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难点】
1.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
2.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学习过程】
一、 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陆游,字________,号________,山阴(浙江绍兴)人。________(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________》。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________,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气:________________;
楼船夜雪瓜洲渡;渡:________________;
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与探究
1.诗题解读。
明确:书:即________________,愤: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合起来,即: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书”了哪些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3.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4.《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6.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