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练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古代诗文阅读
(限时:50分钟 满分:5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袁崇焕是光芒四射的人物,他以一介儒生身份去指挥军队,获得了惊人的战绩,在明末的战乱中成为中流砥柱,结果却被崇祯皇帝杀害。袁崇焕大火熊熊般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挥洒自如的作风……和他所生长的那不幸的时代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他轰轰烈烈地战斗,但每一场战斗,都使他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阅读袁崇焕所写的奏章、所作的诗句,以及与他有关的史料之时,会觉得似乎是在读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等人的悲剧。他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倍加突出。他忠诚地实践了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格言,可歌可泣。然而袁崇焕的悲剧就在于,他以儒家倡导、培育的人生态度,去实践儒家所尊崇、支持的绝对君权。儒家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是它不能回答:当袁崇焕这样的忠臣碰上极其专横的皇帝时该怎么办?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米芾承颜而恣野,郑板桥学黄山谷而后以隶为楷,赵之谦奇峰兀立而其实“颜底魏面”……
B.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在寻找,我的耳边分明响起年轻人恳切的歌声:“我想有个家……”
C.他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D.墓园里上下有序,排列整齐,傲骨嶙峋,他们好像还在期待着一个指令……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A项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均表示列举的省略。B项中的省略号表示引文的省略;C项中的省略号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D项中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
答案:A
2.袁崇焕在生命最后一刻所作的《临刑口占》,虽然其中饱含着他对功名事业悲剧收场的无限感慨,但更多的是为国为民至死不渝的英风亮节。请为此诗排序(只填序号)。(4分)
①死后不愁无勇将 ②半世功名在梦中
③忠魂依旧守辽东 ④一生事业总成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语言运用的能力。首先,根据对偶原则,“一生”对“半世”,“事业”对“功名”,“总成空”对“在梦中”,可知④与②联系紧密。然后,根据逻辑推断,人应“死后”有“忠魂”,可以判定①与③的顺序是①③。再次,从诗歌的写作背景看,本诗是袁崇焕在生命最后一刻所作,故应是袁崇焕对自己一生的回顾,由此可以判定④与②的顺序是④②。最后,从诗歌的写作内容看,本诗是对功名事业悲剧收场的无限感慨,故应先回顾,再感慨,由此可以判定此诗的语序应为④②①③。
答案:④②①③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序可以调整为“他刚烈的狠劲,执拗的蛮劲,冲天的干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不同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改写后的句子与原文相比,三个分句的语序不同。要先重点分析“干劲”“蛮劲”“狠劲”三个词语的内涵,也就是先解释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理解不难发现,“干劲”是普遍而常态性的;“蛮劲”则比“干劲”更深一层,指猛而不灵巧的力气;“狠劲”则比“蛮劲”更进一层,强度更大,指的是不顾惜力气,具有勇猛决绝性。原文三个分句之间是逐层深入的关系,程度不断加强,故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干劲”为做事的劲头,具有普遍性和常态性;“蛮劲”为猛而不灵巧的力气,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特性;“狠劲”为不顾惜力气,具有勇猛决绝性。原文三个分句之间由浅入深,是程度的深化和加强,所以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由动物血液制作的血豆腐,是理想的补血佳品。鸡血、鸭血和猪血是制作血豆腐的常用食材。适量食用血豆腐,好处多多。
