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5 19:1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单选题
下图是新疆准噶尔盆地著名的乌尔禾魔鬼城的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魔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溶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2.乌尔禾魔鬼城地区地貌的形成的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 )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
C.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 D.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大
以南岭为例,要求考生判别相关地理要素特征和差异,以此推知其他重要地理界线的突出作用。 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下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 )
A.断层形成晚于褶皱 B.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
C.山峰是由背斜形成 D.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 C.T2 D.T3
6.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7.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世界遗产大会认为;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下图为三清山著名景观“司春女神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构成“司春女神像”的岩石为(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9.“司春女神像”景观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有( )
①地壳运动 ②风化、侵蚀 ③岩浆侵入 ④固结成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0.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11.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①
图为岩浆、沉积物及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循环示意,①⑤为地质作用。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①一⑤表示内力作用的是( )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13.流纹岩属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14.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读下图“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下列小题。
15.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的高差可能为( )
A.1200米 B.1000米
C.900米 D.600米
16.下列地点位于①处视野范围的是( )
A.甲村、Ⅰ山山顶 B.④镇、Ⅱ山山顶
C.Ⅰ山山顶、②镇 D.③镇、乙村
17.为了将⑤地的铁矿运到③镇附近加工出口,图中M、N、P、Q四条公路线设计合理的是( )
A.Q线 B.P线
C.N线 D.M线
石化作用是指物质变成石头的现象。位于希腊莱斯沃斯岛西北海岸的石化森林世界地质公园,分布有远古植物的火山岩石化残留物图2。完成下面小题。
18.关于该地质公园远古植物时期的地理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寒冷干燥 B.植被高大茂盛 C.冰川地貌广布 D.为板块张裂处
19.推测石化森林形成的地质过程( )
A.熔岩掩埋—石化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断层下陷—泥沙覆盖—石化作用—风化侵蚀
C.泥沙掩埋—石化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地壳下陷—石化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精灵烟囱”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数亿年前火山喷吐而出的火山灰和熔岩堆积分别形成凝灰岩和玄武岩层,后经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头带玄武岩“帽子”的圆锥形尖塔,被当地人称为“精灵烟囱”。当地人在岩面上开凿窑洞作为客栈。读“精灵烟囱”景观图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形成“精灵烟囱”的地质作用有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①③⑤
21.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其有利条件是 ( )
A.玄武岩面多气孔,利于通风透气 B.凝灰岩质地松软,易于开凿
C.塔形外表坡度大,利于排水 D.岩体层理清晰,结构稳定
为了调查东南丘陵某地地质构造状况,地质工作者钻孔获得了该地某岩层顶部的埋藏深度数据,下图为该地等高线地形和部分钻孔位置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该地地貌是( )
A.背斜谷 B.向斜谷 C.背斜山 D.向斜山
23.能正确表示图中剖面线地形(细线)和钻孔探测岩层形态(粗线)的是( )
A. B.
C. D.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回答成下列各题。
24.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25.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二、填空题
26.岩石是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基础。
27.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③作用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一种新的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①________过程,形成A________岩,A受到________作用,形成B________岩。
(2)A和B岩石在③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岩石C________岩。
(3)各类岩石在地慢深处发生④________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4)在A、B、C三大类岩石中,具有层理构造的是________(填字母);具有极强的抗腐蚀性,经常被用于桥墩、路基等大型建筑用材的花岗岩属于________(填字母);家装必备的地板和电视墙材料大理石属于________(填字母)。
28.能量来源:主要是________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________。
表现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________。
三、综合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丹娘沙丘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游宽谷两侧山前。图示地区夏季云雾缭绕,降水较多,冬季为河流枯水季节,风力强劲。美丽的沙丘与碧蓝的雅鲁藏布江水、远方的雪山、近处的峻岭、蓝天白云组合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下图为丹娘沙丘位置及景观,该处河道较为弯曲。
(1)从该区气候与河谷的地形特点两方面分析丹娘爬升沙丘的形成过程。
(2)描述该地区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3)简述图中318国道总体走向特点及T区域国道异常曲折原因。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桑干河流经土家湾峡谷段时河道蜿蜒曲折,河床有大量沉积物。两岸是“V”形狭谷上叠置“U”形宽谷的“谷中谷”地貌。下图为“谷中谷”地貌剖面图。
(1)推测“谷中谷”的形成过程。
(2)桑干河河湾的凸岸村落聚集,分析其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1.该地貌位于新疆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图中魔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力侵蚀,D项正确;该地降水少,流水侵蚀弱,A项错误;流水溶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气候湿润,石灰岩覆盖地区,B项错误;冰川侵蚀多发生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带,该地为盆地地形,地势较低,C项错误。故选D。
2.
