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加与减(二)
1.小免请客
设计说明
1.合作学习,选择合适的方法探究新知。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认识加减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因此教学时突出培养学生类推的计算能力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有梯度的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如果以“十”为计数单位,那么计算方法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相同。本课时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的认识,既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下基础,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一大早就到森林里采了一篮子新鲜水果,大家看(课件演示小兔子拎着一篮子水果),小兔子准备和它的好朋友分享这些水果,他们玩得可高兴了。
设计意图:教师与学生互动,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融入想象中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你们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重点解决学生提出的“一共有多少个水果”的问题。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水果”怎样列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师:那20+30等于多少呢?你们是怎么想的?
(会算的学生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学生可以用学具代替水果摆一摆)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方法预设:
方法一: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方法二:因为2+3=5,所以20+30=50;
方法三:因为2个十加3个十是5个十,也就是50,所以20+30=50;
方法四:用数一数的方法20,30,40,50;
方法五: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是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师: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把你们喜欢的方法说给自己的小伙伴听一听。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法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充分理解这些差异,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出示第二幅情境图,学生说图意)
学生预设:
小兔子一共端来50个水果,猴子、刺猬、松鼠一共吃了一盘水果,还剩下多少个水果?
提问:怎样列式呢?(50-10)
师:如果不摆小棒,你能计算出50-10等于多少吗?试一试。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方法预设:
方法一:5个十减去1个十得4个十,是40,所以50-10=40。
方法二:把十位上的数相减,个位上写0,5-1=4,所以50-10=40。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3.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指名让学生介绍)
边说边板书: 20+30=50 50-10=40
加 加 和 被 减 差
数 数 减 数
数
(教师再次举例说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
设计意图: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再次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课本第50页“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2.课本第50页“练一练”的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既巩固了新知,又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小兔请客 20+30=50 50-10=40 加 加 和 被 减 差 数 数 减 数 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