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练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练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5 16:21:29

文档简介

第15练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古代诗文阅读
(限时:50分钟 满分:5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期,《博物馆说》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正式上线。143期短视频,可谓是全国143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方队的首次集体亮相。各馆精心选择1件(组)馆藏经典文物,讲述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并通过主流媒体形成传播矩阵,让博物馆之声深入人心。
近些年,(    ),以文物为主角的荧屏视听节目层出不穷。《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以各具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引来网友点赞,让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蔚然成风。《博物馆说》栏目的重磅上线,无疑让更多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重点美术馆和重要文物走到大众面前,为“文博热”又添一把火。
通过屏幕,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各地珍贵文物,更可以由此见人、见馆、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神。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的军号》,作为战争年代的珍贵见证,蕴含着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精神密码;中国美术馆藏方增先先生的中国画《粒粒皆辛苦》,表现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为观众不仅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让文物“活”起来,成为社会和文博界的热点话题
B.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文博界乃至社会的热点话题
C.社会和文博界的热点话题是文物“活”起来
D.文博界乃至社会的热点话题是让文物“活”起来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C.昔日穷得揭不开锅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D.钱钟书《围城》里说:打呼噜像放长线的风筝。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中国扶贫是了不起的人间奇迹,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壮举。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7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中国为什么扶贫?为谁脱贫?__①__?脱贫后怎么办?把这些内容通过生动感人的故事向世人说清楚、讲明白,才能让世界更加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大逻辑,理解中国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大担当。
中国扶贫故事见情怀境界。用生命照亮扶贫路的黄文秀,绝壁上用血肉之躯凿出“天路”的毛相林,带牧民过上好日子的“草原之子”廷·巴特尔,“把信仰种进石头里”的周永开,“用人性的光芒照亮别人”的张桂梅——无数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为百姓脱贫殚精竭虑、笃定前行。__②__,就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担当,讲好党员干部为百姓谋福祉的公仆情怀,讲好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之心。
中国扶贫故事能否讲好,__③__。许多扶贫故事都荡气回肠、波澜壮阔,带着感情去讲,讲出感情来,用真情实感串起扶贫历程中一个个感动瞬间和细节,就可以让读者和公众受到感染、获得感悟。扶真贫、真扶贫是扶贫故事的主题主线,用真情讲出扶贫之无疆大爱、用真心讲出扶贫之天下仁心,才无愧于中国扶贫这项壮丽事业。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分别用一个判断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介绍植树经验时说到,种树的关键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道理极其平凡,但其他种树的人却不容易做到。
(2)屈原在《离骚》中以水为喻,感慨光阴似流水,岁月不待人,借此表达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以声写声,以形写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直接描摹音乐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杭雄,字世威,世为绥德卫总旗。雄承荫,数先登,积首功,六迁至指挥使。正德七年,进署都指挥佥事,剿贼四川,寻守备西宁。用尚书杨一清荐,擢延绥游击将军。从都御史彭泽经略哈密,偕副将安国破敌岢岚,进都督佥事。改参将,擢都督同知,统边兵操于西内。武宗幸宣府、大同,雄扈从,即拜大同总兵官。嘉靖初,汰传奉官,雄当贬,以方守边,命署都督佥事,镇守如故。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入不能御求罢不许移延绥召佥书后军都督府。