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送东阳马生序》3年中考真题+1年模拟+中考预测
3年中考真题
【2021·甘肃兰州·中考真题】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书》)
【注】①奉议:官名。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_____________
(2)非天质之卑 卑:_____________
(3)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 诚: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B.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C.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D.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2)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
8.【甲】【乙】两段选文,两位长辈就“怎样才能学有所成”的问题,分别给出了建议。结合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关键信息 学习建议 前提条件
【甲】 业精德成 ①_________ 热衷于学习
【乙】 养心探道 第一条建议:②_____第二条建议:③_____ 全身心投入学习
【答案】
5. (1)给予,赠送 (2)低下 (3)确实,的确
6.D
7.(1)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
(2)读书时先要将房间打扫干净,点上香,使精神(注意力)不分散。
8. ①专心致志地学习 ②要主动独立思考,解决疑难问题。 ③要排除外界的各种诱惑,静心学习。
【解析】
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遗:给予,赠送。
(2)句意: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卑:低下。
(3)句意:我每每对此赞叹不已,真要能这样。诚:确实,的确。
6.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意“你正值青春年少,志气刚强,若能经常如此,只要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就可以收到成倍的效果”可知应该断句为: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故选D。
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若:像。手录:亲手抄写。假:借。
(2)净室:将房间打扫干净。驰走:跑。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①从“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可概括出,作者提倡要专心致志地学习;
②从“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可概括出,作者提倡要独立思考,解决疑难问题;
③从“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和“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可概括出,作者提倡要要排除外界的各种诱惑,静心学习。
【参考译文】:
【甲】: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面诵读经书 ,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乙】:师川外甥奉议郎:别后没有一天不在思念。春风和煦,暖意融融,想你在侍奉双亲的余暇,一定能够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不久前你告知我说:“自己应当用功十年,修养心性,研讨学问。”我每每对此赞叹不已。真要能这样,那就足以追赶上古人的造诣了。然而学习要有恰当的方法,读书必须一字一句地仔细琢磨,自己去寻求答案,才可以体会到古人的良苦用心所在,这样就不会白用功。要想进一步地深入钻研,就得抛开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读书时要先把居室打扫干净,点燃盘香,使精神不分散,方可对书中之言心领神会。你正值青春年少,志气刚强,若能经常如此,只要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就可以收到成倍的效果。我外甥天资聪颖,一定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故此详细地说了这些。
【2021·辽宁盘锦·中考真题】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 ①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甚奇之,亲为之冠。在 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②布衣,徒行于路。 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
【注】①刘 (瓛)(huán):南朝齐人。②芒屩(juē):草鞋。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所欲有甚于生者
B.不敢出一言以复/而复问妻妾
C.恒芒屩布衣/人恒过
D.事母孝谨/事无大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 甚奇之,亲为之冠。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年未弱冠闻沛国刘 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甲文中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求书之难和__________之难。
(2)乙文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写法,使范缜的形象更丰满。
(3)请分析甲乙两文中的宋濂和范缜品质的异同。___________
【答案】
1.C
2.①抄写(抄录)完毕,跑着把书(它)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
②刘 认为他很奇特(认为他很不同寻常或对他感到非常奇特),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
3.年未弱冠/闻沛国刘 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4. 求师。 对比。 共同点:勤奋(刻苦) 不同点:宋濂诚信,尊师(恭敬、谦卑);范缜孝顺,内心强大(精神强大、不攀比、独得其乐、苦中作乐、意志坚定)。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A.于:介词,向/介词,比;
B.复:动词,回复/副词,再;
C.恒:副词,常常,经常/副词,经常,常常;
