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第六单元
14.促织 *变形记(节选)
02
03
04
刷素养
人物志
模块
导航
01
看头条
作者专栏、文题解说 背景资料 知识链接
05
卡夫卡的孤独
故事汇
红星闪烁,永不坠落?【为民奉献、关注民生】;一身正气扫黑恶?【扫黑除恶、爱国爱民】;破解死亡密码的人?【正义、为民、奉献】;何县令背纤?【爱民、关心民生】
晒清单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
刷素养
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________,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之孝更重要的是立身为范,以自己________之孝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则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诸侯之孝在于________、循规守法。这是由诸侯的独特地位所决定的,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既贵且富,皇帝很难约束到,其他人又无权约束,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就很容易造成因“高”而“危”、因“满”而“溢”的局面,最终导致社稷不保。对普通百姓来说,则要简单得多,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________。(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这是中国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层次分明 事必躬亲 谨言慎行 以身作则
B.条分缕析 身体力行 履薄临深 挺身而出
C.层次分明 身体力行 谨言慎行 以身作则
D.条分缕析 事必躬亲 履薄临深 挺身而出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层次分明”指事物的次序界限清楚;“条分缕析”形容分析得细密而有条理。结合“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的句式特点可知,此处与前文内容是相同意思的递进关系,应选用“层次分明”,据此排除B、D两项。再看第二空:“身体力行”指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事必躬亲”指不管什么事一定亲自去做。结合前文“天子之孝更重要的是立身为范”可知,此处的“自己”指天子,是说天子要守孝道,选用“身体力行”更恰当,据此排除A项。故选C。
C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B.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而且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C.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是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而是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D.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是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就是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结合下文“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可知,括号里的内容应按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的顺序排列,据此排除B、D两项。结合文段含意可知,括号内所填两个分句应为递进关系,关联词应是“不仅……而且(还)……”,据此排除C项。故选A。
A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B.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
C.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
D.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关联词使用不当,“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原句并无不好结果之意;B项,句式杂糅,应是“以……为目标”或者“围绕……目标”;C项,“实现……方向”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实现……目标”。故选D。
D
4.按照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
①《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小说。②荒诞派小说《变形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③卡夫卡认为《变形记》的创作动机是要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
(1)《变形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卡夫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部以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为创作动机的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荒诞派小说。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分析提供的句子,可首先找到句子的主体:“变形记是……西方现代小说”“卡夫卡是……作者”。再找各个中心词的修饰内容:“西方现代文学史”“荒诞派”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修饰“《变形记》”;“奥地利作家”修饰“卡夫卡”。最后,添加修饰语,组合成一句话即可。
以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为创作动机的荒诞派西方现代小说《变形记》的作者。
5.2020年年初,武汉(又称江城)疫情严重,牵动着国人的心。请根据相关提示,从下面九个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将对联补写完整(只写序号)。
①忧怀百姓 ②宅家有我 ③众志成城驱大疫 ④大爱自长留 ⑤驰援奔武汉 ⑥责任担肩彰大爱 ⑦亲情虽暂搁 ⑧治疗痼疾 ⑨同封魔孽千条路
上联:__________,不愧白衣,御毒凭他,______________
下联:祈祷祝江城,常研淡墨,________,共度平安一个春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对联讲求对仗,格律严谨,上下联字数相当,可以依据上联推写下联,也可依据下联推写上联。本题依据下联“祈祷祝江城”的字数可推断第一空可能是④⑤⑦;“祈祷祝江城”格式是“动词+动词+名词”,故上联第一空应选⑤。依据下联“共度平安一个春”的格式和字数,可以推断出上联第二空应选⑨,“同封魔孽千条路”从字数、词性对仗、内容上都与下联相符。依据上联“御毒凭他”,可知下联空缺处可以选①②⑧,其中“宅家”与“御毒”相对,都是动宾短语,“我”与“他”相对,都是人称代词,故此空选②。
⑤
⑨
②
长 清 僧
蒲松龄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八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坠毙。僧魂适值,翕然而合,遂渐苏。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夜独宿,不受妻妾奉。数日后,忽思少步。众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郁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涉。不听,翼日遂发。
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众唯唯。乃行。
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曰:“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矣,况僧乎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
B.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
C.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
D.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众扶归入门”中的“众扶归”和“入门”主语不同,译为“众人扶着他回了家,公子进门”,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因为是回到了家里,所以“家人以为妄”,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C。
C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圆寂,佛教用语。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故后称僧尼之死为“圆寂”。
B.绅子,豪绅之子。古代有权势地位的人束绅,后世则称地方上有势力的地主或退职的官僚为绅士或乡绅。
C.兰若,泛称佛教寺院。梵语“阿兰若”的略语,意为寂静无烦恼之处。
D.而立,指年至三十。古人认为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后来多指人有所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后来多指人有所成就”表述有误,现多指人三十岁。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僧的魂魄离开身体后,飘到河南地界,恰巧撞上了一个旧官宦家公子的尸体,而魂魄竟然与尸体相合,公子渐渐苏醒过来。
B.几天后,公子忆起之前自己所在的那个寺院,要求仆人备办行装,一群人当天出发前往山东的长清县。
C.后来,公子偷偷跑到寺院里面住,不再回家,公子的夫人多次亲自来到长清寺院看望,还赠送了很多东西,但公子只接受了一袭布袍而已。
D.作者蒲松龄认为:人死之后就会魂飞魄散,而老僧的魂魄之所以能够经千里而不散,是因为他思念故里的情意深切。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不是“当天”,而是第二天。C项,“亲自”错,公子的夫人是派仆人到长清寺院。D项,不是“因为思念故里的情意深切”,是因为“性定”。故选A。
A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乃问:“老僧焉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个弟子见贵客来到,都非常恭敬地前来拜见。(公子)就问道:“原来的老僧到哪里去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弟子数人:定语后置,几个弟子。伏谒:拜见。焉往:宾语前置,到哪里去了。(2)于:对于。乎:相当于介词“于”,对于。不异之乎其再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乎其再生不异”。
我对于这位老僧,对于他会再生并不奇怪,但对于他(再生后)进入了一个荣华富贵的地方,但是能够摒弃人欲而逃离尘世感到奇怪。
10.长清僧自称为“戒行之僧”,你认可吗?请找出两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可。理由:①饮食起居,依然恪守为僧之道。②对公子家人的馈赠,只接受一件布袍。(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戒行之僧”指恪守戒律的僧人,长清僧始终记得自己是一个僧人,自醒来之后,饮食起居、言行举止都以僧人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结合文章内容找出两点,用现代汉语简明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