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下 第七章 第一节 压强(表格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下 第七章 第一节 压强(表格式)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五四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25 16:1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物理8年级 第九章 压强 第1节 压强
学科 物理 授课年级 八年级 课时
设计者 所属学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第九章第一节,从内容看,它既是前面学过的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以后学习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奠定了基础。本节课是典型的概念建立课,教材突出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在学生亲历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完成概念的建立过程,进而明确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课标解读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压强。 2.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2.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 2.通过对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分析,培养自己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实验探究,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感悟科学就在身边,培养乐于将物理知识联系实际的精神,激发学习热情。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从而给学生学习压强带来较大的理解困难。 2.初始能力: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对使用控制变量法也有一定基础。学习过速度、密度的概念,对用比值的方法来定义物理量比较熟悉。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3.信息素养: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比较。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1 了解 认识压强。
2 理解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应用 能够在具体实例中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突破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到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并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能运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 应用实验和视频,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问题; 分组并提供多种实验器材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 适当的习题安排,让学生联系有关压强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压强 2.探究实验的设计 实验演示,并用感受和观察的方法增加感性认识; 分析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确定恒量与变量
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教室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钩码。 学生准备:细砂、海绵、自制小桌、矿泉水瓶及周边其它物品。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指导实践”的主要教学过程,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通过创设实验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自主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从而亲身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以物理知识为载体,挖掘学生的潜在学力水平、实践能力的教学原则为指导,采用现象分析、实验探究、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讨论交流、有效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悬念 :(5分钟) 1.播放一张睡钉床的图片,并邀请学生表演轻功“踩气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让学生观看图片雪地上的脚印,鼓励学生从看到的、感觉到的现象中,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通过观察和体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 问题一:沙滩上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问题二:深浅为什么不同? 实物展示 表演 课件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压力的存在与作用效果的不同激发学生情趣。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 (15分钟) 1.解决初步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初步解决上述问题。 2.在教师引导下明确探究课题 3.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4.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并介绍转换法再此试验中的应用。 5.进行实验 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从课桌上已备的器材或身边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选择器材,来验证猜想。 6.分析论证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7.交流评估 鼓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及他人的实验提出评估意见。 8.教师小结 表扬各小组的创新设计,提出改进意见或期望,板书实验结论。 经讨论交流,认识到压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有可能不同。 提出探究课题: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大胆猜想并交流 经讨论,明确实验方案,相互切磋,合理分工。 共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各小组边演示边讲解,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倾听、感悟。 学生分组实验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里不需对压力下定义。 层层引导、步步深入,学生从自己的求知愿望出发提出了探究课题,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授之以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归纳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温故知新 建立概念:(15分钟) 1.围绕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当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受力面积均不同,将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引出压强的概念。 3.引导学生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 4.简介帕斯卡在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5.例题应用 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巡回指导,及时反馈,着重对C组同学辅导。 小组讨论,寻找方法 理解基础上记忆。 思考并回答。 倾听并感悟。 学生独立解答,并选A组在黑板上演示过程。 课件 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建立压强的概念。 渗透类比及比值定义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加强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精神
学以致用指导生活:(7分钟) 1.引导学生在芭蕾舞演员和大象的比较压强的问题上,思考为什么芭蕾舞演员压强反倒比大象大?让学生总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课件展示8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1)哪些是增大压强的?用了什么方法增大压强?(2))哪些是减小压强的?用了什么方法减小压强? 3.(预备内容)小游戏:全体立正,如何迅速增大你对地面的压强?(看学生课堂时间情况,若有余,可安排此游戏。) 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学生快乐实践 课件 游戏 使学生对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意义有了深刻的感知 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既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又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气氛。
课后延伸思维拓展(3分钟) 课件展示汽车超载、国道破坏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课后通过采访、调查、网络查询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道路破坏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以“国道不堪重负”(或其他)为题,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板书设计
第九章 压强 §9.1 压强 一、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力、受力面积 二、压强 (P) 1.物理意义: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定义:物体所受的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3.公式: P:压强 (Pa) F:压力(N) S:受力面积(m2) 三、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作业布置 全班: 以“国道不堪重负”(或其他)为题,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字数不限。 A组:课本32页2、3 B组:课本32页2、3、4 C组:自选 (备注: A组为学优生,C组学困生) 课后反思 根据8年级学生的特点,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探究活动,放手让学生去看、去思、去做、去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悟到知识,同时在处理各种课堂信息、交往合作、观察操作、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引入”部分若采用踩气球的轻功表演,则需事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时间会比预计的超过许多。
4
教学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