该地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A项错误;该地为盆地地形,地势起伏小,河流较少,B项错误;该地貌形成主要与当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风力作用强有关,C项正确;该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少,D项错误。故选C。
魔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是在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的一种风蚀地貌类型。
3.C
4.A
试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
3.
沉积岩中含有化石。结合图例可知,①和④是花岗岩,②是安山岩,三者都为岩浆岩,不可能发掘化石,A、B、D错。③是砂岩,为沉积岩,可能发掘化石,C正确。
4.
结合图例可看出,乙处岩层出现弯曲为褶皱,褶皱的岩层都出现了断层,说明断层形成晚于褶皱,A正确。图中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没有经过变质作用,B错。图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C错。乙处煤层因断层作用厚度大,D错。所以选A。
岩层新老关系判断的规律:1、下层沉积岩要比上层的沉积岩老。2、下沉接受沉积,上升接受侵。3、被侵入的岩层要比侵入岩老。4、变质岩比附近的侵入岩要新。
5.A
6.A
7.D
5.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故选A。
6.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故选A。
7.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
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在时间上,洪水期间因流速大,沉积的物质颗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沉积的物质颗粒细小,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
8.A
9.A
8.
由材料“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可知,构成“司春女神像”的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A正确,B、C、D错。故选A。
9.
由材料“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可知,构成“司春女神像”的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形成过程先是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③,随着地壳上升运动①,花岗岩出露地表,最后受风化、侵蚀作用②形成“司春女神像”,形成过程经历的地质作用有①②③,故选A。
岩石主要类型:1、岩浆岩,可分为侵入岩(花岗岩)和喷出岩(玄武岩)。2、沉积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等。3、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经变质作用形成,主要包括大理岩、板岩、片岩、片麻岩、石英岩等。
10.B
11.D
10.
读图甲地是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乙地位于非洲大陆,属于非洲板块,排除ACD,选项B符合题意。
11.
根据所学知识M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板块的生长边界,对应图示②;N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对应示意图①,故该题选D。
板块边界与地貌:板块生长边界:(1)大洋板块张裂---海洋、洋脊、中脊、海岭;(2)大陆板块张裂--裂谷。板块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板块碰撞的地区--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巨大山脉、褶皱山脉。
12.C
13.B
12.读图,根据地质循环相互关系可知,甲由沉积物形成,所以为沉积岩,而甲、乙、丙均可以转化为丁,则丁为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乙为岩浆岩,则丙为变质岩。结合各物质循环的作用可知,①是沉积物形成沉积岩过程,为固结成岩作用,②是岩浆岩和沉积岩转化为变质岩过程,应为变质作用,③是各类岩石转化为岩浆过程,为重融再生,④为形成沉积物的过程,应为外力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 ⑤为岩浆冷凝形成岩浆岩过程,为岩浆活动。其中变质作用、岩浆活动、重融再生均为内力作用,故选C。
13.读图,根据地质循环相互关系可知,甲由沉积物形成,所以为沉积岩,而甲、乙、丙均可以转化为丁,则丁为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乙为岩浆岩,则丙为变质岩。流纹岩属于岩浆岩,对应图中的乙,故选B。
三大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判断循环关系时,主要掌握岩浆“三进一出”即可判断。
14.C
【详解】
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据图可知,断层顶部存在一个侵蚀面,由此判断断层上覆岩层形成时间晚于断层,断层顶部的砂岩层被岩浆侵入,因此花岗岩的形成要晚于断层顶部砂岩的形成时间,即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C。
遇到判定岩层的新老关系或形成时间的早晚,判定的关键是分析岩层所属类型:
(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2)如果是沉积岩地层,一般我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
(3)如果是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15.C
16.A
17.C
15.
由图可知图中等高线等高距200米,图中最高处位于图中西南方向河流上游,与乙村庄间隔4条等高线,根据等高线高差计算公式(n-1)×200m16.
①处位于河谷内,甲村也位于河谷,位于①处视野范围;Ⅰ山山顶海拔高度比①处高,地势较高,位于①处视野范围,A正确;③镇、④镇被II山遮挡,不位于①处视野范围;乙村在另一条河谷内,被中间的山脊遮挡,不位于①处视野范围;②镇被Ⅰ山阻挡,不位于①处视野范围;Ⅱ山山顶是可以看见,B、C、D错误,故选A。
17.