三年秋,土鲁番侵甘肃,诏尚书金献民视师,以雄佩平虏大将军印,充总兵官,提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四镇军务。列侯出征,始佩大将军印,无授都督者,至是特以命雄。甫至,寇已破走,而雄亦得荫锦衣千户。既班师,复出镇宁夏。吉囊大入,总督王宪檄雄等破之,进都督同知。寇八千骑乘冰犯宁夏。雄及副总兵赵镇御之,前锋陷伏中,雄等皆败。总督王琼劾之,夺官闲住。明年卒。雄敢战。尝以数骑行边,敌群至。乃下马积鞍为垒,跪而射之。敌退,解衣,腋凝血,乃知中飞矢。武宗在大同,见雄毡帷敝甚,曰:“老杭穷乃尔。”寇至,帝将亲击。雄叩马谏曰:“主人畜犬,不使吠盗,奚用犬为?愿听臣等效力。”帝笑而止。少役延绥巡抚行台,既贵,每至台议事,不敢正席坐,曰:“此当年役所也。”正德、嘉靖间,西北名将,马永而下称雄云。赞曰:时平,则将略无由见。或绾符出镇,守疆御侮,著有劳效,以功名终,亦足尚矣。彭清、杭雄之清节,斯又其最优者欤。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二》)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入/不能御/求罢不许/移延绥/召佥书后军都督府
B.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入/不能御/求罢不许/移延绥/召佥书后军都督府
C.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入/不能御/求罢/不许移延绥/召佥书后军都督府
D.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入/不能御/ 求罢/不许移延绥/召佥书后军都督府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承荫,指恩荫授官,亦指子弟承荫。《明史·选举志》曰:“文官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
B.经略,经营治理,谋划,也指官名。南北朝时设置经略之职,宋置经略安抚使,掌管民政,明时因需设置经略之职。
C.班师,还师,调回军队,也指军队凯旋。如明代无名氏的《破天阵》曰:“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
D.赞,即论赞,史书用以表达对人物、事件的褒奖和赞扬,名称不一。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书》中的“赞”。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杭雄出身武将世家,作战勇敢。他久历战阵,身先士卒,多次冲锋在前,屡立首功,一路拼杀,经六次升迁至指挥使一职。
B.杭雄戍守边陲,深受朝廷倚重。他曾佩平虏大将军印,充总兵官,提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四镇军务,开都督佩大将军印之先。
C.杭雄军功显赫,威名远扬。他因战功卓著而招致其他官员嫉妒中伤,被总督王琼弹劾,导致被夺官闲住,第二年就去世了。
D.杭雄虽战绩辉煌,却谦逊谨慎,恪守本分。他早年曾在延绥巡抚行台供役,后虽身份尊贵,但每至行台议事时,仍然不敢正席而坐。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主人畜犬,不使吠盗,奚用犬为?愿听臣等效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绾符出镇,守疆御侮,著有劳效,以功名终,亦足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联系全文,概括杭雄成为正德、嘉靖间西北名将的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
清明日对酒
高 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①,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注] ①传说狐狸死时,头还向着巢穴所在的土丘。《楚辞·九章·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南北”虚指四面八方,“各”指每家祭扫毫不相干。
B.颔联用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运用蝴蝶、杜鹃等意象抒发无尽的相思之情。
C.颈联承接上联,依照时间发展续写诗人的所想,同时为尾联做铺垫。
D.尾联诗人故作旷达,表达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常态,及时行乐。
13.请简要赏析颈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第15练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古代诗文阅读
(限时:50分钟 满分:5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期,《博物馆说》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正式上线。143期短视频,可谓是全国143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方队的首次集体亮相。各馆精心选择1件(组)馆藏经典文物,讲述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并通过主流媒体形成传播矩阵,让博物馆之声深入人心。
近些年,(    ),以文物为主角的荧屏视听节目层出不穷。《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以各具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引来网友点赞,让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蔚然成风。《博物馆说》栏目的重磅上线,无疑让更多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重点美术馆和重要文物走到大众面前,为“文博热”又添一把火。