动物血中含铁量很高,每100克鸭血中最高含有39.6毫克铁,远远高于猪瘦肉中的含铁量。动物血中含有血红素铁,易被身体吸收和利用,__①__,防止出现缺铁性贫血。
__②__,每100克鸡血的热量是205千焦,每100克猪血的热量是230千焦,而每100克猪瘦肉的热量是598千焦。由此可见,血豆腐是减肥瘦身的好食材,不仅能给人们一定的饱腹感,而且也能使人们减少热量摄入。
动物血还是网传的“清肺”偏方。猪血、鸭血中的血浆蛋白能结合侵入机体的有害金属微粒、粉尘等,从而减少胃肠对它们的吸收,能起到一定的清肠胃作用。但消化道和肺部是互不相通的,__③__。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第①空,前文说的是动物血含铁量高,其中含有血红素铁,易被身体吸收和利用,再根据后面的“防止出现缺铁性贫血”可推知,横线处应填“为身体补充所需的铁”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②空,所填内容应该是对该段内容的概括,根据后面的内容可知,此段重点讲鸡血、猪血等动物血和猪瘦肉相比,热量很低,故横线处应填“动物血是低热量食材”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③空,前文先说“动物血还是网传的‘清肺’偏方”,然后分析动物血能结合有害金属微粒、粉尘等,“能起到一定的清肠胃作用”,但是“消化道和肺部是互不相通的”,因此横线处应填“吃血豆腐并不能清肺”或意思相近的语句。
答案:(示例)①为身体补充所需的铁 ②动物血是低热量食材 ③吃血豆腐并不能清肺
5.请结合材料,用三个三字短语概括适量食用动物血的益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材料共有四段话。第1段是总说,第2~4段分别介绍了食用动物血的益处。第2段重点讲食用动物血“能补铁”,第3段重点讲食用动物血“能瘦身”。第4段重点讲食用动物血“清肠胃”。注意用三字短语作答。
答案:(示例)补充铁(能补铁)、助瘦身、清肠胃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子贡向孔子问“恕”,孔子向他解释“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云和鸟,形象且深远地寄托了作者的仕隐之感。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先以声写声,再以形写声,突出了乐声起伏多变、优美动听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答案:(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3)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三、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王弘祚,字懋自,云南永昌人。明崇祯三年举人。自蓟州知州迁户部郎中,督饷大同。顺治元年,授岢岚兵备道。总督吴孳昌以弘祚筹画军饷,请仍留大同。中原初定,图籍散佚。弘祚聪强习掌故,户部疏请修《赋役全书》,以弘祚主其事。弘祚谓:“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裁定赋役,一准万历间法例,晚末苛细巧取,尽芟除之,以为一代程式。十年,擢户部侍郎。时云、贵尚为明守,孙可望据辰州。弘祚请于江南、江西、湖广丰稔之地,採米谷、储粮饷为进取计。又言:“黔国公沐天波世守云南,得民心,其僚属有散处江宁者,宜令往招天波为内应。贵州自都匀、黎平远及庆远、靖州,近为可望蹂躏,宜加意抚绥,俾令归化。冠服异制,勿骤更易。”上以所言足助抚剿,下经略大学士洪承畴採行。十二年,疏请禁有司私派累民、将领冒名领饷,皆下部议行。十五年,《赋役全书》成,擢尚书,加太子少保。云南平,迭疏上善后诸事,请开乡试,慎署员,设重镇,稽丁田,恤士绅,抚土司,宽新政。弘祚闻父母丧,疏乞解官奔赴,命在任守制。踰月,命出视事。圣祖即位,疏请归葬,许之。旋谕促还朝。康熙三年,授刑部尚书,寻复还户部。七年,户部失察书吏假印盗帑,大学士班布尔善独罪弘祚,坐夺官。八年,鳌拜得罪,起弘祚兵部尚书。九年,以老乞休,命驰驿归里,食原俸。弘祚中道疾作,侨居江宁。念未终事父母,辑《永思录》,自号曰思斋。