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第五单元
11.谏逐客书
04
07
模块
导航
01
看头条
作者专栏、文题解说 背景资料 知识链接
李斯的浮沉人生
人物志
02
03
划重点
集要点
主题解读、特色总结、重点难点、对比分析
晒清单
字音、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文言注释
06
典藏馆
古代有关服饰的身份代称;古代爵位
05
刷素养
文言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
08
运材范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09
故事汇
奔走呼号,只为国人尊严;鸿志酬故土
刷素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说,同“悦”,喜欢。
B
2.下列各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遂散六国之从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B.河海不择细流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C.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藉寇兵而赍盗粮
D.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从”同“纵”;“彀”同“够”。B项,“择”同“释”;“念”俗同“廿”。C项,“内”同“纳”;“藉”同“借”。D项,没有通假字。故选D。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的能力。A项,名词作状语,像切瓜一样;名词作状语,亲手。B项,名词作动词,侍奉;名词作动词,婚配,嫁给。C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形容词作动词,爱护。D项,使动用法,使……瓦解;使动用法,使……增强。故选C。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其”的用法。例句和D项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表示祈使,译为“可要,一定”;A、B两项为人称代词,译为“他们的”;C项为指示代词,译为“那”。
D
5.对下列课文中的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侯”同属爵称。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黔首”是秦王朝对平民的敬称。“黔”为黑色,据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有此称谓。
C.“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就是农历每月十六。与“朔”“晦”同属于特定称谓纪日法。
D.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四鼓”就是四更。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黔首”是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古代等级森严,一般情况下,统治者不会敬称下层人民。
B
与友人论为文书
柳宗元
古今号文章为难,足下知其所以难乎?非谓比兴之不足,恢拓之不远,钻砺之不工,颇颣①之不除也。得之为难,知之愈难耳。
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赜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曷足伤其明黜其宝哉?且自孔氏以来,兹道大阐。家修人励,刓精②竭虑者,几千年矣。其间耗费简札,役用心神者,其可数乎?登文章之箓,波及后代,越不过数十人耳。其余谁不欲争裂绮绣,互攀日月,高视于万物之中,雄峙于百代之下乎?率皆纵臾③而不克,踯躅而不进,力蹙势穷,吞志而没。故曰得之为难。
嗟乎!道之显晦,幸不幸系焉;谈之辩讷,升降系焉;鉴之颇正,好恶系焉;交之广狭,屈伸系焉。则彼卓然自得以奋其间者,合乎否乎?是未可知也。而又荣古陋今者,比肩叠迹,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扬雄没而《法言》大兴,马迁生而《史记》未振。彼之二才,且犹若是,况乎未甚闻著者哉!固有文不传于后祀,声遂绝于天下者矣。故曰知之愈难。
而为文之士,亦多渔猎前作,戕贼文史,抉其意,抽其华,置齿牙间,遇事蜂起,金声玉耀,诳聋瞽之人,徼一时之声。虽终沦弃,而其夺朱乱雅,为害已甚。是其所以难也。
间闻足下欲观仆文章,退发囊笥,编其芜秽,心悸气动,交于胸中,未知孰胜,故久滞而不往也。今往仆所著赋、颂、碑、碣、文、记、议、论、书、序之文,凡四十八篇,合为一通,想令治书苍头④吟讽之也。击辕拊缶,必有所择,顾鉴视其何如耳,还以一字示褒贬焉。
【注】①颣(lèi):毛病,缺点。②刓(wán)精:耗损精力。③纵臾:从容、自信的样子。④治书苍头:管理书籍的奴仆。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赜/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曷足伤其明/黜其宝哉
B.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赜/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曷足伤其明/黜其宝哉
C.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赜/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曷足伤其明/黜其宝哉
D.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赜/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曷足伤其明/黜其宝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时,首先要了解句子大意。其次,要根据语法特征断句。“得其高朗”与“探其深赜”结构一致,两者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芜败”是“虽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C。
C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译为“您”。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B.“比兴”是“比”和“兴”的并称,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两种表现手法。
C.“简札”是古时书写用的材料,也就是竹简。为了方便使用,古人常将其“联之为编,编之为册”。
D.“夺朱乱雅”出自《论语》“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比喻邪扰乱了正。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简札,指用于书写的竹简和木札。简,即竹简。札,古代写字用的木片。
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设问句领起,发人深思。对于“古今号文章为难”的原因,回答因人而异,作者撇开人们常认为的难点不谈,提出“得之为难,知之愈难”的观点。
B.文章第2段中,作者认为“为文之士”容易为细疵微瑕所挫和因为成功的概率太小而心灰意冷、中途放弃是“得之为难”的两个原因。
C.文章第3段从正面分析“知之愈难”的原因。作者用扬雄和司马迁两个例子证明“为文之士”的成功要具备际遇好、官位高、交际广的条件。
D.文章第5段点明写作缘由和整理文稿交予友人切磋的心情,用语谦虚谨慎,有大家风范。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中使用扬雄和司马迁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的普遍规律。
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皆纵臾而不克,踯躅而不进,力蹙势穷,吞志而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又荣古陋今者,比肩叠迹,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抵都只有自信却不能成功,徘徊而无法前进,(以至于)筋疲力尽、处境困窘,不能实现志向而死去。
而且又厚古薄今,很多人与前人并肩,沿着前人的轨迹,大都活着的时候怀才不遇,(而)死后留下好名声的人很多。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克:成功。踯躅:徘徊。蹙:紧迫,引申为尽。穷:困厄,困窘。吞志:不能实现志向。(2)比肩:并肩。大抵:多半,大都。垂:留传,留下。
10.柳宗元的文章关注现实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对待古文的问题上,柳宗元指出了文坛的哪些不良风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厚古薄今,使很多佳作灼见不显于当世。②剽窃古文,哗众取宠,文章华而不实,危害极大。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审题要全面、准确,要注意“不良风气”的指令,“对待古文的问题”的限定,然后在文中确定有效信息区间。文章第3、4段提到了古文的问题。由第3段“而又荣古陋今者,比肩叠迹,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可知,“知之愈难”与厚古薄今的风气有关;由第4段“而为文之士,亦多渔猎前作,戕贼文史……为害已甚”可知,作文者为名利歪曲经典也是影响恶劣的不良风气。最后将以上内容概括总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