通过屏幕,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各地珍贵文物,更可以由此见人、见馆、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神。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的军号》,作为战争年代的珍贵见证,蕴含着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精神密码;中国美术馆藏方增先先生的中国画《粒粒皆辛苦》,表现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为观众不仅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让文物“活”起来,成为社会和文博界的热点话题
B.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文博界乃至社会的热点话题
C.社会和文博界的热点话题是文物“活”起来
D.文博界乃至社会的热点话题是让文物“活”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联系括号前后内容看,文段主要讲述的是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根据话题一致原则,排除C项和D项;“社会”比“文博界”范围大,应将“社会”放到“文博界”后面并用“乃至”连接,排除A项。
答案:B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C.昔日穷得揭不开锅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D.钱钟书《围城》里说:打呼噜像放长线的风筝。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添一把火”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像放长线的风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A项,“百丈冰”“万里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B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也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衔”“吞”是比拟修辞;C项,“揭不开锅”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答案:D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存在三处语病:第一处,“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语序不当,应为“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第二处,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仅”应放到“为观众”前面;第三处,“激起……共情”搭配不当,应改为“引发共鸣与共情”。
答案:(示例)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不仅为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引发共鸣与共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中国扶贫是了不起的人间奇迹,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壮举。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7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中国为什么扶贫?为谁脱贫?__①__?脱贫后怎么办?把这些内容通过生动感人的故事向世人说清楚、讲明白,才能让世界更加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大逻辑,理解中国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大担当。
中国扶贫故事见情怀境界。用生命照亮扶贫路的黄文秀,绝壁上用血肉之躯凿出“天路”的毛相林,带牧民过上好日子的“草原之子”廷·巴特尔,“把信仰种进石头里”的周永开,“用人性的光芒照亮别人”的张桂梅——无数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为百姓脱贫殚精竭虑、笃定前行。__②__,就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担当,讲好党员干部为百姓谋福祉的公仆情怀,讲好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之心。
中国扶贫故事能否讲好,__③__。许多扶贫故事都荡气回肠、波澜壮阔,带着感情去讲,讲出感情来,用真情实感串起扶贫历程中一个个感动瞬间和细节,就可以让读者和公众受到感染、获得感悟。扶真贫、真扶贫是扶贫故事的主题主线,用真情讲出扶贫之无疆大爱、用真心讲出扶贫之天下仁心,才无愧于中国扶贫这项壮丽事业。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第①空,此处语境是关于脱贫问题的四连问,第一问为什么,第二问为谁,第四问脱贫后怎么办。据此推理,第三问应该是问怎么做,故此处可填写“怎么脱贫”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②空,根据下文“就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担当,讲好党员干部为百姓谋福祉的公仆情怀,讲好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之心”以及上文“中国扶贫故事见情怀境界”可推知,此处可填写“讲好扶贫故事”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③空,根据上文“中国扶贫故事能否讲好”,可推知此处的句式应为“关键在于……”;根据下文“带着感情去讲,讲出感情来,用真情实感串起扶贫历程中一个个感动瞬间和细节,就可以让读者和公众受到感染、获得感悟”可知,讲好扶贫故事要用“真情”,故此处可填写“关键在于‘情’”或意思相近的语句。
答案:(示例)①怎么脱贫 ②讲好扶贫故事 ③关键在于“情”