十一年,疏辞俸,谕曰:“卿在官著有劳绩,引年乞休,赐禄颐养,毋固辞。”十三年,卒,赐祭葬,谥端简。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B.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C.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D.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从句子的语法结构及句式来看,“法不立”与“吏不畏”结构相同,“法”应该作“不立”的主语,故应在“法”之前断开,据此排除B项和D项;“版籍赋税之事”的意思是按户口纳税的事,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项。
答案:C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举人,明清时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乡试,中试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B.郎中,始置于战国,唐以后,六部皆设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其职位次于尚书和侍郎。
C.视事,意为官员治事、任职,文中指新官员刚到任,意同“下车”。
D.赐祭葬,明清时高级官员死后,皇帝按其官阶或功劳大小赐给祭品、祭文,或遣官治丧的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视事”不是指新官员刚到任,而是指官吏任职、办公,不同于“下车”之意。且由原文可知,王弘祚是在任守制,在父母丧期过后被要求继续在原职工作。
答案: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弘祚聪明博识,肩负重任。户部推荐王弘祚主持编纂《赋役全书》,十多年后修成,王弘祚由户部郎中擢升为户部尚书。
B.王弘祚洞察事理,善提建议。针对清初赋税问题,他直言不讳;云南被平定后,他从文化、经济、政策等方面多次进言。
C.王弘祚为子尽孝,为臣尽忠。父母去世后,王弘祚上书请求奔丧,未准,在任守制;王弘祚请求回乡安葬父母,不久便以国事为重应谕回朝。
D.王弘祚履历丰富,深得荣宠。他先后事两朝皇帝,历三部尚书;皇帝因他为官政绩卓著,在他退休时赠驿马送归故里,并且让他享有原来的俸禄。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户部郎中”说法错误,王弘祚在明朝任户部郎中,他开始主持编纂《赋役全书》时已是清朝时任岢岚兵备道。
答案:A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裁定赋役,一准万历间法例,晚末苛细巧取,尽芟除之,以为一代程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年,户部失察书吏假印盗帑,大学士班布尔善独罪弘祚,坐夺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一:全,全部。芟除:删除。程式:法式,规格。(2)帑:收藏钱财的库房,此处指国库。坐夺官:被动句式,被剥夺了官职。坐,定罪。
答案:(1)(朝廷)裁定赋税徭役,全部以明朝万历年间的赋役定额为标准,明末形成的烦琐、巧夺的苛捐杂税细则,全部加以删除,把这作为当朝的规定执行。
(2)康熙七年,户部对书吏用假印章盗取国库(库银)的事情事先没有察觉,大学士班布尔善(认为)仅王弘祚有失职罪,(王弘祚)被定罪罢官。
11.为收复云、贵,平叛孙可望,王弘祚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可知,应先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区间,然后将提取出的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即可。由原文中的“弘祚请于江南……为进取计”,可以概括为“储备粮食,准备军需”;由原文中的“黔国公沐天波世守云南……为内应”,可以概括为“招抚沐天波,以为内应”;由原文中的“贵州自都匀……勿骤更易”,可以概括为“安抚百姓,收复民心”。
答案:①储备粮食,准备军需;②招抚沐天波,以为内应;③安抚百姓,收复民心。
【参考译文】
