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怒力 烂灿 竹笋 B.肩膀 代替 变化多端
C.狭窄 额头 郁郁葱葱 D.范围 镶嵌 来源
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2.伟大奇观( )
A.看 B.看到的景象 C.对事物的认识、看法
3.目不转睛( )
A.眼睛 B.眼球,眼珠
4.负着重荷( )
A.背 B.遭受 C.具有 D.欠
5.透过云霞( )
A.通过,穿通 B.通达 C.极度 D.泄漏
6.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B.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C.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D.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7.读下面的句子,句中加点的词表现了溪流( )的特点。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A.十分响亮 B.宽窄不一,缓急不一 C.在缓缓流淌
8.下面词语的拼音,有错的一项是( )
A.悄 ( qiǎo)悄然 悄声 (qiāo)悄悄 悄悄话
B.曲 (qū) 曲折 弯曲 (qǔ)歌曲 曲调
C.重 (chónɡ) 重担 山重水复 (zhònɡ)德高望重 重头戏
D.铺 (pū)铺垫 铺张 (pù)当铺 床铺
二、填空题
9.按课文内容填空。
(1)微风从昆明湖上吹来,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___________。
10.积累与运用。
1.《海上日出》是________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按照_____________的顺序重点描绘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的作者是_____,作者游览的地点是_______,时间是________,课文的叙述顺序是___________。
3.《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作者的游览路线是( )
A.路上——外洞——洞口——孔隙——内洞——出洞
B.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C.路上——外洞——洞口——内洞——孔隙——出洞
D.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孔隙——出洞
三、语言表达
1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阳把一片片黑云染成了红色。(改写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宽一窄”“缓一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现出溪流的______和______的特点,流露出作者的________之情。
(2)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也能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续写句子:傍晚,天空的东方出现了火烧云,它时而像奔跑的野马,时而像_________,时而像__________,时而像_________。
1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时候太阳在云里。(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上日出》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避免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必须健全安全制度。(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海上日出》节选
①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②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③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13.从选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宁静——( ) 打破——( ) 喜爱——( )
14.选文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太阳升起时的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两个字表现了太阳势不可挡的力量。
15.日出前,天空还是_______,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_________,红霞的范围在_____________。日出时,天空出现了太阳的_________,接着慢慢地_______,到了最后,太阳终于__________________。
16.“ 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句中的“圆东西”指的是什么?你从“深红的圆东西”“射得人眼睛发痛”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训练】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①出了一线天,我们来到了观望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奇妙的“梦笔生花”。据说,大诗人李白少年时梦到笔头开了花。一次,他在游黄山时发现这座酷似笔头的山峰上,竟生长着一棵小小的松树,好像笔头上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朵,便取名为“梦笔生花”。
②随后,我们登上了始信峰。眺望远山,欣赏云雾,只见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置身于云雾中,我不禁感叹:黄山的云可真白,就像一匹匹白缎;黄山的云可真多,一片挨着一片;黄山的云可真妙,飘忽不定,漫游山间。这真是“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啊!
17.画“______”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句,说明其中一段游览路线是从________到_______。
18.“梦笔生花”的介绍使我知道了游记中还可以加入__________,这样会更有趣。
19.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五、书面表达
20.快乐作文。
你一定游览过许多地方,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请以“游_______”为题,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写写这个地方,注意要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字词字形的识记与辨析。
A选项“怒力”的正确写法是“努力”。
2.B
3.B
4.A
5.A
2.本题考查字义的理解。要根据所给词语,结合所给选项,理解字义作答。奇观的意思是奇异的景象。
3.本题考查字义的理解。要根据所给词语,结合所给选项,理解字义作答。眼珠才会转动,眼睛是不动的。
4.本题考查字义的理解。要根据所给词语,结合所给选项,理解字义作答。重荷指重负,过于沉重的负担。
5.本题考查字义的理解。要根据所给词语,结合所给选项,理解字义作答。
6.A
【详解】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修辞手法。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BCD三项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7.B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仔细分析例句,可以看出表现了溪流宽窄不一,缓急不一的特点。
8.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辨析。C选项重担—读zhòng
9. 神清气爽 闪闪发光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课文记诵的能力。注意积累好词好句。
10. 巴金 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晴朗天气 有云时 热爱、赞美大自然 叶圣陶 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 4月14日 游览顺序 B
【详解】