D.事,动词,侍奉/名词,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要词语有:录,抄写;毕,完;走,跑;稍,稍稍;逾约,超过约定期限。
(2)重要词语有:甚,很,非常;奇,对……感到惊奇;亲,亲自;之,指代范缜;冠,加冠礼,表示男子已经二十岁。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句意为:他不满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刘 招集徒众讲授学问,于是前去跟随他学习。品格优秀突出、不同一般并且勤奋好学。断句为:年未弱冠/闻沛国刘 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4.①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个句子可以看出,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除了求书之难,还有求师之难。
②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范缜不管是上学还是回家,始终穿布衣、草鞋,步行走路,而刘瓛的学生中很多是大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和其他弟子的作为形成对比,但范缜并不感到羞耻惭愧,突出了一心向学。
③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由文中句子“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卓越不群而勤学”可以看出,宋濂和范缜的共同点是勤学;再由(甲)“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句子可以看出,宋濂讲诚信、尊师;另由“事母孝谨”“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等句子可以看出孝顺、内心强大、苦中作乐、意志坚定。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范缜字子真,是南乡舞阴人。范缜小的时候,没有父亲,家中贫困,他对母亲很孝顺。他不满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刘 招集徒众讲授学问,于是前去跟随他学习。品格优秀突出、不同一般并且勤奋好学。刘 特别赏识他,并亲自为他举行冠礼。在刘 门下多年,无论是上学还是回家,始终穿布衣、草鞋,步行走路。刘瓛的学生中很多是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在他们中间根本不感到耻辱羞愧。成年后,范缜通晓经学,尤其精通《周礼》《仪礼》和《礼记》。
【2020·广西贵港·中考真题】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回答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着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顸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威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________(2)主人日再食 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中“余之专”指的是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案】
1. 因此 两顿
2.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3.不在乎抄书环境的艰苦,专心抄书;不在乎老师的态度,专心听学、提问;不在乎求学路上的奔走的艰苦,专心求学;不在乎自己吃穿的差、同学吃穿的好的比较,专心求学。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以是:因此。
(2)主人日再食: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顿。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既,已经。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益,更加。慕,仰慕。道,学说。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知,不在乎抄书环境的艰苦,专心抄书。(2)结合“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不在乎老师的态度,专心听学、提问。(3)结合“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可知,不在乎求学路上的奔走的艰苦,专心求学。(4)结合“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着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不在乎自己吃穿的差、同学吃穿的好的比较,专心求学。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面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2019·甘肃兰州·中考真题】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砍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①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1)积累迁移法
我们由【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问毕辞归”的“毕”是①______之意;由【甲]文“援疑质理”中“质”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②____之意。
(2)查阅词典法
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素”的义项,“融素骄贵”中“素”的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
素:①未经染色的生绢;②本然的,未加修饰的;③真情,后作“愫”;④蔬菜、瓜果类食品;⑤一向,平素;⑥预先。
(3)语境推断法
根据语境,【乙】文“家贫,客耕东莱”中“客”是____________之意。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将鼓之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屠惧,投以骨
C.乃召见于楼上/所欲有甚于生者
D.乃西入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4.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各自是如何克服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
(1)①完成,结束 ②询问,质疑 (2)⑤ (3)客居
2.B
3.(1)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2)郑玄现在离去,我的学问就传到东方去了!
