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了尽头。( )
A.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宙斯对普罗米修斯虽然严厉但还是留情的,只是让他受罪,并没有结束他的生命。
B.普罗米修斯被啄食肝脏是痛不欲生的,每天承受这样的痛苦,可以说是生不如死。宙斯的手段过于残忍,让人不齿。
2.以下带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清晰(xī) 疑惑(huò) B.签订(dìng) 妄想(wànɡ)
C.训斥(cì) 屈辱(rǔ) D.辉煌(huánɡ) 土炕(kànɡ)
3.对下面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A.魏校长称赞周恩来是因为周恩来是思考过后回答的。
B.魏校长称赞周恩来是因为周恩来看到了国家的不振,并决心为中华崛起而努力。
C.魏校长想告诉大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欲饮琵琶马上催”中“欲”的意思是( )
A.将要 B.欲望 C.想
5.“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句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加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突出强调 B.表特定称谓 C.表直接引用
二、填空题
6.选字组词。
驻 蛀 拄
( )拐 ( )虫 ( )足
捐 娟 绢
( )秀 ( )赠 手( )
苞 雹 鲍
( )鱼 冰( ) 含( )待放
7.给下列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在漆黑的夜里( )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
2.这里既温暖( )又舒适( )白天明亮( )夜间黑暗( )
3.我常想( )下大雨的时候( )青鸟( )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 )蝴蝶怎么办呢( )
4.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 )我有这种预感( )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缩写句子)
_______
(2)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延河的流水叮咚流向远方。(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用加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秋天,到处都能看到果实成熟的景象和芳香。(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情境写反问句。
(1)小明总是不随手关灯,还说:“这花不了多少钱。”小兰提醒他:“_______________”
(2)小杨一直期待着参观自然博物馆,妈妈今天说要领他去参观,却忽然下雨了,妈妈问他还去不去,小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美文欣赏。
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画家。
1919年到1927年,我国许多人到欧洲一些国家留学。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视。
有一次,许多在巴黎的留学生一起聚会。一个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走到这个洋学生面前,大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祖国,我们比一比,等我们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蠢材!”
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他到巴黎的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常常一去就是一天,不到闭馆的时间不出来。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后,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都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在大家面前骂中国人无能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10.“(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这是一个______句,它的意思是_________。
11.从画线句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语可以感受到面对外国学生的讽刺与挖苦,徐悲鸿内心的愤怒。
12.读了这篇短文,我明白了( )
A.徐悲鸿的画画得好。
B.要像徐悲鸿一样发奋取得巨大成就,维护祖国的尊严。
C.认真学习绘画,为国争光。
课内阅读。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沈阳。一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进了租界。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心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3.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
A.崛起(juè ) 效果(xiào) B.示范(fàn) 淮阳(wéi)
C.魏国(wèi) 训斥(chì) D.门楣(mèi) 肇事(zhào)
14.读拼音,写字词。
①.伯父严sù( )地说:“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到xiōng huái( )( )宽广,知荣辱,gù( )大局,力争报xiào( )国家,zhèn( )兴祖国。”爸爸听了,zàn( )同地点了点头。
②.对这个问题我一直yí huò( )( )不解,直到看到名师点拨,这道题的思路才逐渐清xī( )起来。
15.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疑惑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踊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这是中国的土地。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中国人要振兴中华。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17.习作。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听过、看过或者做过许许多多让自己难忘的事情,它可能引起了你的深思,也可能打动了你的心灵。从中选取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来写一写吧,一定要用上你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了尽头。” 语段选自课文《普罗米修斯》,文章主要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让人类过上幸福、温暖、文明、健康的生活,不惜触犯天规,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惜牺牲一切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这个句子写普罗米修斯被啄食肝脏是痛不欲生的,每天承受这样的痛苦,可以说是生不如死。宙斯的手段过于残忍,让人不齿。