5.请分别用一个判断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文一共有3段,中心话题是讲好扶贫故事。第1段的关键句是“中国扶贫是了不起的人间奇迹,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壮举”“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据此可概括为:中国扶贫的奇迹是要讲好的。第2段的中心句是“中国扶贫故事见情怀境界”,故可概括出:中国扶贫故事是情怀的表现。第3段的中心句是“中国扶贫故事能否讲好,关键在于‘情’”,故可概括出: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关键是“情”。
答案:(示例)①中国扶贫的奇迹是要讲好的;②中国扶贫故事是情怀的表现;③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关键是“情”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介绍植树经验时说到,种树的关键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道理极其平凡,但其他种树的人却不容易做到。
(2)屈原在《离骚》中以水为喻,感慨光阴似流水,岁月不待人,借此表达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以声写声,以形写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直接描摹音乐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答案:(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汨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3)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三、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杭雄,字世威,世为绥德卫总旗。雄承荫,数先登,积首功,六迁至指挥使。正德七年,进署都指挥佥事,剿贼四川,寻守备西宁。用尚书杨一清荐,擢延绥游击将军。从都御史彭泽经略哈密,偕副将安国破敌岢岚,进都督佥事。改参将,擢都督同知,统边兵操于西内。武宗幸宣府、大同,雄扈从,即拜大同总兵官。嘉靖初,汰传奉官,雄当贬,以方守边,命署都督佥事,镇守如故。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入不能御求罢不许移延绥召佥书后军都督府。三年秋,土鲁番侵甘肃,诏尚书金献民视师,以雄佩平虏大将军印,充总兵官,提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四镇军务。列侯出征,始佩大将军印,无授都督者,至是特以命雄。甫至,寇已破走,而雄亦得荫锦衣千户。既班师,复出镇宁夏。吉囊大入,总督王宪檄雄等破之,进都督同知。寇八千骑乘冰犯宁夏。雄及副总兵赵镇御之,前锋陷伏中,雄等皆败。总督王琼劾之,夺官闲住。明年卒。雄敢战。尝以数骑行边,敌群至。乃下马积鞍为垒,跪而射之。敌退,解衣,腋凝血,乃知中飞矢。武宗在大同,见雄毡帷敝甚,曰:“老杭穷乃尔。”寇至,帝将亲击。雄叩马谏曰:“主人畜犬,不使吠盗,奚用犬为?愿听臣等效力。”帝笑而止。少役延绥巡抚行台,既贵,每至台议事,不敢正席坐,曰:“此当年役所也。”正德、嘉靖间,西北名将,马永而下称雄云。赞曰:时平,则将略无由见。或绾符出镇,守疆御侮,著有劳效,以功名终,亦足尚矣。彭清、杭雄之清节,斯又其最优者欤。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二》)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入/不能御/求罢不许/移延绥/召佥书后军都督府
B.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入/不能御/求罢不许/移延绥/召佥书后军都督府
C.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入/不能御/求罢/不许移延绥/召佥书后军都督府
D.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入/不能御/ 求罢/不许移延绥/召佥书后军都督府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是小王子的具体行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和C项;“不许”是“求罢”的结果,“移延绥”前面省略主语,故应在“移延绥”前断开,排除D项。
答案:A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承荫,指恩荫授官,亦指子弟承荫。《明史·选举志》曰:“文官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
B.经略,经营治理,谋划,也指官名。南北朝时设置经略之职,宋置经略安抚使,掌管民政,明时因需设置经略之职。
C.班师,还师,调回军队,也指军队凯旋。如明代无名氏的《破天阵》曰:“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
D.赞,即论赞,史书用以表达对人物、事件的褒奖和赞扬,名称不一。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书》中的“赞”。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用以表达对人物、事件的褒奖和赞扬”说法错误。“赞”为史书的一种体裁,用以阐发作者或注家对人物、事件的评论。
答案:D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杭雄出身武将世家,作战勇敢。他久历战阵,身先士卒,多次冲锋在前,屡立首功,一路拼杀,经六次升迁至指挥使一职。
B.杭雄戍守边陲,深受朝廷倚重。他曾佩平虏大将军印,充总兵官,提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四镇军务,开都督佩大将军印之先。
C.杭雄军功显赫,威名远扬。他因战功卓著而招致其他官员嫉妒中伤,被总督王琼弹劾,导致被夺官闲住,第二年就去世了。
D.杭雄虽战绩辉煌,却谦逊谨慎,恪守本分。他早年曾在延绥巡抚行台供役,后虽身份尊贵,但每至行台议事时,仍然不敢正席而坐。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他因战功卓著而招致其他官员嫉妒中伤,被总督王琼弹劾”说法错误。由原文“雄及副总兵赵镇御之,前锋陷伏中,雄等皆败。总督王琼劾之,夺官闲住”可知,杭雄是因为兵败而被总督王琼弹劾。