公路选线主要考虑运程的远近、坡度大小、经济效益的高低、与耕地的关系等因素。图中四线相比而言,N线路程较近,坡度较小,且对④镇的经济发展有利,所以N线设计合理,C选项正确;Q线路虽然距离最短,但是横穿多条等高线,坡度大,不合理;PM两条线路相比N线路,距离较远,运输成本较高,A、B、D选项错误。故选C。
在山区,人们通常把交通线路地址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尽量连接居民点。
18.B
19.A
18.
根据图2中远古植物的火山岩石化残留物可知,该火山岩石化残留物较为粗壮,表明该地质公园远古植物时期植被高大茂盛,气候温暖湿润,冰川地貌较少,B正确,AC错;该地应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而非板块的张裂处,D错。故选B。
19.
首先,该地多火山活动,熔岩以及大量火山碎屑物质快速将茂密的森林掩埋,从而将植物纤维与外界环境相隔绝,植物纤维在最佳条件下发生石化,随后随着地壳抬升,分布有远古植物的火山岩被抬升至地表,之后遭受外力的风化侵蚀,火山岩石化残留物(即石化森林)得以为人类发现。综上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该题难度较大,需要对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大胆推演。熔岩以及大量火山碎屑物质快速将茂密的森林掩埋,从而将植物纤维与外界环境相隔绝,植物纤维在最佳条件下发生石化,实质上,这种石化作用是无机物逐个分子的置换掉有机植物物质,因此植物的形态特征和树木的内部结构才能被完好的保存下来。
20.A
21.B
20.
根据材料,精灵烟囱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精灵烟囱的岩石是岩浆岩和沉积岩(凝灰岩由火山灰沉积形成)。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是外力作用而成。图中丁是岩浆。丙和戊都是岩浆岩,结合隆起信息可知,丙为侵入型岩浆岩,戊是喷出型岩浆岩。甲由沉积物形成,属于沉积岩,所以乙为变质岩。①②③④分别属于固结成岩作用、外力侵蚀作用、变质作用、冷却凝固作用;由文字材料知,精灵烟囱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岩浆喷发冷凝(形成玄武岩)、火山灰沉积(形成凝灰岩)、风化侵蚀(注意材料信息:经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头带玄武岩“帽子”的圆锥形尖塔),所以形成“精灵烟囱”的地质作用有①②④,故选A。
21.
图文信息表明,玄武岩位于“精灵烟囱”的顶部,图中显示,开凿的窑洞位于“精灵烟囱”中下部,因此,“玄武岩面多气孔、利于通风透气”并不是开凿窑洞建设客栈的有利条件,排除A;材料信息表明,“精灵烟囱”的组成主要是凝灰岩和玄武岩层,“帽子”是玄武岩,则中下部主要是凝灰岩,凝灰岩由火山灰等火山碎屑物质固结成岩而成,大多质地疏松,易于开凿,是“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的有利条件,B正确;该地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气候干燥,降水较少,排水性能不是主要考虑问题,排除C;图中显示,当地岩体层理构造不明显,D错。故选B。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此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岩(喷出岩或侵入岩),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
22.B
23.C
22.
由等高线分布可知,等高线凸向高处,故地形为山谷,CD错误;XY方向为山谷,由山谷向两侧,该同一岩层的埋藏深度变浅,说明岩层在山谷处向下弯曲,为向斜谷,A错误、B正确。故选B。
23.
由等高线分布可知,由X到Y方向,地势升高,同一岩层的埋藏深度增加,说明同一岩层海拔降低,D错误、C正确;由M到N,经过山谷,最低处更接近M一些,B错误;结合上题判断,该山谷为向斜谷,同一岩层应呈向下弯曲形态,A错误。故选C。
背斜山、背斜谷:由于背斜是向上突出的弯曲,所以在刚形成的一段时间内地表呈凸起状,即山。但由于风蚀、流水、暴晒等外力因素,顶部疏松的岩石会受到侵蚀造成高度下降而低于周边其他部分形成谷,即背斜谷。向斜谷、向斜山:由于向斜是向下突出的弯曲,所以在最初形成阶段内地表呈下陷状,即谷。中间槽部受挤压而坚实不易受侵蚀,形成向斜山。
24.D
25.B
本题组主要考查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等相关知识
24.甲是河床最低的断面,此时以侵蚀为主,为河流的汛期,且甲是河床最低的断面,之后河床断面抬高,因此甲应该为河流汛期的末期;乙断面时期河床抬高,以淤积为主,是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河流的枯水期。从甲断面到乙断面,应该是河流由汛期过后到枯水期的过程,该地位于浙江东部,为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为河流的汛期,冬季降水少,为河流的枯水期,D正确;1-6月河流以淤积为主,AB错;6-9月正处于河流的汛期,河段断面应该加深,C错。
25.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段径流量减少,A错;下游河道流速减慢,径流的冲刷力度减小,淤积加重,B正确,C错误;河床展宽主要与河流的侧蚀作用有关,侧蚀的强弱主要与河道的弯曲程度有关,与水库的修建关系不大,D错。
26. 构成地貌 形成土壤
27.(1) 冷却凝固 岩浆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或外力 沉积
(2) 变质 变质
