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4、 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
1、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3、 背诵诗歌。
【学习难点】
1、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出示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提问:这幅对联是称颂哪一位诗人的你知道吗?
杜甫
对,杜甫,一起背诵《春望》《望岳》
在成都西门浣花溪公园内有纪念杜甫的——杜甫草堂。这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盖起的一间茅屋的原址。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有关资料】
1、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他的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他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他的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2、题目解说
“为”被,读“wéi”,歌就是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属于古体诗。
3、 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年底至成都来到成都,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第二年,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后世称“杜甫草堂”),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4、 文体知识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预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怒号( ) 三重( ) 挂罥( ) 长林梢( ) 飘转( )
沉塘坳( ) 俄顷( ) 布衾( ) 丧乱( ) 广厦( )
大庇 ( ) 突兀( ) 见此屋( )
2、读课文,用“/”划出停顿。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卷我屋上三重茅( )
(2)高者挂罥长林梢( )( )
(3)下者飘转沉塘坳( )
(4)忍能对面为盗贼( )
(5)唇焦口燥呼不得( )
(6)俄顷风定云墨色( )
(7)秋天漠漠向昏黑( )
(8)布衾多年冷似铁( )
(9)自经丧乱少睡眠( )
(10)长夜沾湿何由彻( )
(1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
4、读课文,给每一节诗歌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合作探究】
1、 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2、“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3、 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
4、
5、 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课堂检测】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挂罥(juàn) 丧乱( sāng) 风怒号(háo) 俱欢颜(jù)
B. 飘转(zhuǎn) 广厦(sà) 沉塘坳(ào) 见此屋(xiàn)
C. 倚杖(yǐ) 俄顷(qǐng) 布衾(qīn) 三重茅(chóng)
D. 大庇( bì) 突兀( wù ) 长林梢(cháng) 为秋风所破(wéi)
2、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长夜沾湿何由彻( 怎能,如何 )
B. 秋天漠漠向昏黑( 阴沉迷蒙的样子 )
C. 高者挂罥长林梢(与“短”相对 )
D. 长夜沾湿何由彻( 怎能,如何 )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译文:布被子用了许多年,又薄又冷,像铁块一样,淘气的儿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B.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译文:怎么才能得到许多宽敞的大屋子呢?这样就可以为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遮风挡雨,让他们都高高兴兴,不管有多大的风雨也像大山一样平平安安。
C.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译文: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D.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回来的时候只有拄着拐杖连连叹息。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 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3、 读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赏析句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扩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作业布置】
1、 朗读、背诵,默写。
2、 把你积累的有关杜甫的情况写在下面。
3、课外拓展阅读: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一何:多么。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完裙:完整的衣服。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2)诗中写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3)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收获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4、 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
1、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3、 背诵诗歌。
【学习难点】
1、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出示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提问:这幅对联是称颂哪一位诗人的你知道吗?
杜甫
对,杜甫,一起背诵《春望》《望岳》
在成都西门浣花溪公园内有纪念杜甫的——杜甫草堂。这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盖起的一间茅屋的原址。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有关资料】
1、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他的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他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他的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2、题目解说
“为”被,读“wéi”,歌就是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属于古体诗。
3、 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年底至成都来到成都,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第二年,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后世称“杜甫草堂”),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4、 文体知识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预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怒号( ) 三重( ) 挂罥( ) 长林梢( ) 飘转( )
沉塘坳( ) 俄顷( ) 布衾( ) 丧乱( ) 广厦( )
大庇 ( ) 突兀( ) 见此屋( )
【答案】
怒号(háo) 三重(chóng) 挂罥(juàn) 长林梢(cháng) 飘转(zhuǎn)
沉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丧乱( sāng) 广厦(shà)
大庇( bì) 突兀( wù ) 见此屋(xiàn)
2、读课文,用“/”划出停顿。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答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卷我屋上三重茅( )
(2)高者挂罥长林梢( )( )
(3)下者飘转沉塘坳( )
(4)忍能对面为盗贼( )
(5)唇焦口燥呼不得( )
(6)俄顷风定云墨色( )
(7)秋天漠漠向昏黑( )
(8)布衾多年冷似铁( )
(9)自经丧乱少睡眠( )
(10)长夜沾湿何由彻( )
(1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
【答案】
(1)卷我屋上三重茅( 虚数,表示多 )
(2)高者挂罥长林梢( 挂着,挂住 )( 高 )
(3)下者飘转沉塘坳( 池塘水中 )
(4)忍能对面为盗贼(狠心 )(如此,这样)
(5)唇焦口燥呼不得( 喝止不住 )
(6)俄顷风定云墨色( 一会儿 )
(7)秋天漠漠向昏黑( 阴沉迷蒙的样子 )
(8)布衾多年冷似铁( 布被子 )
(9)自经丧乱少睡眠( 战乱,指安史之乱 )
(10)长夜沾湿何由彻( 怎能,如何 )
(1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全部庇护 )( 都 )
(12)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高耸的样子 )( 同“现”出现 )
4、读课文,给每一节诗歌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答案】第一节:秋风破屋
第二节:群童抱茅
第三节:秋夜屋漏(屋漏无干)
第四节:祈求广厦(遥想广厦)
【合作探究】
1、 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2、“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3、 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
4、 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合作探究】【答案】
1、 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
2、“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是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反叛朝廷的叛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
3、
4、 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
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5、 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
【课堂检测】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挂罥(juàn) 丧乱( sāng) 风怒号(háo) 俱欢颜(jù)
B. 飘转(zhuǎn) 广厦(sà) 沉塘坳(ào) 见此屋(xiàn)
C. 倚杖(yǐ) 俄顷(qǐng) 布衾(qīn) 三重茅(chóng)
D. 大庇( bì) 突兀( wù ) 长林梢(cháng) 为秋风所破(wéi)
【答案】B
【解析】“广厦”的“厦”应读作“shà”
2、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长夜沾湿何由彻( 怎能,如何 )
B. 秋天漠漠向昏黑( 阴沉迷蒙的样子 )