2.C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C训斥(cì)——chì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从“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可知,“有志者”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效”的意思是仿效,“此生”指周恩来,“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都应该向周恩来学习。整个句子的意思是魏校长称赞周恩来是因为周恩来看到了国家的不振,并决心为中华崛起而努力。
4.A
【详解】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的含义以及翻译诗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和记忆。“欲”的意思是将要。
凉州词 王翰 (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C
【详解】
本题考查引号的作用。
1.直接引用,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和音译词。
2.表示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3.表示着重强调,指一句话中需要着重强调的对象。
4.表示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一句专业术语等。
5.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是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诗中的“梨花”并不是真的梨花,而是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表现出了冬季景象的繁荣壮丽。
这里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直接引用。
6. 拄 蛀 驻 娟 捐 绢 鲍 雹 苞
【详解】
考查形近字、组词。
本题为比一比,再组词,完成时要注意仔细区别每组字的不同,再分别组词。此为常用同音字和形近字,指导学生在对比中区分同音字和形近字。在运用中达到理解与巩固。如“驻”“蛀”“拄”,音不同,部首不同,义不同。驻:停留。可组词:驻扎。蛀:咬树木、衣物、粮食、书籍等的小虫。可组词:蛀虫。拄:为了支持身体用棍杖等顶住地面。可组词:拄拐。
7. , ? 。 , ; , 。 , , 、 , ? —— !
【详解】
考查了正确的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1)“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表示疑问的语气,加问号,一句话说完加句号,中间的停顿加逗号。
(2)“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是并列关系的分句,中间加分号,一句话说完加句号,中间的停顿加逗号。
(3)“青鸟”“麻雀”是并列的词语,中间加顿号,“蝴蝶怎么办呢”表示疑问的语气,加问号,一句话中间的停顿加逗号。
(4)“我有这种预感”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加感叹号,这句话是对前一句的解释说明,加破折号。
8. 魏校长提出了问题。 这个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一直挂在天空。 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没有人敢怎么样。 延河的流水叮咚地唱着歌流向远方。 他宁可不吃饭,也决不妥协。 秋天,到处都能看到果实成熟的景象。
【详解】
(1)本题考查缩句。
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就是去枝减叶,缩句可以理解为总结句子意思的意思。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主干也就是主语、谓语、宾语。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缩句步骤:
第一,弄懂句子的意思;
第二,标出应留词语(主干和必须保留的枝叶);
第三,检查对错优劣。找出“的”“地”“得”,把“的”“地”前面的修饰成分去掉,把“得”后面的补充部分去掉。
本句中主语是“魏校长”,谓语是“提出了”,宾语是“问题”。
(2)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所仿写的句子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例句把“问题”比作“一团烈火”,运用了比喻句,仿写时注意。
(3)这道题考查学生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
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如下:首先,去掉反问词;其次,肯定词变否定词,否定词变肯定词;再次,去掉语气词;最后,问号变句号。
即: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没有人敢怎么样。
(4)本题考查改为拟人句。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赋予“延河的流水”人的动作或感情即可。
(5)这道题考查学生的造句能力。
学生按照要求运用“宁可……也决不”这几个词语造句即可,注意书写正确、规范。
示例:他宁可死,也决不向敌人屈服。
(6)这道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其次,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一分析。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搭配不当,去掉“和芳香”。
9. 我们要节约用电,怎么可以浪费? 我们怎么能因为天气不好就不去参观自然博物馆?
【详解】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反思。反问句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
(1)示例:我们要节约用电,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随意浪费吗?
(2)示例:我们不能因为天气不好就不去参观自然博物馆,您想做一个言而无信的人吗?
10. 双重否定 洋学生必须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11. 激怒 大声
12.B
10.
考查句子理解。
首先结合句式,可知这个句子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而理解它的意思其实就是把这个双重否定句变为一个肯定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双重否定词,然后再加上适当的肯定词即可。
例如:洋学生必须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11.