王弘祚,字懋自,云南永昌人。明朝崇祯三年考中举人。从蓟州知州任上升迁为户部郎中,奉命在大同督催军饷。顺治元年,授任苛岚兵备道。总督吴孳昌认为王弘祚善于筹调军饷,请旨让他仍然留在大同(为清军筹措军饷)。(当时,清军)刚刚平定中原地区,图书典籍等多有散失。王弘祚聪明好学,熟习旧制旧例,户部上书朝廷请求修纂《赋役全书》,让王弘祚主持这件事。王弘祚说:“老百姓并不苦于正当赋役而苦于地方官吏加派的杂赋,法令不确立则官吏无违法之惧,官吏无惧则百姓不得安宁。百姓交纳的粮食、布帛,朝廷都了解了,就可以知道艰难,成就节俭的方针。按户口纳税的事,百姓完全了解了,就可以明察杜绝官吏侵夺吞占的事。”(朝廷)裁定赋税徭役,全部以明朝万历年间的赋役定额为标准,明末形成的烦琐、巧夺的苛捐杂税细则,全部加以删除,把这作为当朝的规定执行。顺治十年,升为户部侍郎。当时云、贵一带还是明朝掌权,孙可望占据辰州。王弘祚请求在江南、江西、湖广等富饶地区,收储粮谷、充裕军饷,为进攻(辰州)做准备。又说:“黔国公沐天波世代守护云南,很得民心,他的同僚有散居在江宁一带的,应该派他们去云南招来沐天波做朝廷内应。贵州从都匀、黎平远至庆远、靖州一带,(百姓)近来受到孙可望的欺凌,(朝廷)应派人着意安抚,使百姓归顺。冠服等不同的制度,不要急于更改。”皇帝认为(他的)建议对于安民剿敌很有帮助,批转给经略大学士洪承畴采纳执行。顺治十二年,(王弘祚)上书请求朝廷下令禁止地方官吏私自加派赋役连累百姓、禁止军队将领冒用别人的名义多领粮饷,(朝廷)全都发给各部拟议施行。顺治十五年,《赋役全书》修成,(王弘祚)被提拔为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云南被平定后,(王弘祚)几次上书奏请处理后续的问题,请求开设乡试,慎重委任官吏,设置重镇,稽查户口田亩,体恤士绅,安抚土司,实行较宽松的新政策。王弘祚听到父母去世的消息,上书请求辞职奔丧,(朝廷)命他在任上为父母守丧。过了一个月,命他赴任。康熙即位后,(王弘祚)上书请求回乡安葬父母,皇帝准许了。不久(朝廷)下令催促(王弘祚)还朝。康熙三年,授任刑部尚书,不久又任户部尚书。康熙七年,户部对书吏用假印章盗取国库(库银)的事情事先没有察觉,大学士班布尔善(认为)仅王弘祚有失职罪,(王弘祚)被定罪罢官。康熙八年,鳌拜获罪,(朝廷)起用王弘祚任兵部尚书。康熙九年,(王弘祚)以年老请求退休,(皇帝)赐乘驿马归乡,仍享有原职俸禄。王弘祚在返乡途中患病,寄居在江宁。(他)念及自己未能在父母去世之前尽奉养之责,辑成《永思录》一书,自号“思斋”。康熙十一年,(他)上书辞掉官俸,(皇帝)下旨说:“爱卿为官很有政绩,年老辞官,(朝廷)应该赏赐俸禄颐养天年,不要再推辞了。”康熙十三年去世,朝廷赐祭葬,谥号为“端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自巩洛①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②岸,一雁初晴下朔风③。
为报洛桥④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 ①巩:巩县(今河南巩义市)。洛:洛水。巩洛指洛水在巩县境内汇入黄河处。②伊:伊水。③朔风:北风。④洛桥:洛阳桥,这里指洛阳。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记叙并描写了由洛水入黄河的行程和景物。“夹”“豁”二字选用精当,舟行洛水,青山列岸,忽见群山开豁,大河横流,意境顿开。
B.颔联写寒树远影隐约天边,如水墨渲染;落日余晖闪烁在波涛之上,可谓妙手天成。
C.颈联动静结合,上句写伊水岸边的孤村残破不堪,意境萧疏孤清;下句写一雁孤飞,趁初晴乘风北上,与诗人的处境相契合。
D.在结构上,本诗首联破题,中间两联呼应“即事”,尾联切题,构思精妙;在内容上,秋天傍晚黄河的景象引发诗人感触,有寄托,有情思,意蕴丰富。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乘风北上”理解错误,“一雁初晴下朔风”是指一只大雁在雨霁初晴时顺着北风向南飞去。
答案:C
13.“扁舟不系”源于《庄子》中的“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请结合《庄子》中的这几句话与尾联的含意简要分析诗人的心境。(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从诗歌的题材来看,这是一首宦游诗,诗人表达的情感应该是哀情。再结合尾联中的“扁舟不系”进行理解,这里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诗人认为自己就像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这是宦游的伤感;再结合题干中的提示信息可知,诗人认为自己既非巧者,也非智者,只是无所求的无能者,以此表达自己的无奈之情;最后结合诗歌标题及尾联的上句可知,尾联中又饱含诗人因辜负友人的嘱托而产生的悲慨、愧疚之情。
答案:①诗人感觉自己如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身不由己,表现出宦游的伤感。②诗人觉得自己既非巧者,又非智者,只是无所求的无能者,面对衰颓的国势,借自嘲表达无能为力的无奈之情。③诗人觉得自己辜负了分别时朋友对自己的期望和嘱托,表达了悲慨和愧疚之情。