C. 高者挂罥长林梢(与“短”相对 )
D. 长夜沾湿何由彻( 怎能,如何 )
【答案】C
【解析】这里的长应解释为“高”。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译文:布被子用了许多年,又薄又冷,像铁块一样,淘气的儿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B.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译文:怎么才能得到许多宽敞的大屋子呢?这样就可以为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遮风挡雨,让他们都高高兴兴,不管有多大的风雨也像大山一样平平安安。
C.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译文: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D.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回来的时候只有拄着拐杖连连叹息。
【答案】D
【解析】“归来倚杖自叹息”应译为:回来只有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 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答案】D
【解析】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6、 读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诗中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反映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断。诗人不顾个人安危,想到了天下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歌字字从肺腑中流出,有真情实感。
(2)赏析句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答案】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4)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答案】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
【扩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示例1】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象魔鬼似的号叫着,虽不象寒风那样刺骨,但也足以让人浑身颤栗了。杜甫辛辛苦苦盖起来的小茅草屋,被风刮得不成样子,屋顶上的茅草都被刮走了。他拖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茅草。
但是村里的孩子比他抢先一步,抱着茅草跑进树林里。他只好上前去讨要:“好孩子,把茅草还给我,爷爷给你们讲故事。”但那些孩子理也不理他,用眼瞟了他一下就跑了。气得老人浑身发抖:“你们这帮野孩子,看我不找到你们家去——”,他气喘吁吁,唇干舌燥,只好倚着那磨得很光滑的拐杖,暗自叹息。
【示例2】深秋,北风呼呼,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但却深邃。
【作业布置】
1、 朗读、背诵,默写。
2、 把你积累的有关杜甫的情况写在下面。
3、课外拓展阅读: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一何:多么。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完裙:完整的衣服。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案】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诗中写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3)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收获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单元 6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背诵诗歌。
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背诵诗歌。
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提问:这幅对联是称颂哪一位诗人的你知道吗?杜甫对,杜甫,一起背诵《春望》《望岳》在成都西门浣花溪公园内有纪念杜甫的——杜甫草堂。这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盖起的一间茅屋的原址。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课题。 听回答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4、背诵诗歌。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他的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故被称为“诗史”。他的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写作背景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解题: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读准画线字的读音怒号(háo) 三重(chóng) 挂罥(juàn) 长林梢(cháng) 飘转(zhuǎn)沉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丧乱( sāng) 广厦(shà) 大庇( bì) 突兀( wù ) 见此屋(xiàn)自由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 (2)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3)把握感情基调 停顿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读懂意思第一节:秋风破屋卷走茅草译文: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第二节:群童抱茅,诗人叹息译文: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第三节: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第四节:推已及人,忧国忧民译文: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赏析第一节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运用拟人的手法,“怒号”说明风之大,猛烈和无情。3、赏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第二节: 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当时杜甫写作此诗时才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2、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下雨2、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3、“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是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反叛朝廷的叛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2、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每一节诗的内容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第一节:秋风破屋,卷走茅草 痛惜焦急第二节:村童偷茅,空自叹息 愤懑无奈第三节:屋漏床湿,彻夜难眠 愁苦忧思第四节:推己及人,袒露情怀 坚定悲壮勾出本诗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描写的句子,并简要分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卷我屋上三重茅”“卷”既形象又有力度,写出狂风威力之大。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以压抑之感;不言大雨,而大雨将至。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被子破烂冰凉,屋漏湿冷,透出一个“寒”字,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本诗以七言句为主,按“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自由诵读,背诵。 读补充笔记读读读注音读划停顿读出节奏根据注释翻译笔记品议笔记勾画赏析笔记背诵 明确目标了解作者了解背景知人论世目标1目标1目标4目标2目标2目标2目标3目标4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挂罥(juàn) 丧乱( sāng) 风怒号(háo) 俱欢颜(jù)B. 飘转(zhuǎn) 广厦(sà) 沉塘坳(ào) 见此屋(xiàn)C. 倚杖(yǐ) 俄顷(qǐng) 布衾(qīn) 三重茅(chóng) D. 大庇( bì) 突兀( wù ) 长林梢(cháng) 为秋风所破(wéi) 2、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长夜沾湿何由彻( 怎能,如何 )B. 秋天漠漠向昏黑( 阴沉迷蒙的样子 )C. 高者挂罥长林梢(与“短”相对 )D. 长夜沾湿何由彻( 怎能,如何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译文:布被子用了许多年,又薄又冷,像铁块一样,淘气的儿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B.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译文:怎么才能得到许多宽敞的大屋子呢?这样就可以为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遮风挡雨,让他们都高高兴兴,不管有多大的风雨也像大山一样平平安安。C.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译文: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D.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译文: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回来的时候只有拄着拐杖连连叹息。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 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读诗歌,回答下面问题:(1)作者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2)赏析句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扩展延伸】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课外拓展阅读: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注释】一何:多么。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完裙:完整的衣服。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1)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2)诗中写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3)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杜甫在诗篇中表现出来的理想在今天也正在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定会感到欣慰!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新知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提问:这幅对联是称颂哪一位诗人的你知道吗?
