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练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小说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练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小说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5 16:14:41

文档简介

第10练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小说阅读
(限时:40分钟 满分:4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的情感之所以会以艺术为容器得到重铸和再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人类具有相互理解和相互感知的能力。作家的共情能力高于普通人,他们会引领读者深入了解人物的复杂处境,生成较为复杂的艺术共情。但要真正做到“情之以情”是很困难的,好在如今的时代,我们可以借助机器实现这一点。
文学的主体是人,(    ),开凿出与现实世界不尽相同的精神世界、审美世界。智能机器显然不会主动带领我们去开拓神性的边界,但它是一种强势媒介,可以帮助我们照亮人性,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困境。
科技是求真,艺术反而是追求“不真”。这种“不真”也不是一种“假”,而是不断翻新的“镜花水月”与笔墨表征,其背后的根本,依然是艺术家如何看待人的问题——人的困惑、人的苦楚、人的高尚、人的幸与不幸。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这个时代照亮这些关于人的解答,那么它无论是对文学还是对其他艺术门类,都算是一种有价值的批判性凝视。
1.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学关注的是人日常经验的内容,而从中找到真正的神性
B.文学的内容是关注人的日常经验,并从中找到真正的神性
C.文学的内容是关注人的日常经验,从而真正的神性被找到
D.文学关注的是人的日常经验内容,并让真正的神性被找到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括号前一句的开头是“文学的主体”,根据结构一致原则,此句的开头结构也应是“文学的……”,排除A项和D项;括号后“开凿出与现实世界不尽相同的精神世界、审美世界”是主动语态,为了与后文衔接更紧密,此句也应是主动语态,排除C项。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B.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C.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生产的广大农村,农民在这里生产生活,不离乡土,安身立命。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项中引号的作用与之相同。A项中的引号表示特殊称谓;C项中的引号表示强调;D项中的引号表示讽刺。
答案:B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句式杂糅,可改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或“就是因为”,结合句意可知应改为前者;二是“相互理解和相互感知的能力”不合逻辑,应先“感知”后“理解”。
答案:(示例)人类的情感之所以会以艺术为容器得到重铸和再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具有相互感知和相互理解的能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一座完善的建筑,__①__:适用,坚固,美观。建筑本身常常是时代环境的写照。建筑里一定不可避免的,是反映其产生时代的智识、技能、思想、制度、习惯,当然也反映其所处地方的地理气候。因此,“适用”指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气候环境。
天然材料种类很多,但不一定都能被人采用,被选用的材料,更不一定就是最坚固的,最易驾驭的。例如,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达到了极高度的圆满,__②__,且建筑上的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
建筑上的美,浅而易见的,当然是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却蕴于其权衡中,如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分配,立体上各体积各部分之轻重均等,所谓增一分则太长,__③__。建筑是为解决生活上各种实际问题而结构出来的物体,所以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的。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第①空,联系前后文可知此句是总起句,可填写“须有三个要素”或意思相近的句子。第②空,根据前文“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达到了极高度的圆满”,可知此句的主语应与石有关,对应后文“且建筑上的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可知所填内容应是用石反而不妥,故可填写“用石则甚不妥当”或意思相近的句子。第③空,根据前文“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可知此处所填内容应与之对应,故可填写“减一分则太短”或意思相近的句子。
答案:(示例)①须有三个要素 ②用石则甚不妥当 ③减一分则太短
5.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构成整句,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1段的核心句为“建筑本身常常是时代环境的写照”,将其变成否定形式,即“建筑适用不能脱离时代环境”。第2段围绕建筑的坚固讨论了建筑材料和建筑效果的问题,用否定句可概括为“建筑坚固不能脱离材料运用”。第3段主要讨论了建筑的美观,核心句是“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的”,用否定句概括,即“建筑美观不能脱离合理结构”。
答案:(示例)第1段:建筑适用不能脱离时代环境。第2段:建筑坚固不能脱离材料运用。第3段:建筑美观不能脱离合理结构。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师说》中批判那些只学习小事,却舍弃大的道理的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刘义隆的故事揭示当朝好大喜功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揭示当朝准备不足导致失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陋室环境的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答案:(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文本一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褡裢里发出了金属沉闷的音响。他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石匠那时已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了。爹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了。
水碾子正要凿槽咧。爹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
天热起来,石匠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爹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吩咐我:“你好生招呼石匠师傅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面,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的人不晓得礼数。”我说:“好!”
我就同他打扇,将酽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爹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面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
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
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着铜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声又一声,仿佛山里千人万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又歇憩的时候,我极恳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给我听吧。说个故事!”
“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
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小,什么都不懂。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
他歉意地一笑,摇摇头,又去凿那磨槽。
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这时,那很大的碾槽,被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年冬天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
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面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
“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板?”
“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
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露出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
第二日,天刚放明,我爬起来就要去找石匠。我要问他,见了世面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晨雾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默的,无声无嗅的。天和地,好大呵!