(3)重熔再生
(4) B A C
本题考查岩石的岩石的物质循环。
(1)
岩浆通过冷却凝固①形成岩浆岩A;岩浆岩A在地表经过外力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之后形成沉积岩B。
(2)
岩浆岩A和沉积岩B在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下可以形成变质岩C。
(3)
岩浆岩A、沉积岩B、变质岩C通过重熔再生作用④变回岩浆,完成一轮物质循环。
(4)
B表示的沉积岩经过外力沉积作用,故具有层理结构,花岗岩表面可辨别出矿物晶体且较粗为A表示的岩浆岩,大理岩矿物晶体较细,且矿物排列有方向,属于C表示的变质岩。
此类题目的突破口为岩浆和岩浆岩,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浆指出的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可通过作用过程相区分。
28. 地球内部 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高低不平
29.(1)夏季多雨,河流水量大,流速快,河流侵蚀,搬运作用强,从上游携带来大量泥沙;到达此处后,河道弯曲且变宽广,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淤积形成沙洲。冬春干旱多风季节,水位下降,沙洲、河漫滩裸露,细沙被大风吹起,搬运到岸边;搬运过程中受到山体阻挡,风力减弱,搬运物质不断沉积,形成该景观。
(2)沿河流(河谷)分布。地势较低,气候温暖;靠近河流,水源较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物产丰富。
(3)走向特点:多沿等高线和河谷分布。T区域经过峡谷地区,地形复杂,坡度较陡,公路曲折可以降低路面坡度,便于行驶。
本题以丹娘沙丘为材料,主要涉及地貌成因、聚落区位因素以及交通线路选址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事物分析表达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该地区气候湿润,因此泥沙主要来自河流搬运和沉积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上游地区,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搬运和侵蚀能力强,导致河流从上游地区带来大量泥沙,河流含沙量大;而该河段地势高差小,河道变得弯曲且匡光,水流速度较慢,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下来,泥沙沉积形成沙洲;冬春季节,河流水位降低,沙洲出露地表;冬春季风力较大,裸露出来的沙洲在风力的作用下,被搬运到岸边;在搬运的过程中,受到山地的阻碍作用,风力降低,携带的沙粒在山前堆积,形成该景观。
(2)
从图中不难看出,该区域聚落具有沿河流分布的特征。该地区总体海拔较高,气候寒冷,而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气候温暖,且靠近河流,能够提供充足的工农业生产生活水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河流能够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交通便利,因此人口在此集聚而形成聚落。
(3)
从图中不难看出,318国道走向大致和等高线或河谷平行,主要原因是T区域经过峡谷地区,地形复杂,坡度较陡,公路曲折可以降低路面坡度,减轻工程难度,减少工程投资且提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30.(1)早期土家湾地区地势平缓,地壳抬升较慢,桑干河侧蚀作用明显,下蚀缓慢,形成“U”型宽谷:经历比较长的平静期后,地壳抬升速度加快,河流下蚀作用增强,形成“V”型狭谷。
(2)河流凸岸的水流速度较缓,泥沙大量沉积,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利于发展村落和农业生产,凸岸河流流速慢,流水侵蚀作用弱,河岸不易坍塌,居住环境较为安全。
本题以河流剖面图为背景,主要考查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图文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即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阅读材料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根据材料信息,“桑干河两岸是“V”形狭谷上叠置“U”形宽谷的“谷中谷”地貌。”可知“谷中谷”的形成需要考虑V形狭谷和U形宽谷的形成。从图中可看出早期形成的是古宽谷,可推测早期土家湾地区地势平缓,河流流速较慢,地壳抬升较慢,桑干河以侧蚀作用为主,因流速较慢,所以下蚀作用弱,形成“U”形宽谷。V形谷的形成需要以下蚀作用为主,可推测在经历比较长的地壳抬升缓慢期之后,随着地壳抬升速度加快,河流下蚀作用增强,从而使河谷加深,形成“V”形狭谷。
(2)
根据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知识,可知河流凸岸的水流速度较缓,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的条件,地形平坦利于村落建设;同时平坦的地形和肥沃深厚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凸岸河流流速慢,流水侵蚀作用弱,以堆积作用为主,使得河岸不易坍塌形成安全的居住环境,所以凸岸村落集聚。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