4.第一问:身边没有博学的人可以求教,求学中被老师怠慢。第二问:宋濂:①到百里外“执经叩问”;②态度恭顺,礼节周到,坚持求教。郑玄:①西行入关,经人介绍从师马融;②不懈怠,跟随“高业弟子”求学,抓住机会向马融求教。
【解析】
1.本题考查了词语的积累。理解课内文言文中的词义即可使用的课外文言文中。(1)【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完成的意思,【乙】文中“问毕辞归”的“毕”也是“完成”的意思。【甲】文“援疑质理”中“质”是“询问”,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询问”。(2)查阅词典法,有字典的意思根据语境选择词义。“素”是向来的意思,故选⑤。(3)语境推断法,根据文中前后语境判断。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因为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客耕”也只能是给别人耕种,即“为人佣耕”。所以“客”:客居。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A.助词,的/音节助词,不译;B.都是介词,把;C.介词,在/比;D.于是,就/才;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中重点词语有:既,已经。益,更加。②中重点词语有:去:离开。矣:语气词,了。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筛选并且提取文中的信息,需要学生归纳概括要点。本文主要围绕“得书”“求师”“求学”的难题来写作,学生在回答时应该补充出这几个难题的解决办法并概括归纳。可以概括为:以抄书来克服无书之难;以谦恭的态度来克服无师之难;不畏路遥天寒克服求师之难;以读书之乐克服生活艰苦之难。郑玄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够进入厅堂听马融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三年都不能见马融一面;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回答两问即可。
【参考译文】
(一)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二)译文:
郑玄认为崤山之东没什么名师可求教了,就西入函谷关经由涿郡的卢植拜扶风马融为师。马融门徒四百余人,能受到他当面教诲的(只有)五十多人。马融平素很自负,郑玄在他门下,三年都未能得到当面讨教的机会,(马融)只是让水平较高一点的弟子向郑玄传授学问。郑玄就找来书日夜钻研诵读,从来没有懈怠、厌倦过。(有一次)适逢马融集中诸弟子,考论图纬方面的学问,他听说郑玄长于算术,就召郑玄一起在楼上考论,郑玄乘机跟大家一起向马融请教疑难之处。请教完疑难问题,郑玄就告辞回乡了,马融(知道后)慨叹地对门徒们说:“郑玄离去之后,我的学问就会东传了。”郑玄自游学始,十余年后才回故里。(后来)他的门徒已有千人左右。
《送东阳马生序》1年模拟
【2022·广东深圳·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1.下列选项中前后两句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尝趋百里外/尝主编《资治通鉴》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
C.既加冠/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
D.走送之/为一时之名臣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序”是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B.甲文提到两次“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诚实守信、尊师重道的优秀品质。
C.“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中的“而”表示顺承关系。
D.“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这样断句是正确的。
4.2022年新春伊始,深圳疫情再次出现反复。已经居家线上学习一个多月,正全力以赴备战中考的初三学子们心中一定五味杂陈。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谈谈,宋濂和司马光的学习经历分别给你的网课学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D
2.(1)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2)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所学到的知识)就能终身不忘了。
3.A
4.示例:
①甲文宋濂幼时借书抄录,成年远行求师的学习经历,给我的网课学习启示是:虽然网课学习受一定的条件限制,但是我们可以像宋濂一样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如:多通过线上、电话等形式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
②乙文司马光“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的学习经历,给我的网课学习启示是:网课学习期间虽然没有老师当面督促,但是自己更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自觉学习。
【解析】
1.A.曾经\曾经;
B.担心\担心;
C.已经\已经;
D.代词,指借的书\助词,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以是,因此;以,把;假,借;(2)收功远,收获多;乃,就。
3.A.“生”是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序”是一种文体,本文是篇赠序。故选A。
4.考查阅读启示。
甲:根据“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可知,宋濂用借书克服了无书之难。根据“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知,宋濂用百里外求师克服了无师之难。由此给我们启示:网课期间,虽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能亲身接受老师的教导,但我们应像宋濂一样,想尽一切办法来克服困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学习,这样就一定能达到停课不停学的目的。
乙:根据“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可知,司马光抓紧一切时间来读书学习,最终有所收获。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网课期间虽然没有老师的监督,但我们也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学习,不让一刻虚度。
【参考译文】:
【甲】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别的兄弟已经背诵完了而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闭门苦读,等到能够熟练背诵才停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这样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等到长大后,读遍古籍,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马背上,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2022·贵州毕节·二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锌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减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主人日再食( )
(2)间召问群臣臧否( )
2.翻译下列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诚然,卿不朕欺。
3.下列对【甲】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文章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写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4.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5.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答案】
1. 供养给……吃 好坏
2.(1)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2)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3.A
4.艰难求学和答皇上问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谦恭和诚实。
5.示例:甲文:虚心求教才能学有所得。乙文: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
【解析】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1)句意:主人每天供养两顿饭给我吃。食:供养给……吃。
(2)句意:私下问起大臣们的好坏。臧否:好坏。
2.本题考查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词语“立(站)、侍(侍候)、援(提出)、质(询问)、俯(弯下)、倾(侧着)、诚(确实)、然(这样)、卿(你)等要解释正确。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理解不正确。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勤奋学习,专心治学。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与分析人物。
结合甲文“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展,行深山巨谷中”可知,主要讲述了作者少时家贫借书抄书,青年时求学的经历,可见作者求学的过程十分艰难;从“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知,看出作者守时诚信;从“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作者求学的态度十分谦恭;从“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可知,作者勤奋刻苦地学习品质。