杜甫
对,杜甫,一起背诵《春望》《望岳》
在成都西门浣花溪公园内有纪念杜甫的——杜甫草堂。这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盖起的一间茅屋的原址。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
4、背诵诗歌。
新知讲解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他的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故被称为“诗史”。他的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写作背景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体裁介绍
读准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大庇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 顷
广 厦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bì
wù
chóng
qīn
ào
要求:(1)读准字音
(2)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3)把握感情基调
朗读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下者飘转 沉塘坳。
秋深
怒吼
虚数,泛指多
江边
高高的树梢
飞得低的茅草
落
挂着,挂住
读懂意思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大意:
秋风破屋
卷走茅草
归来倚杖自叹息。
竟忍心
做,动词
公开
喝止不住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像墨一样黑
被子
睡相不好
被里
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睡得很少
如何挨到天亮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 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阴沉迷蒙的样子
渐近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何能得到
全部庇护
贫寒的士人
安稳得像山一样
通”现”,出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推已及人,忧国忧民
赏析第一节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运用拟人的手法,“怒号”说明风之大,猛烈和无情。
3、赏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第二节: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当时杜甫写作此诗时才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
“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安史之乱;
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是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反叛朝廷的叛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
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
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每一节诗的内容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节:秋风破屋,卷走茅草
第二节:村童偷茅,空自叹息
第三节:屋漏床湿,彻夜难眠
第四节:推己及人,袒露情怀
痛惜焦急
愤懑无奈
愁苦忧思
坚定悲壮
勾出本诗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描写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怒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卷我屋上三重茅”“卷”既形象又有力度,写出狂风威力之大。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以压抑之感;不言大雨,而大雨将至。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写被子破烂冰凉,屋漏湿冷,透出一个“寒”字,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
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本诗以七言句为主,按“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
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
自由诵读,背诵。
课堂总结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杜甫在诗篇中表现出来的理想在今天也正在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定会感到欣慰!
课堂练习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挂罥(juàn) 丧乱( sāng) 风怒号(háo) 俱欢颜(jù)
B. 飘转(zhuǎn) 广厦(sà) 沉塘坳(ào) 见此屋(xiàn)
C. 倚杖(yǐ) 俄顷(qǐng) 布衾(qīn) 三重茅(chóng)
D. 大庇( bì) 突兀( wù ) 长林梢(cháng) 为秋风所破(wéi)
2、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长夜沾湿何由彻( 怎能,如何 ) B. 秋天漠漠向昏黑( 阴沉迷蒙的样子 )
C. 高者挂罥长林梢(与“短”相对 ) D. 长夜沾湿何由彻( 怎能,如何 )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译文:布被子用了许多年,又薄又冷,像铁块一样,淘气的儿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B.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译文:怎么才能得到许多宽敞的大屋子呢?这样就可以为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遮风挡雨,让他们都高高兴兴,不管有多大的风雨也像大山一样平平安安。
C.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译文: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D.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回来的时候只有拄着拐杖连连叹息。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 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拓展提高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作业布置
朗读、背诵,默写。
2.把你积累的有关杜甫的情况写在下面。
3、课外拓展阅读: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一何:多么。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完裙:完整的衣服。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
(2)诗中写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3)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破屋:秋高风号——破屋卷茅——高者低者不可得
村童抱茅:——呼不得
屋漏床湿:云墨色——布衾不暖——屋漏床湿——彻夜难眠
推己及人,袒露情怀
描写 叙事
议论
点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