哗啦!爹把水闸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我创作中最受重视的文学体裁。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20世纪80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在思想解放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我是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把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勾勒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作家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我是受祖宗的影响。
(节选自何立伟《〈白色乌〉自序》)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些什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
B.“爹”对石匠热情招待,目的是想通过见过世面的石匠了解外面的世面,但那个石匠却看不起“爹”,不愿回答。
C.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的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
D.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只是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和“我”想通过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看不起‘爹’,不愿回答”说法错误。由文本一的“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可知,石匠说话少是自身性格的原因,是经历了岁月沧桑后的沉淀,并非“看不起‘爹’”。
答案:B
8.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了代表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
B.“桃花寨”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产生的联想,是读者探寻小说立意的线索。
C.说话“很有分寸”的石匠没有讲出外面的世界,造成了小说叙述结构的明显残缺。
D.“我”和“爹”的“问”与石匠的默默辛勤的錾凿,构成了小说深层的问答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造成了小说叙述结构的明显残缺”说法错误。“石匠没有讲出外面的世界”是作者的精心设置,并不是结构缺陷,而是构成了小说的叙述空白,这样设置能够引发读者思考。
答案:C
9.小说中的水碾经过石匠的修理,由“声闷如沉雷”变得声音“清越,悠扬”,这样写表现了怎样的深刻思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根据题目可知,回答本题需要扣住“修理水碾”这个情节,然后根据情节概括出主题,即水碾的代表意义:代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代表传统的文化与文明。然后针对水碾被修理好获得新生进行分析,即表现了传统的文化经过改造依然会焕发生机。
答案:①水碾是传统生产工具,代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代表传统的文化与文明。②水碾经过石匠的修理获得新生,表现了传统的文化经过改造依然会焕发生机。
10.如以“一则‘绝句式’的小说”为题写一篇《石匠留下的歌》的短评,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内容、主题、结构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写短评可以从文本的情节、题材、主题、人称、语言等角度入手。读题可知,回答本题要从“绝句式”的角度进行分析,绝句式小说的特征不仅仅是精短的文体、精绝的句式,还务必具有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律感,所以回答本题可以从篇幅、诗性、语言等角度分析。
答案:①故事短小,不以宏大曲折取胜,以小写大,意蕴深长。②以“我”的诗性视角叙写,突出主观感受,使小说富有情韵美。③以诗性思维写物写人,将人与物变成诗的意象,处处充满了意境美。④多用短句,言简意丰,富有音韵美。
PAGE第10练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小说阅读
(限时:40分钟 满分:4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的情感之所以会以艺术为容器得到重铸和再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人类具有相互理解和相互感知的能力。作家的共情能力高于普通人,他们会引领读者深入了解人物的复杂处境,生成较为复杂的艺术共情。但要真正做到“情之以情”是很困难的,好在如今的时代,我们可以借助机器实现这一点。
文学的主体是人,(    ),开凿出与现实世界不尽相同的精神世界、审美世界。智能机器显然不会主动带领我们去开拓神性的边界,但它是一种强势媒介,可以帮助我们照亮人性,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困境。
科技是求真,艺术反而是追求“不真”。这种“不真”也不是一种“假”,而是不断翻新的“镜花水月”与笔墨表征,其背后的根本,依然是艺术家如何看待人的问题——人的困惑、人的苦楚、人的高尚、人的幸与不幸。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这个时代照亮这些关于人的解答,那么它无论是对文学还是对其他艺术门类,都算是一种有价值的批判性凝视。
1.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学关注的是人日常经验的内容,而从中找到真正的神性
B.文学的内容是关注人的日常经验,并从中找到真正的神性
C.文学的内容是关注人的日常经验,从而真正的神性被找到
D.文学关注的是人的日常经验内容,并让真正的神性被找到
2.下列各句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B.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C.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生产的广大农村,农民在这里生产生活,不离乡土,安身立命。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一座完善的建筑,__①__:适用,坚固,美观。建筑本身常常是时代环境的写照。建筑里一定不可避免的,是反映其产生时代的智识、技能、思想、制度、习惯,当然也反映其所处地方的地理气候。因此,“适用”指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气候环境。
天然材料种类很多,但不一定都能被人采用,被选用的材料,更不一定就是最坚固的,最易驾驭的。例如,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达到了极高度的圆满,__②__,且建筑上的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
建筑上的美,浅而易见的,当然是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却蕴于其权衡中,如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分配,立体上各体积各部分之轻重均等,所谓增一分则太长,__③__。建筑是为解决生活上各种实际问题而结构出来的物体,所以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的。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构成整句,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师说》中批判那些只学习小事,却舍弃大的道理的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刘义隆的故事揭示当朝好大喜功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揭示当朝准备不足导致失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陋室环境的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文本一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褡裢里发出了金属沉闷的音响。他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石匠那时已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了。爹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了。
水碾子正要凿槽咧。爹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
天热起来,石匠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爹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吩咐我:“你好生招呼石匠师傅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面,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的人不晓得礼数。”我说:“好!”
我就同他打扇,将酽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爹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面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
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
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着铜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声又一声,仿佛山里千人万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又歇憩的时候,我极恳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给我听吧。说个故事!”
“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
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小,什么都不懂。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
他歉意地一笑,摇摇头,又去凿那磨槽。
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这时,那很大的碾槽,被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年冬天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
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面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
“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板?”
“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
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露出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
第二日,天刚放明,我爬起来就要去找石匠。我要问他,见了世面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晨雾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默的,无声无嗅的。天和地,好大呵!
哗啦!爹把水闸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我创作中最受重视的文学体裁。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20世纪80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在思想解放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我是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把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勾勒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作家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我是受祖宗的影响。
(节选自何立伟《〈白色乌〉自序》)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些什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
B.“爹”对石匠热情招待,目的是想通过见过世面的石匠了解外面的世面,但那个石匠却看不起“爹”,不愿回答。
C.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的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
D.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只是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和“我”想通过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
8.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了代表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
B.“桃花寨”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产生的联想,是读者探寻小说立意的线索。
C.说话“很有分寸”的石匠没有讲出外面的世界,造成了小说叙述结构的明显残缺。
D.“我”和“爹”的“问”与石匠的默默辛勤的錾凿,构成了小说深层的问答关系。
9.小说中的水碾经过石匠的修理,由“声闷如沉雷”变得声音“清越,悠扬”,这样写表现了怎样的深刻思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以“一则‘绝句式’的小说”为题写一篇《石匠留下的歌》的短评,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