PAGE第3练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古代诗文阅读
(限时:50分钟 满分:5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袁崇焕是光芒四射的人物,他以一介儒生身份去指挥军队,获得了惊人的战绩,在明末的战乱中成为中流砥柱,结果却被崇祯皇帝杀害。袁崇焕大火熊熊般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挥洒自如的作风……和他所生长的那不幸的时代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他轰轰烈烈地战斗,但每一场战斗,都使他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阅读袁崇焕所写的奏章、所作的诗句,以及与他有关的史料之时,会觉得似乎是在读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等人的悲剧。他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倍加突出。他忠诚地实践了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格言,可歌可泣。然而袁崇焕的悲剧就在于,他以儒家倡导、培育的人生态度,去实践儒家所尊崇、支持的绝对君权。儒家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是它不能回答:当袁崇焕这样的忠臣碰上极其专横的皇帝时该怎么办?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米芾承颜而恣野,郑板桥学黄山谷而后以隶为楷,赵之谦奇峰兀立而其实“颜底魏面”……
B.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在寻找,我的耳边分明响起年轻人恳切的歌声:“我想有个家……”
C.他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D.墓园里上下有序,排列整齐,傲骨嶙峋,他们好像还在期待着一个指令……
2.袁崇焕在生命最后一刻所作的《临刑口占》,虽然其中饱含着他对功名事业悲剧收场的无限感慨,但更多的是为国为民至死不渝的英风亮节。请为此诗排序(只填序号)。(4分)
①死后不愁无勇将 ②半世功名在梦中
③忠魂依旧守辽东 ④一生事业总成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序可以调整为“他刚烈的狠劲,执拗的蛮劲,冲天的干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由动物血液制作的血豆腐,是理想的补血佳品。鸡血、鸭血和猪血是制作血豆腐的常用食材。适量食用血豆腐,好处多多。
动物血中含铁量很高,每100克鸭血中最高含有39.6毫克铁,远远高于猪瘦肉中的含铁量。动物血中含有血红素铁,易被身体吸收和利用,__①__,防止出现缺铁性贫血。
__②__,每100克鸡血的热量是205千焦,每100克猪血的热量是230千焦,而每100克猪瘦肉的热量是598千焦。由此可见,血豆腐是减肥瘦身的好食材,不仅能给人们一定的饱腹感,而且也能使人们减少热量摄入。
动物血还是网传的“清肺”偏方。猪血、鸭血中的血浆蛋白能结合侵入机体的有害金属微粒、粉尘等,从而减少胃肠对它们的吸收,能起到一定的清肠胃作用。但消化道和肺部是互不相通的,__③__。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材料,用三个三字短语概括适量食用动物血的益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子贡向孔子问“恕”,孔子向他解释“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云和鸟,形象且深远地寄托了作者的仕隐之感。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先以声写声,再以形写声,突出了乐声起伏多变、优美动听的特点。