结合乙文“问濂昨饮酒否”“濂具以实对”可知,文章写了皇帝与宋濂的对话,主要写宋濂在回答皇帝的问话;从“濂具以实对”“诚然,卿不朕欺”可知,宋濂十分诚实。
据此作答。
5.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要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分析再概括作答。
结合甲文“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可知,待人做事要诚实守信,能让人生有所受益;结合“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可知,虚心求教才能学有所得;结合“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可知, 人要有理想有追求,要有勤奋刻苦的精神,才能有所作为。
结合乙文“问濂昨饮酒否”“濂具以实对”“诚然,卿不朕欺”可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做人要诚实;只有坦诚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与信任。 据此作答。
【参考译文】:
【甲】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主人每天供养两顿饭给我吃,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乙】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全部据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皇亲私下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皇帝问他原因,他回答说:“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送东阳马生序》2022年押题预测
预测一: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儿: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遇其叱咄(或:有时) B.不幸而在穷辟之域(域:地方,区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游:游玩) D.若既不出户(户:门)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B.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C.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D.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4.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5.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答案】
1.C
2.B
3.D
4.(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5.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那么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句意: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游:交往;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已经/与“又”等呼应,组成并列关系,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
B.都意为“虽然”;
C.来/凭;
D.更加/通“增”,增加;
故选B。
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句意: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夫’为发语词,紧衔“以孔子之圣”,此处停顿;“犹须好学”是对“圣”的阐释,此处停顿,因此该句停顿为: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尝:曾经;趋:快步走;从:向;执:拿;叩问:请教;
(2)之:主谓间,无实义;为学:求学、做学问;进:进步;则:就;退:退步。
5.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
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
共同之处有:
从【甲】文中的“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和【乙】文中的“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及“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可知,两篇文章都提到了要勤奋好学、做学问要多与人研讨交流不断进步;
不同之处:从【甲】文“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以看出这是从求学的艰难和老师的严厉角度来谈如何面对求学的问题;
从【乙】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可知,求学必须天天进步,勤思考,要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乙】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出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预测二:
阅读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爱贪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寓逆旅 寓: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____________
(3)以中有足乐者 以:____________
(4)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但: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尔年尚幼,切不可爱贪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3.【甲】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
4.【甲】【乙】两段选文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他们都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寄居 (2)同“披”,穿 (3)因为 (4)只,仅仅
2.(1)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 (2)你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图奢华,不可以养成懒惰的习惯。
3.通过与“同舍生”的对比来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4. 勤奋自持 能吃苦(或刻苦)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寄居在旅店里。寓:寄居。
(2)句意: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被:同“披”,穿。
(3)句意: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以:因为。
(4)句意:只求能成为读书而明白事理的君子。但:只,仅仅。
2.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余,我;缊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略无,完全没有,一点也没有;慕艳,羡慕。(2)尔,你;年尚幼,年纪还小;贪,贪恋。
3.考查对比手法的理解。“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意思为: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羨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写同舍生服饰华贵,是为了从侧面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将自己从师时生活的俭朴与同舍生的奢华进行对比,从而突出自己求学的信念坚定。表现了作者家境的贫寒,生活的俭朴,也反映出他的志趣的高尚。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文章主旨,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实际,概括即可。甲文中“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写出了作者求师之难。“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写生活条件之难,写自己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因学有所得,故只觉其乐而不觉其苦,强调只要精神充实,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总结出自己学有所成的关键是“勤且艰”,即勤奋自持,努力刻苦。乙文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曾国藩希望子孙能够勤俭自持,习惯劳苦。“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 曾国藩用自己亲身经历告诫子孙要节俭自持,“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曾国藩告诫子孙要传承家风,读书要勤奋刻苦,由此分析,两文都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勤奋自持;刻苦努力。
【参考译文】:
【甲】: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普通人大多希望子孙们能当大官,但我不愿(自己的子孙)当大官,只求能成为读书而明白事理的君子。勤俭自持,习惯劳苦,可以享受安乐,可以安于贫困。这就是君子。我为官二十年,不敢沾染半点官僚习气,饮食起居,还遵循简朴的家风,特别简朴也可以,稍微丰盛也可以。凡是官宦人家,由简朴到奢侈容易,由奢侈到简朴难。你的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你读书不可以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败坏我们从曾祖就传下来的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送东阳马生序》3年中考真题+1年模拟+中考预测