考查关键信息的抓取。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相应的句子,然后再结合句意以及相应的词语意思进行查找。
激怒:刺激使发怒,而“大声”一词虽然没有直接表面愤怒,而从侧面凸显出徐悲鸿内心的愤怒。
12.
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文章主要情节和主旨来进行解答。
A项错误,文章主要介绍了徐悲鸿奋发图强,在画画方面击败了那个不可一世的外国人,并未强调徐悲鸿的画画得好。
B项正确,文章通过介绍徐悲鸿通过努力,在绘画方面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外国人,表达了要像徐悲鸿一样发奋取得巨大成就,维护祖国的尊严。
C项错误,文章并没有点明认真学习绘画,为国争光。
13.C
14. 肃 胸 怀 顾 效 振 赞 疑 惑 晰
15. 他竟然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真让人疑惑不解。 这堂语文课,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
16. 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话语博得了喝彩。 中国人如果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13.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等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 “崛起”的“崛”读“jué”。
B “淮阳”的“淮”读“huái”。
C 正确。
D “门楣”的“楣”读“méi”。
14.
本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看拼音写字词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字词,然后写出正确的字词,写完后联合句子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肃、胸、顾、振、赞、疑、惑”容易写错,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书写时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5.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词语造句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疑惑不解:因为有疑问而困惑不能理解。
踊跃:犹跳跃;欢欣鼓舞貌;形容情绪高涨、热烈,争先恐后。
根据词义,再进行造句即可。答案不固定。
16.
①本题考查学生句型转换能力,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本题在“这”的后面加上“难道”,“是”改为“不是”,句末加上疑问词“吗”,将“。”改为“?”即可。即: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②本题考查学生句型转换能力,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本题将“谁又敢”改为“谁也不敢”,句末的“呢”去掉,把“?”改为“。”即可。即: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③本题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缩句要将句子缩到最短,保留其原始的主谓宾结构即可。
本题将修饰语“周恩来铿锵有力的”、“魏校长的”去掉即可一句缩句,即:话语博得了喝彩。
④本题考查学生用关联词合并句子能力。完成此类题目,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把句子合并成一句话即可。
本题分句“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与“中国人要振兴中华”之间是假设关系,故要用上表示假设的关联词“如果……就……”把句子合并即可。即:中国人如果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17.例文:
我难忘的一件事
在我的记忆中,有许多的往事有如沙滩上的脚印,当海浪卷来的时候,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有些往事就好似海底的珊瑚群,无论海浪怎样冲刷,它也是永远鲜亮,永远美丽的。那天晚上,我和小伙伴们在楼底下玩捉迷藏,玩着玩着我们一时兴起,玩起了水枪。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把小区的保安给引来了。我们疯狂的跑上了楼顶。楼顶上没有灯,黑漆漆的一片。我隐约看见了另一个单元的门,立即就飞奔了过去。谁料想,这里竟然有一根晾衣服的绳子。我的脖子一下就挂在了绳子上,重心一斜,身体向后倒去。这时,我整个人都惜了,就感觉像是在做梦一样,迷迷糊糊地。在同伴的抱扶下我慢慢地站了起来,摇摇晃晃地朝家走去。
回到家,父亲立刻紧张起来了。问了问情况,然后立即抱起我一口气从六楼跑到路边,打车去了医院。在父亲的怀抱里,我甚至忘掉了那份痛苦,只有无比的温暖。我在这温暖的怀抱中慢慢地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我一睁眼就看到他满脸疲惫,眼睛红红的,布满了血丝,他告诉我头上只是撞了个血肿,用冰敷几天就会好了。并告诉我以后玩的时候要小心一些。后来我听妈妈说,爸爸几乎是一整晚都没有睡,不停地换着冰毛巾给我敷。
那一幕幕瞬间,令我现在仍记忆犹新。触及我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勾起我无限的回忆!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阅读题目要求可知,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②一般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③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
④环境描写对反映文章的中心很有作用,所以在叙事时,有时也要注意写清楚环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