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历史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地球的历史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5 18:3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地球的历史
一、单选题
云南澄江帽天山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公园,帽天山的古生物化石群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云南元谋土林是一种土状堆积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状地形,属于地质新生代第四纪沙砾粘土沉积岩,因远望如林而得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帽天山化石群中的古生物主要出现在( )
A.太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形成元谋土林沙砾粘土沉积岩时地球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最重要的成铁期 B.地球处于寒冷且较湿润期
C.在这之前地球出现人类 D.发生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
下图示意中生代与新生代全球平均气温与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裸子植物繁盛时代的全球气候总体特点是( )
A.暖湿 B.冷干 C.冷湿 D.暖干
4.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 )
A.前寒武纪末期和古生代早期 B.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早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早期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甲是古生代,乙是新生代 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6.乙的末期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恐龙灭绝 C.出现被子植物 D.爬行动物盛行
7.下列地球生物进化过程的一般序列,正确的是(  )
A.先有两栖类动物后有鱼类
B.先有裸子植物后有蕨类植物
C.先有爬行动物后有哺乳动物
D.先有被子植物后有裸子植物
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埋藏在地层中的化石进行研究,可以确定古生物特征及其生存时代的地理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中生代时期( )
A.蕨类植物形成茂密森林 B.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C.是铁镍等的重要成矿期 D.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9.晚古生代两栖类动物开始向爬行类动物进化,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是( )
A.气候湿热 B.气候干旱 C.海洋面积扩张 D.冰川范围扩大
1996年在我国辽宁省西部,发现了中华龙鸟化石,它是一种小型食肉恐龙,它的脊柱和体表有着流苏一样的纤维结构,这种结构可能是羽毛的前身,对于研究鸟类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下图为博物馆展示的中华龙鸟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中华龙鸟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1.该地质时期( )
A.大陆在末期汇聚成一个整体 B.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C.大陆漂移到现在所在的位置 D.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12.恐龙大灭绝后迎来的地质时期( )
A.裸子植物繁荣 B.多细胞生物出现 C.海生藻类繁荣 D.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中生代中前期物种最多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鱼类 D.两栖类
14.哺乳动物出现于( )
A.古生代 B.元古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5.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演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哺乳动物时代 B.爬行动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6.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大致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17.图中
A.N处地壳厚度比周边地区大,地形为山地
B.N处地壳厚度比周边地区小,地形为盆地
C.M处地壳厚度比周边地区大,地形为盆地
D.M处地壳厚度比周边地区小,地形为山地
岩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下列含有不同化石的地层形成年代最早的是( )
A.始祖鸟 B.三叶虫 C.恐龙 D.猛犸象
19.根据地层所含化石可推知沉积物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含煤地层沉积环境是干热的草原地区 B.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沉积环境是温暖的浅海地区
C.含恐龙化石的地层的环境特征是湿冷 D.含有鱼类化石的沉积环境一定是海洋
20.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物种大灭绝时期是( )
A.元古宙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B.元古宙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前期
地质学家们在青藏高原科考时,发现了一个非常巨大的棕榈化石,叶柄非常长,接近70厘米,这是在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这么高的海拔首次发现棕榈化石。全球现生棕榈科植物共有25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而像青藏高原中部这样的气候环境,棕榈科植物完全不可能存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1.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棕榈化石,说明了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地壳运动是( )
A.下降运动 B.上升运动 C.向低纬运动 D.东西方向运动
22.由棕榈化石发现可推知古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曾经是( )
A.寒冷干燥 B.寒冷湿润 C.炎热干燥 D.高温湿润
23.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地层④~①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爬行动物—鱼类、两栖类动物 B.海生无脊椎—鱼类、两栖类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鱼类、两栖类动物 D.爬行动物—鱼类、两栖类动物—海生无脊椎
