知识拓展 “扶清灭洋”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1)根本: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
(1)北方:
(2)南方: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3.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主要内容 主要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考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赔偿各国白银本息合计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贫困和经济衰败
将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不许中国人居住 成为 “国中之国”(侵华大本营)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4.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