答案: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主人畜犬,不使吠盗,奚用犬为?愿听臣等效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绾符出镇,守疆御侮,著有劳效,以功名终,亦足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吠盗:犬吠叫驱赶盗贼。奚:什么。听:准许,成全。(2)绾符:掌握兵符。著有:建有。足尚:值得推崇。
答案:(1)主人养犬,不让犬吠叫驱赶盗贼,那还养犬做什么呢?希望皇上能让臣等效力。
(2)有的人掌握兵符带兵镇守,守卫疆土抵御外侮,建有功绩,凭借功业名声而身退,也值得推崇了。
11.联系全文,概括杭雄成为正德、嘉靖间西北名将的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雄承荫,数先登,积首功,六迁至指挥使”,意思是“杭雄承袭这一职务,多次冲锋在前,屡立首功,经六次升迁而至指挥使(一职)”,即杭雄冲锋陷阵,敢于拼杀;“用尚书杨一清荐,擢延绥游击将军”,意思是“由于尚书杨一清的举荐,(杭雄)被提升为延绥游击将军”,即皇帝赏识,大臣推荐;“彭清、杭雄之清节,斯又其最优者欤”,意思是“彭清、杭雄清廉的节操,这又是最优秀的吧”,即为官清廉正直,有“清节”之誉。
答案:①杭雄冲锋陷阵,敢于拼杀;②皇帝赏识,大臣推荐;③为官清廉正直,有“清节”之誉。
【参考译文】
杭雄,字世威,世代担任绥德卫总旗。杭雄承袭这一职务,多次冲锋在前,屡立首功,经六次升迁而至指挥使(一职)。正德七年,(杭雄)升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在四川围剿贼寇,随即守备西宁。由于尚书杨一清的举荐,(杭雄)被提升为延绥游击将军。(他)跟随都御史彭泽经营治理哈密,偕同副将安国在岢岚大败敌军,(因此)升为都督佥事。改任参将,又升为都督同知,统领边兵在西内操练。武宗巡幸宣府、大同时,杭雄是随从,随即被授为大同总兵官。嘉靖初年,(朝廷)要淘汰传奉官,杭雄本应降职,因(他)正在防守边境,便被任命为代理都督佥事,镇守如故。小王子带领一万余骑兵进入沙河堡,杭雄击退了他们。不久,大军再次到来,(杭雄)抵御不住,请求免职而未被允许。(他)被调往延绥,任后军都督府佥书。(嘉靖)三年秋,土鲁番侵犯甘肃,(皇上)诏令尚书金献民督师,命杭雄佩带平虏大将军印,充任总兵官,提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四镇军务。以往列侯出征,才佩带大将军印,而没有给都督佩带大将军印的先例,现在却特意让杭雄佩带大将军印。他们刚刚赶到,敌军已经被击退,而杭雄也(因此)得到了锦衣千户一职。班师之后,(他)又外出镇守宁夏。吉囊大军入侵,总督王宪命杭雄等出兵打败了他们,(杭雄)升为都督同知。敌寇八千骑兵乘着水面结冰进犯宁夏。杭雄及副总兵赵镇率军抵御,前锋深陷埋伏之中,杭雄等都战败。总督王琼弹劾他,(他因此)被夺官闲住。第二年去世。杭雄敢拼敢战。(他)曾率数名骑兵巡边,敌寇成群而至。(杭雄)于是下马把马鞍堆积起来作为堡垒,跪下射击。敌寇退走,(他)解开衣服,发现腋下有凝固了的血迹,才知自己被飞箭射中。武宗在大同时,见杭雄的毡帷十分破旧,说道:“老杭竟贫穷成这样子。”敌寇到来,皇上打算亲自率军攻击。杭雄拉住马劝谏道:“主人养犬,不让犬吠叫驱赶盗贼,那还养犬做什么呢?希望皇上能让臣等效力。”皇上大笑止步。(杭雄)年少时在延绥巡抚行台供职,(他)升职之后,每当到行台议事时,都不敢正席而坐,并说:“这是我当年供职的地方。”正德、嘉靖年间,西北的名将,马永之下便是杭雄了。赞:时代太平,那么将才的谋略就没有办法体现。有的人掌握兵符带兵镇守,守卫疆土抵御外侮,建有功绩,凭借功业名声而身退,也值得推崇了。彭清、杭雄清廉的节操,他又是最优秀的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
清明日对酒
高 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①,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注] ①传说狐狸死时,头还向着巢穴所在的土丘。《楚辞·九章·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南北”虚指四面八方,“各”指每家祭扫毫不相干。
B.颔联用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运用蝴蝶、杜鹃等意象抒发无尽的相思之情。
C.颈联承接上联,依照时间发展续写诗人的所想,同时为尾联做铺垫。
D.尾联诗人故作旷达,表达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常态,及时行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B项,“运用蝴蝶、杜鹃等意象”说法错误。颔联意思是说冥纸成灰,灰飞漫天,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泪,泪滴成血,染红了满山的杜鹃。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B
13.请简要赏析颈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颈联的意思是,太阳落山一切归于静寂,唯有狐狸在坟冢里的窝中休息,晚上回家孩子们在灯前嬉戏。“日落狐狸眠冢上”是运用了“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根据注释“传说狐狸死时,头还向着巢穴所在的土丘”可知。狐狸是不忘本的动物,即使死了,也要将头对准丘穴的方向。“狐狸眠冢上”自然是诗人虚写的想象之景。“儿女笑灯前”与“狐狸眠冢上”,“诗人”与“儿女”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对儿女不知道生离死别的痛苦的无奈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终归要衰老,终归也要死去的人生规律的感悟,蕴含了旷达之情。
答案:①虚写。诗人并非碰到狐狸在家穴里面睡觉,而是说,祭扫结束,人人各自归家,灯前笑语;祭扫之时哭哭啼啼,平日里却没有丝毫的伤心难过。②用典。借“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来抒发对生死的感慨。③对比。狐狸和人进行对比,“我”和儿女进行对比,突出无奈的旷达感。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