下图为地球上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倍数为1)。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地质时期,地球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海陆变迁 B.频繁的火山爆发 C.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D.生物的呼吸作用
25.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 )
A.海生藻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
26.有关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古生代末期,60%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灭绝 B.蕨类植物在太古代已明显衰退
C.恐龙在中生代末期,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 D.无脊椎动物的灭绝主要在新生代
根据生物活动情况,地球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7.没有生命的地球阶段( )
A.经历了38.5亿年 B.细菌已经出现
C.海洋开始形成 D.对后来的生物没有意义
28.原始生命的地球阶段( )
A.出现了生命大爆发 B.绿色植物出现
C.大气成分没有变化 D.大多数时间处于多细胞生物演化阶段
下图为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9.石炭纪的森林主要是( )
A.裸子植物 B.蕨类植物 C.被子植物 D.藻类植物
30.中生代末期,盛极一时却突然销声匿迹的是( )
A.恐龙 B.被子植物 C.哺乳动物 D.两栖动物
二、综合题
3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命起源于前寒武纪,前寒武纪包括____宙、____宙和____宙
(2)简述海洋动物向陆地动物进化的过程,并说明进化的理由。
(3)指出两个主要的成煤时期,简要说明当时的地球环境特征。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侏罗纪公园》是一部1993年的科幻冒险电影,于1993年6月11日在美国上映。影片主要讲述了哈蒙德博士召集大批科学家利用凝结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体内的恐龙血液提取出恐龙的遗传基因,将已绝迹6500万年的史前庞然大物复生,使整个努布拉岛成为恐龙的乐园,即“侏罗纪公园”。但在哈蒙德带孙子孙女首次游览时,恐龙发威了。
(1)恐龙早已灭绝了,我们人类是如何认识这种早期的爬行动物的?
(2)在恐龙繁盛的时代,地球上主要以什么植物为主?对于我们目前的人类社会有何影响?
(3)恐龙统治地球长达1亿六千万年,人类的出现在距今大约500万年到700万年之间,恐龙如此强大的物种也不能避免灭亡,结合本章所学及知识储备,谈谈人类可以从哪几方面应对地球环境突变,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威胁,请简要说明。
33.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②表示____,③表示____,⑤表示____。
(2)在③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____;该时期晚期生物进化过程为____,____,____。
(3)⑤时期板块漂移,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特点,如一些高大的山脉: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B
1.
纳罗虫是寒武纪早期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属于古生代,故B正确。A、C、D错误。
2.
元谋土林是一种土状堆积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状地形,属于地质新生代第四纪沙砾粘土沉积岩,新生代第四纪大冰期地球处于寒冷湿润期,故B正确。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故A错误。第四纪后期出现了人类。故C错误。生物灭绝出现在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故D错误。
本题考查地球的演化。
3.D
4.C
3.
裸子植物繁盛时代为中生代。读图可知,中生代的全球平均气温比新生代高,表现为较暖特征;图中显示,全球平均降水比新生代少,表现为较干的特征。因此中生代全球气候总体特点应是“暖干”,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
由于环境的变迁,在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在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熟知的恐龙,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由此可知,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C正确,ABD错,故选C。
生物演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总结如下图:
5.B
6.A
5.读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甲时代对应的动物是恐龙,甲是中生代。乙对应的是两栖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乙是古生代,B对。A、C、D错。故选B。
6.乙时代为古生代,古生代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出现裸子植物;恐龙灭绝的时代为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为中生代,所以该题选A。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1)地球早期生物对环境演化的影响
生物出现前:地球是一个无氧环境,地理环境以化学演化为主。
生物出现后:向大气之中释放自由氧,特别是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后,加速了自由氧的积累,地球演变为有氧环境,地理环境以生物演化为主。
总体说来:生物出现后,改变了大气成分结构,改善了生物生存环境。
(2)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但又必须依赖、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灭绝,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
7.C
【详解】
A、鱼类应出现在两栖类之前,A错误;
B、蕨类植物应出现在裸子植物之前,B错误;
C、爬行动物应出现在哺乳动物之前。C正确;
D、裸子植物应出现在被子植物之前,D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容易。
8.D
9.B
8.
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兴盛,故排除A项;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在新生代,故排除B项;铁、镍等金属矿产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故排除C项;中生代时期联合古陆在中生代的三叠紀晚期开始解体,D正确。故答案为D项。
9.