三、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王弘祚,字懋自,云南永昌人。明崇祯三年举人。自蓟州知州迁户部郎中,督饷大同。顺治元年,授岢岚兵备道。总督吴孳昌以弘祚筹画军饷,请仍留大同。中原初定,图籍散佚。弘祚聪强习掌故,户部疏请修《赋役全书》,以弘祚主其事。弘祚谓:“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裁定赋役,一准万历间法例,晚末苛细巧取,尽芟除之,以为一代程式。十年,擢户部侍郎。时云、贵尚为明守,孙可望据辰州。弘祚请于江南、江西、湖广丰稔之地,採米谷、储粮饷为进取计。又言:“黔国公沐天波世守云南,得民心,其僚属有散处江宁者,宜令往招天波为内应。贵州自都匀、黎平远及庆远、靖州,近为可望蹂躏,宜加意抚绥,俾令归化。冠服异制,勿骤更易。”上以所言足助抚剿,下经略大学士洪承畴採行。十二年,疏请禁有司私派累民、将领冒名领饷,皆下部议行。十五年,《赋役全书》成,擢尚书,加太子少保。云南平,迭疏上善后诸事,请开乡试,慎署员,设重镇,稽丁田,恤士绅,抚土司,宽新政。弘祚闻父母丧,疏乞解官奔赴,命在任守制。踰月,命出视事。圣祖即位,疏请归葬,许之。旋谕促还朝。康熙三年,授刑部尚书,寻复还户部。七年,户部失察书吏假印盗帑,大学士班布尔善独罪弘祚,坐夺官。八年,鳌拜得罪,起弘祚兵部尚书。九年,以老乞休,命驰驿归里,食原俸。弘祚中道疾作,侨居江宁。念未终事父母,辑《永思录》,自号曰思斋。十一年,疏辞俸,谕曰:“卿在官著有劳绩,引年乞休,赐禄颐养,毋固辞。”十三年,卒,赐祭葬,谥端简。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B.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C.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D.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举人,明清时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乡试,中试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B.郎中,始置于战国,唐以后,六部皆设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其职位次于尚书和侍郎。
C.视事,意为官员治事、任职,文中指新官员刚到任,意同“下车”。
D.赐祭葬,明清时高级官员死后,皇帝按其官阶或功劳大小赐给祭品、祭文,或遣官治丧的制度。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弘祚聪明博识,肩负重任。户部推荐王弘祚主持编纂《赋役全书》,十多年后修成,王弘祚由户部郎中擢升为户部尚书。
B.王弘祚洞察事理,善提建议。针对清初赋税问题,他直言不讳;云南被平定后,他从文化、经济、政策等方面多次进言。
C.王弘祚为子尽孝,为臣尽忠。父母去世后,王弘祚上书请求奔丧,未准,在任守制;王弘祚请求回乡安葬父母,不久便以国事为重应谕回朝。
D.王弘祚履历丰富,深得荣宠。他先后事两朝皇帝,历三部尚书;皇帝因他为官政绩卓著,在他退休时赠驿马送归故里,并且让他享有原来的俸禄。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裁定赋役,一准万历间法例,晚末苛细巧取,尽芟除之,以为一代程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年,户部失察书吏假印盗帑,大学士班布尔善独罪弘祚,坐夺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为收复云、贵,平叛孙可望,王弘祚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自巩洛①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②岸,一雁初晴下朔风③。
为报洛桥④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 ①巩:巩县(今河南巩义市)。洛:洛水。巩洛指洛水在巩县境内汇入黄河处。②伊:伊水。③朔风:北风。④洛桥:洛阳桥,这里指洛阳。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记叙并描写了由洛水入黄河的行程和景物。“夹”“豁”二字选用精当,舟行洛水,青山列岸,忽见群山开豁,大河横流,意境顿开。
B.颔联写寒树远影隐约天边,如水墨渲染;落日余晖闪烁在波涛之上,可谓妙手天成。
C.颈联动静结合,上句写伊水岸边的孤村残破不堪,意境萧疏孤清;下句写一雁孤飞,趁初晴乘风北上,与诗人的处境相契合。
D.在结构上,本诗首联破题,中间两联呼应“即事”,尾联切题,构思精妙;在内容上,秋天傍晚黄河的景象引发诗人感触,有寄托,有情思,意蕴丰富。
13.“扁舟不系”源于《庄子》中的“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请结合《庄子》中的这几句话与尾联的含意简要分析诗人的心境。(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