3年中考真题
【2021·甘肃兰州·中考真题】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书》)
【注】①奉议:官名。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_____________
(2)非天质之卑 卑:_____________
(3)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 诚: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B.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C.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D.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2)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
8.【甲】【乙】两段选文,两位长辈就“怎样才能学有所成”的问题,分别给出了建议。结合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关键信息 学习建议 前提条件
【甲】 业精德成 ①_________ 热衷于学习
【乙】 养心探道 第一条建议:②_____第二条建议:③_____ 全身心投入学习
【2021·辽宁盘锦·中考真题】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 ①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甚奇之,亲为之冠。在 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②布衣,徒行于路。 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
【注】①刘 (瓛)(huán):南朝齐人。②芒屩(juē):草鞋。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所欲有甚于生者
B.不敢出一言以复/而复问妻妾
C.恒芒屩布衣/人恒过
D.事母孝谨/事无大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 甚奇之,亲为之冠。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年未弱冠闻沛国刘 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甲文中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求书之难和__________之难。
(2)乙文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写法,使范缜的形象更丰满。
(3)请分析甲乙两文中的宋濂和范缜品质的异同。___________
【2020·广西贵港·中考真题】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回答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着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顸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威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________(2)主人日再食 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中“余之专”指的是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019·甘肃兰州·中考真题】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砍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①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1)积累迁移法
我们由【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问毕辞归”的“毕”是①______之意;由【甲]文“援疑质理”中“质”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②____之意。
(2)查阅词典法
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素”的义项,“融素骄贵”中“素”的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
素:①未经染色的生绢;②本然的,未加修饰的;③真情,后作“愫”;④蔬菜、瓜果类食品;⑤一向,平素;⑥预先。
(3)语境推断法
根据语境,【乙】文“家贫,客耕东莱”中“客”是____________之意。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将鼓之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屠惧,投以骨
C.乃召见于楼上/所欲有甚于生者
D.乃西入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4.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各自是如何克服的?请简要概括。
《送东阳马生序》1年模拟
【2022·广东深圳·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1.下列选项中前后两句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尝趋百里外/尝主编《资治通鉴》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
C.既加冠/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
D.走送之/为一时之名臣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序”是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B.甲文提到两次“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诚实守信、尊师重道的优秀品质。
C.“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中的“而”表示顺承关系。
D.“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这样断句是正确的。
4.2022年新春伊始,深圳疫情再次出现反复。已经居家线上学习一个多月,正全力以赴备战中考的初三学子们心中一定五味杂陈。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谈谈,宋濂和司马光的学习经历分别给你的网课学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2022·贵州毕节·二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锌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减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主人日再食( )
(2)间召问群臣臧否( )
2.翻译下列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诚然,卿不朕欺。
3.下列对【甲】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文章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写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4.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5.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送东阳马生序》2022年押题预测
预测一: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儿: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遇其叱咄(或:有时) B.不幸而在穷辟之域(域:地方,区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游:游玩) D.若既不出户(户:门)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B.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C.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D.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4.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5.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预测二:
阅读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爱贪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寓逆旅 寓: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____________
(3)以中有足乐者 以:____________
(4)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但: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尔年尚幼,切不可爱贪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3.【甲】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
4.【甲】【乙】两段选文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他们都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