由所学可知,两栖类动物向爬行类动物进化说明水生环境减少,陆生环境增加,故当时气候趋于干旱。综上所述排除ACD项,答案为B项。
中生代(Mesozoic)是显生宙的三个地质时代之一,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也是板块、气候、生物演化改变极大的时代。
10.C
11.B
12.D
10.
中华龙鸟是一种小型食肉恐龙,主要生活在中生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
该时期泛大陆逐渐分离成现在的各个大陆,故A错误。中生代植物、动物大量繁殖,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故B正确。中生代时,大陆还没有漂移到现在所在的位置,故C错误。中生代并不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铁矿成矿期,故D错误。故选B。
12.
恐龙大灭绝后是中生代末期,恐龙大灭绝后迎来的地质时期是新生代,哺乳动物快速发展,D正确。裸子植物繁荣是中生代,A错。多细胞生物出现元古代,B错。海生藻类繁荣是古生代,C错。故选D。
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约1.4亿年的地质时期,因其形态与鸟类较像,定名为“中华龙鸟”,后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
13.A
14.C
15.A
13.
材料信息表明,动物演化进程图中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图中显示,中生代中前期爬行类动物宽度最宽,因此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
材料信息表明,动物演化进程图中哺乳动物主要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哺乳动物最早出现在中生代,在新生代大量出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
图中显示,新生代时,表示哺乳类的条带宽度,在各类动物中增长最为速度,哺乳类动物物种丰富且增长迅速,因此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选项A符合题意。图中显示,爬行动物时代在新生代物种较少,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生藻类时代是古生代早期,排除C。裸子植物时代是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前期,排除D。故选A。
太古代——地壳活动剧烈,地球上只有海洋。有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元古代——出现陆地。有藻类等低等生物,原始生命开始。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抬升成陆地。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造煤时期。新生代——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16.C
17.A
该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6.读该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分布可知,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大致由东向西逐渐增厚。所以选C。
17.据等值线分布规律可知,N处地壳厚度介于38 km和40 km之间,比周边地区大,地壳厚度较大,地势比周边地区高,N处为山地。M处地壳厚度介于40 km和42 km之间,比周边地区小,地壳厚度较小,地势比周边地区低,M处为盆地。所以选A。
18.B
19.B
18.
始祖鸟是一种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小型恐龙,其和恐龙化石位于中生代。三叶虫位于早古生代。猛犸象属于哺乳动物,其化石位于新生代。所以形成年代最早的是三叶虫,故选B。
19.
含煤地层沉积环境是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A错。珊瑚虫生活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沉积环境是温暖的浅海地区,B正确。恐龙时代裸子植物繁盛,环境暖湿,C错。含有鱼类化石的沉积环境一般为多水环境,但不一定是海洋环境,D错。故选B。
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地层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而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不同的化石。并且,一般而言,低级物种化石在下,高级物种化石在上。
2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古生代末期,有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上50%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因此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所处的地质年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1.B
22.D
21.
青藏高原上发现棕榈化石,说明了该地区地质史上曾经有过高温湿润的气候,后来地壳上升,才演化成高原气候。故选B。
22.
根据材料棕榈叶柄非常长,接近70厘米,说明棕榈科植物需要高温湿润的气候条件。因此判断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曾经是高温潮湿,D正确,故选D。
本题考查地球历史的演化,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23.B
【详解】
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原始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故根据图中化石,动物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C
25.D
26.C
24.
读图可知,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C正确。海陆变迁对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不大,A错误。频繁的火山爆发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B、D错误。故选C。
25.
海生藻出现于前寒武纪,A错误。晚古生代,裸子植物开始出现,B错误。被子植物在新生代高度繁盛,C错误。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D正确。故选D。
26.
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A、B错误。中生代末期,恐龙消失,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物种灭绝,C正确。无脊椎动物没有灭绝,D错误。故选C。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
27.C
28.B
27.
