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6 17:0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复习提问
1、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特征?
2、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3、西欧中古中后期有哪些新变化?
4、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5、《罗马民法大全》有哪几部法律文献构成?

如果当初火星上有一位观察者,在观察约1500年前后的世界,那么留给他印象最深的将是伊斯兰世界……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认识中古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自主学习,8分钟
1、结合【导学案】基础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标划重点。
2、你在自学中存在哪些疑问?简单记录,在下一环节中讨论解决。
〖思考〗
小组讨论,4分钟
多元、开放、兼容;
①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如翻译古代文献;
②融合并发展古代文化,在文艺、科学和思想等领域都取得重要成就;
③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如把中国、印度文化传入欧洲,把伊斯兰文化传播到东方。


带着真神安拉的启示
沙漠之子从荒漠中走出
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
圣战的旗帜下他们不断征服
他们的疆土堪比宏伟罗马
他们的文化并肩于辉煌希腊
战火硝烟
大厦终在内外交困中倾覆
唯有文化
贯通东西 兼容并蓄

一、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文明
(一)阿拉伯帝国
1、帝国的崛起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中国史书称大食帝国)。
东接唐朝
东南印度河
西南尼罗河下游
西临大西洋
北接黑海与里海
材料一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材料二 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
——古代穆斯林作家 比鲁尼
帝国的崛起得益于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
穆罕默德

麦加
麦地那
耶路撒冷
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宣称“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安拉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是真主,是独一的主。他的言论后来被汇集为《古兰经》,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
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顺从”。顺从安拉旨意的人,即“顺从者”,阿拉伯语叫“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通称。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是奉安拉之命向人类传布伊斯兰教的。
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

2、帝国的特征
(1)政治:
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君主(哈里发)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同时,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领袖;
(2)经济:
(3)文化:
(4)地位:
曼苏尔(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里发)不仅是独揽政教大权的世俗专制君主,同时也是神。……为了贯彻专制集权统治,曼苏尔建立了一套组织庞大而严密的官僚统治机构,并设立“维吉尔”(即宰相),为政府最高长官,辅佐哈里发总理万机,权力极大。中央机关设各部局,分掌各种行政事务,重要的有财政、驿站(监察)、司法、工商、农业和军事等部。……财政收入是帝国的经济命脉,各省的财政总监由哈里发直接任命,并不受总督的管辖。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阿拉伯帝国崛起之时正是中国唐朝兴盛之际。751年,阿拉伯帝国军队与唐军在中亚城市怛逻斯交手,是役唐军虽败,但阿拉伯军亦遭重创。从此阿拉伯军未再东进,唐军也未西征,两国遣使交好,互访频繁。中国古籍中常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留下了大食使臣多次访唐的记载。
——菲利普 希提《阿拉伯通史》
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阿拉伯数字:古代印度人首创,阿拉伯人将这种数字改进并传播到全世界
阿拉伯人改进并推广了印度人的数字系统,使用了印度人创造的“0”的符号和十进位法。阿拉伯人把印度数字传到欧洲,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
多元、开放、兼容;
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帝国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各民族文化并存;
②阿拉伯人善于学习融合外来文化;
③哈里发重视知识、人才;
材料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也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阿拉伯商业贸易,促进了亚欧非三大洲各个封建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世纪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一、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文明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帝国的建立
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开始建立奥斯曼国家。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到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帝国的特征
(1)政治:
(2)经济:
(3)地位:
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主在人间的影子),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政教合一,君主专制
苏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各级封建主也掌握土地,工商业者、农民承担沉重财税。
材料二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
----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纪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 》
材料一 奥斯曼帝国发展的过程中,对外出口山羊毛、皮革制品和兽皮,还有地毯。拉丁商人经常从小亚细亚南部的安塔利亚和西部的巴拉特(Balat)购买奥斯曼帝国生产的地毯,以销往欧洲。矿产品也是奥斯曼帝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锡诺普在中古时期就以出产铜而闻名。铅被出口到西方和埃及;铜也被卖给热那亚人。金银当然也在贸易之列。在出口金属的同时,奥斯曼帝国也进口金属,如铁和锡,这些都是用于铸造火炮必须的金属。
---张楚乔《奥斯曼帝国崛起研究——从文明交往角度探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贸易中的作用。
帝国一度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另一方面,控制传统东西方商路,征收重税,一定程度阻碍东西方贸易,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二、南亚的混合文明
1、印度教的笈多帝国
在北印度地区,4世纪初出现了封建的笈多帝国。
帝国特征: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种姓制度依然存在,佛教走向衰落,印度教占统治地位。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等。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的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如图从左至右)
◎三大主神
婆罗摩(大梵天):创造之神,是宇宙和天地万物(包括神、人)的创造者,被称为始祖。
毗湿奴(遍入天):赐福于人类的保护神。
湿婆(大自在天):苦行神和舞蹈之神。
印度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是一种多神教。因维护种姓制度得到统治阶级支持,取代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现代印度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印度教。
德里苏丹国
2、伊斯兰教的德里苏丹国
13世纪初,侵入印度的突厥人建立起封建的德里苏丹国。
帝国特征:
引入阿拉伯帝国的政治制度,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实行君主专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传播,对印度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伊斯兰教成为印度第二大宗教。
伊斯兰教的传播加深了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对立(尤其是多神崇拜与一神信仰),导致尖锐的宗教矛盾。
伊斯兰教在印度传播的影响?

三、东亚的儒家文明
1、中古时期的日本
(1)天皇统治时期(7—12世纪)
(大化改新)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孝德天皇
646年,孝德天皇仿照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标志着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2)幕府政治时期(12世纪末—19世纪中期)
唐代服饰与日本服饰
唐代斗茶与日本茶道
从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到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推翻德川幕府,是日本的幕府政治时期。
武士勇武尚义,绝对服从主君,重言诺,轻生命,勇于战斗,武士道精神是武士的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在二战中,武士道同神道一起,充当了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精神武器。
社会特征:
政治上天皇成为傀儡,幕府将军掌握实权;将军和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效忠将军;经济上封建庄园遍布全国;外交上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
封建幕府等级身份制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天 皇 (傀 儡)
将军(幕府)掌握实权
大名统治地方
武 士
农 工 商

17世纪初,德川幕府采取锁国政策,使日本退缩到几乎完全与世隔离的境地中。锁国政策规定,所有传教士必须离开日本,其信徒必须放弃他们的宗教信仰。……另外,锁国政策禁止日本国民出国,违者处以死刑。这样,日本开始了两个多世纪的闭关自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三、东亚的儒家文明
2、中古时期的朝鲜
(1)政权演变:
(2)社会特点:
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进入封建社会。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朝中军民取得反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李成桂
仿效中国唐朝制度进行变革,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影响深刻的烙印,如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培养国王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另外,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中古时期的亚洲
西亚伊斯兰文明
阿拉伯帝国(7—8世纪)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3—16世纪)
南亚混合文明
笈多帝国(4世纪)
德里苏丹王国(13世纪)
东亚儒家文明
封建社会繁荣、多元发展
古代日本(7—17世纪)
古代朝鲜(7—16世纪)
政教合一
多种宗教
中央集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