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作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家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小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荷塘————————欣赏月下荷塘美景
←文眼
幻想超脱现实,积极的解脱之情。
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四一二政变: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同时也宣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
一·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1·荷叶
叠词:组成词的单个字是同一个字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起强调作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
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感受
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荷花
拟人,描绘荷花的妩媚多姿。
↓
↑
比喻:明珠:晶莹剔透,纤尘不染。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纯洁高贵,冰清玉洁。
增加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
3·荷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香:嗅觉
歌声:听觉
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例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丰富表达意的审美情趣,增强文采和表现力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
知识链接
属玉一双飞去,荷花香动菰蒲。
《朝中措 戏赠郑干》 宋·韩淲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 咏同心芙蓉 》 隋·杜公瞻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4·荷波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原本的荷塘:静
清风拂过的荷塘:动
动静结合
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5·荷韵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已见:荷叶风致
联想
未见:脉脉流水
已知为实 未知为虚
虚实结合
内涵丰富,富有意趣
本段主要写荷塘美景,使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写出了荷塘优雅、朦胧的物境之美。
作者虽未提及月光,但“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渺茫的歌声”、“脉脉的流水”,无一不是月光下的荷塘景色,若是在嘈杂的白天,荷塘一定不会给予作者静谧清幽的感受。
二·月光
1·作者了借哪些景物?
叶、花、树
2·作者使用的动词传神在哪里?
“泻”“浮”“画”
泄: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月光下荷花、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本段写月色之美,却不单单着眼于月光,而是结合了其他景物来表现月光特点;同时,作者的动词运用也十分考究,以“泻”、“浮”、“画”等动词使得月光更显朦胧、生动,且富有诗情画意。
作者将荷塘与月色分开来写,看似二者分离,实则荷中有月,月中有荷,联系紧密。
三·荷塘四周
1·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相比第二段,二者有什么异同?
同:都写了树、小路.
异: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写得更又意境。
2·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
写到“是渴睡人的眼”时,自然地由人眼想到人。
作者沉浸在自然景物中所得到的的宁静之感开始被打破,心里也开始被一开始的那种“不平静”所占据,心情由赏景时的喜悦转为哀愁。
离开荷塘,走出宁静
采莲
作者为何突然想起采莲的事?
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排遣忧愁、“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解脱,就想以此解脱,用古时采莲的欢乐有趣,来反衬自己的忧愁。
采莲的欢乐图景是否让作者走出了不宁静的心情呢?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
《西洲曲》描写的是少女对钟爱之人的思念,作者却借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
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归家
作者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回到家中一切如旧,不宁静的心情依旧,刚刚在荷塘的所见仿佛一场梦境。作者有意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忧愁;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自由自在,回到现实世界的我就越显,空虚、烦恼;回到家中,家里的宁静更是衬托出了作者心思的不宁静。
总结: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并不是仅仅表达了一种单一的情绪,其情感是许多思绪的结合。
本文一方面表现了他在政治形势剧变化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流露出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中的情思;另一方面,作品也表现出了作者抛开政治,极具个人色彩的复杂感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对家乡的思念等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的苦衷
作业:
阅读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给亡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