没有生命的地球阶段开始于地球的形成,结束于38.5亿年前,经历了约45.7-38.5=7.2亿年,A错;既然没有生命,细菌也就没有出现,B错;在没有生命的地球阶段,海洋开始形成,C正确;原始海洋是未来生命孕育的摇篮,对生命意义重大,D错。故选C。
28.
生命大爆发发生在充满生机的地球阶段,A错;该阶段蓝绿藻出现,是绿色植物,B正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地球大气成分逐渐发生变化,C错;该阶段大多数时间是单细胞生物的演化,D错。故选B。
冥古宙时期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太古宙时期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时期蓝细菌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29.B
30.A
29.
据图可知,石炭纪是是古生代,森林主要是蕨类植物,B正确;裸子植物是中生代的植物,A错误;被子植物是新生代的植物,C错误;藻类植物是元古宙的植物,D错误;故选B。
30.
中生代末期,盛极一时却突然销声匿迹的是恐龙,A正确;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在新生代才大发展,BC错误;古老的两栖类在古生代末期已经灭绝,D错误;故选A。
恐龙灭绝——最突出的生物事件:在白垩纪末,大量生物突然死亡,恐龙、菊石、箭石全部绝灭,珊瑚、海百合、有孔虫、双壳类及超微生物等门类的许多科目绝灭。对生物绝灭的原因,人们一直在进行探索,曾提出过种种假说。有的学者强调地球自身的原因,认为气候变冷、火山活动、地磁极性反转等,会导致生物大量绝灭;有的学者则强调生物进化的原因,认为哺乳动物对恐龙蛋和幼仔的掳食、疾病蔓延、恐龙特化及裸子植物衰减等,都可能导致过于挑食、不善保护蛋和仔的恐龙灭亡。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地球以外宇宙环境的变化才是生物绝灭的根本原因,如超新星爆发、太阳耀斑爆发、小行星撞击或当星碰撞等。
31.(1) 冥古 太古 元古
(2)过程:海洋动物先进化为两栖动物,再进化为陆地爬行动物。
理由:海洋面积缩小,陆地面积扩大;气候变得干旱,水资源短缺。
(3)古生代和中生代。地球处于温暖湿润时期。
本题以地球地质年代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了三个小题,涉及到前寒武纪、海洋动物向陆地动物进化和成煤地理环境特征等知识,考察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
根据所学可知,前寒武纪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2)
根据生物演化过程可知,海洋动物先进化为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再进化为陆地爬行动。理由是随着海洋面积的缩小,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气候变得更干燥,水资源短缺,动物逐渐由水生进化为陆生。
(3)
两个主要的煤炭形成时期,是古生代和中生代。当时地球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大量植被生长,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化而形成煤炭。
32.(1)通过地层和化石的研究
(2)植物极度繁盛茂密的植物 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化石能源。
(3)寻找适合生存的星球,保护生态环境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地质历史的相关知识。
【详解】
(1)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使我们人类获知了恐龙的基本信息以及其生活的古地理环境
(2)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繁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中生代特别是侏罗纪是主要的成煤期之一,因此可以说该时代的茂密的植物,为我们目前的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化石能源。
(3)寻找适合生存的星球,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探测和防范能力等。
33. 元古宙 古生代 新生代 联合古陆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喜马拉雅山脉 安第斯山脉 落基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本题考查对地质年代的掌握情况。根据所跨年代的长短,可知②的时间跨度最大,为元古宙,再进行推导即可。
【详解】
(1)由地质年代可知①为太古宙,②为元古宙,③为古生代,④为中生代,⑤为新生代。
(2)在③古生代时期由于地壳剧烈运动,形成联合大陆。古生代晚期主要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并且由鱼类向两栖类,两栖类向爬行类演化。
(3)⑤新生代时期板块漂移,部分板块间相互碰撞挤压形成高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落基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是在新生代时期基本形成。
根据地质年代表区分出地质时期,且需要记住其中的大事件。如元古宙是时间跨度最大的(约距今25亿年~5.41亿年),出现了真核生物,动物开始孕育、萌芽;古生代形成联合古陆,且经历了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恐龙从出现到灭绝;新生代大量哺乳动物崛起,甚至开始出现类人猿,迎来人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