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1.《海上日出》是巴金写的一篇非常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了作者4月14日游览浙江省金华北山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3.《记金华的双龙洞》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出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11. 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我最喜欢的是那绵绵的细雨,因为它温柔、恬静。 一片片黑云被太阳染成了红色。 形状 声音 赞美 排比 乖巧的绵羊 狡猾的狐狸 迷失的小鸟
【详解】
1.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2.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本题词语是关联词“因为”,写一句因果关系的句子即可。
3.“把”字句改“被”字句原则是把“把字句”前后主语调换即成为“被字句”。把“把”改成“被”。即成为“被字句”。
4.此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宽——窄是描写溪流的形状,而缓——急是描写溪流的声音,这些描写都表现出作者对溪流的喜爱。从四个结构相似的“时而”可以看出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学生在仿写的时候结合已经给出的部分,在补充句子的时候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写通顺合理即可。
12. 太阳上升。 有时候太阳躲在云里。 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海上日出》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巴金。 为了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必须健全安全制度。
【详解】
本题考查基础的语言表达能力。
1.本题要求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2.本题要求改写成拟人句,拟人句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本句中要从“在云里”这儿来进行改写。
3.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要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问号改为句号;
否定词“不是”改为肯定词“是”。
4.病因:语句重复啰嗦。“作者是……”和“谁写的……”是同一个意思。
5.病因:用词不当。避免就已经有否定的含义,后面不需要在加一个“不再”。
13. 清静 冲破 可爱
14. 拟人 吃力 冲 跳
15. 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一道红霞 慢慢地在扩大 小半边脸 努力上升 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16.圆东西”指的是太阳。 从“深红的圆东西”“射得人眼睛发痛”感受到了跳出了海面的太阳发出夺目的亮光。
13.
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
宁静:(环境、心情)安静。近义词:清静。
打破:突破原有的限制、拘束等。近义词:冲破。
喜爱: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近义词:可爱。
14.
考查学生对拟人句的理解。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这句话把“太阳”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句中“负着重荷”“努力上升”写出了太阳在上升过程中吃力的样子。句子中“冲”“跳”两个字表现了太阳的势不可挡。
15.
考查了根据文章内容填空的能力。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如下:日出前,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地在扩大。日出时,天空中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接着,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16.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从“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可知,“ 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句中的“圆东西”指的是太阳。从“深红的圆东西”“射得人眼睛发痛”感受到了跳出了海面的太阳发出夺目的亮光。
17. 过渡 一线天 观望台
18.传说
19. 排比 比喻 拟人
17.
本题考查对过渡句的掌握。按照空间顺序来写景物时,一般都有地点的转换。如何将两个地点自然地连接起来?使用过渡句就是很好的方法。“出了一线天,我们来到了观望台。”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游览一线天,下文写观望台。
18.
本题考查写景文章的选材。“梦笔生花”是一个传说,这让观望台的景色更添神秘色彩,趣味十足,也提醒我们在习作中可以加入与景物相关的传说。
19.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由三个句式相似的分句构成的句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中还把黄山的云比作白缎,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云“漫游山间”,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们在习作中可以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描写更加生动。
20.范文:
游长城
在四年级的时候,我曾学过一篇课文名叫《长城》里面讲述了万里长城的历史悠久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学了这篇课文,长城在我心中便有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就有一个梦想,我一定要登上长城。机会来了,这次暑假里,我参加了北京夏令营,在这途中,我如愿登上了长城。
那天,天刚蒙蒙亮,我们便起了床,在去长城的路上,大家似乎都没有精神,开始了梦中做战,可我却兴奋不已,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车子大约开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长城脚下。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从东头的山海关一直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六千七百多公里。听了导游的介绍,大家都大起精神,开始爬长城。
一路上,导游给我们介绍,长城建于2019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乘飞船到月球的航天员说,遥望地球,什么也看不清,唯一只能看见犹如长龙的万里长城。从这一点,就可证明,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奇迹。登上长城,我上下打量着它,城墙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都能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掺望口和射口,城墙顶上,每隔几百米便有一个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我仔仔细细地观察长城,感受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踩着脚下的方砖,抚摸着城墙上的石条,我就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石条,一块就两三千斤重,那时又没有汽车,起重机。只能靠无数的肩膀和手一步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长城的筑造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爬到了好汉碑前,导游说今天就此结束,我们得往回走了。最后,大家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长城。在回去的路上,我想了很多,我们一定要发奋学习,靠智慧去创造奇迹!
啊!我终于登上了长城……
【详解】
此次作文是半命题。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要易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从文章的题目看,这是一篇写景的作文,想要写好这篇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进行描写;②要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描写;③要在文章中运用一定修辞,使文章内容更生动;④要写出自己的感悟或者体会。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