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练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古代诗文阅读
(限时:50分钟 满分:5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一世纪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建党百年历史长卷,写满了波澜壮阔,闪耀着璀璨荣光。(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亿万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敢教日月换新天”,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用汗水浇灌出一个可爱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解除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中国共产党人“一片丹心天地间”,带领人民顽强拼搏,用团结迸发出改天换地的强大正能量。接下来,如何更好地行进,值得每位国人思考。征途漫漫,团结是金,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因为我们打心眼儿里知道“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所以我们满弓发力;因为我们心里还明白“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所以我们满载前行。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团结一心,披荆斩棘,以坚韧奋斗成就新的更大的奇迹。
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B.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C.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从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先锋毁家纾难,就义成仁
B.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先锋毁家纾难,就义成仁
C.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先锋就义成仁,毁家纾难
D.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到解放战争的摧枯拉朽,一批又一批先锋毁家纾难,就义成仁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满弓发力,因为我们深深懂得‘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满载前行,因为我们深切体认‘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原文与改写后的句子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我们要挖掘好红色资源,使之在体量上有所增加。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对当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唯有充分发掘好红色资源,才能让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参天巨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事实上,__①__,其中既有基于地域、建筑、档案资料等的实物资源,也有基于人物事迹、宣传口号、经典故事等的精神资源,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仔细挖掘。“时代楷模”张富清的感人事迹一经挖掘,便让尘封已久的“战斗英雄”“人民功臣”的故事被人知晓,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这就是对红色资源挖掘的最好例证。因此,充分激发红色资源新活力,既要做好“挖潜”文章,深入挖掘现有资源中尚未被充分利用的部分,积极向外拓展相关红色资源挖掘工作,形成并扩大红色资源体系;__②__,广泛挖掘尚未被发现的那些红色资源,注重将红色资源挖掘与退役军人信息登记、党史研究、方志编撰等工作结合起来,从挖掘先进人物、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入手,系统提取其中的红色资源关联内容,从而连点成线、织线成面,__③__。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提取以上材料的要点,给“红色资源”下定义,不超过75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景结情,词人用声声鹧鹄鸣叫,呼唤勿忘南归的理想抱负。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点评了四位弟子的志向,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3)古人多有借“雁”传情的诗句,如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传达音讯全无、相思无着落之意;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自己认出路过的大雁“_______________”,表达痛失爱人的感伤。
三、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李石,字中玉。元和中,擢进士第,辟李听幕府,从历四镇,有材略,为吏精明。听每征伐,必留石主后务。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方是时,宦寺气盛,陵暴朝廷,每对延英,而仇士良等往往斥训①以折大臣,石徐谓曰:“乱京师者训、注也,然其进,孰为之先?”士良等恧②缩不得对,气益夺,搢绅赖以为强。于时大臣新族死,岁苦寒,外情不安。帝曰:“人心未舒何也?”石曰:“刑杀太甚,则致阴沴。比郑注多募凤翔兵,至今诛索不已,臣恐缘以生变,请下诏尉安之。”帝曰:“善。”帝尝顾郑覃曰:“覃老矣,当无妄,试谕我犹汉何等主?”覃曰:“陛下文、宣主也。”帝曰:“渠敢望是!”石欲强帝志使不怠,因曰:“陛下之问而覃之对,臣皆以为非。颜回匹夫耳,自比于舜。陛下有四海,春秋富,当观得失于前,日引月长,以齐尧、舜,奈何比文、宣而又自以为不及?惟陛下开肆厥志,不以文、宣自安,则大业济矣。”俄进中书侍郎。石用韩益判度支案,以赃败。石曰:“臣本以益知财利,不保其贪。”帝曰:“宰相任人,知则用,过则弃,谓之至公。它宰相所用,强蔽其过,此其私也。”开成三年正月,将朝,骑至亲仁里,狙盗发,射石伤,马逸,盗邀斫之坊门,绝马尾,乃得脱。天子骇愕,遣使者慰抚,赐良药。石因卧家固辞位,有诏以中书侍郎平章事为荆南节度使。石起为相,以身徇国,不恤近幸,张权纲,欲强王室,收威柄。而仇士良疾之,将加害,帝知其然,而未为之,遂罢去。遣日,飨赉都阙,士人恨愤。石让中书侍郎,换检校兵部尚书,它不听。会昌三年,卒,年六十二,赠尚书右仆射。
(摘编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六》)
[注] ①训:李训,前宰相,在“甘露之变”中被杀。②恧(nǜ):惭愧。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B.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C.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D.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年号为汉武帝首创,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幕府,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因军队出征使用帐幕而得名,也可用来泛称幕僚。
C.搢绅,也作“缙绅”,是旧时官宦或儒者的装束,也用作官宦或儒者的代称。
D.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官名。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石富有才略,为吏很是精明。他考中进士后在李听幕府中任职,跟随李听历任四镇,深受信任,每次李听出征时,都受命掌管后方的事务。
B.李石遇事应对从容,重视稳定人心。宦官气焰嚣张,震慑大臣,李石从容应对,使宦官们惭愧退缩;皇帝问人心为何不安,李石点明是因刑杀太过。
C.李石意图振兴朝政,激励皇帝立志。郑覃认为皇帝可比汉代文、宣二帝,李石却不以为然,他激励皇帝树立远大志向,超越文、宣,自比于舜。
D.李石遭到刺杀,惊险中得逃生。李石在上朝的路上被刺客射伤,在逃奔中经过坊门时又被刺客挥刀拦截,在他的马被砍断尾巴后,才得以脱身保命。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郑注多募凤翔兵,至今诛索不已,臣恐缘以生变,请下诏尉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起为相,以身徇国,不恤近幸,张权纲,欲强王室,收威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李石请求辞官却被调赴他任,士人们为什么愤恨不平?请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水调歌头 闻采石战胜①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②,剪烛看吴钩。胜喜③燃犀处④,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⑤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矾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 ①采石战胜:《宋史·本纪第三十二》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诸军,以舟师拒金主(完颜)亮于东采石,战胜,却之。”②风景:《世说新语》中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之句,此处指宋室南渡之事。③胜喜:甚喜。④燃犀处:指采石矶。⑤香囊:《晋书·列传第四十九》有“玄少好佩紫罗香囊”之句。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雪洗”二字显作者闻胜之喜,接下来“约”“留”二字则写出作者身处后方未能参战之憾。
B.作者胸怀豪壮,热烈歌颂采石之战的大胜,又想象采石之战的雄伟场面,表达了自己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
C.下片“忆当年”六句,借周瑜与谢玄赞美此战指挥官,既写出其功业卓著,又写出其生性风流洒脱。
D.下片“赤壁”三句,用“落照”与“衰草”之景写愁情,作者心念北方失地,大捷虽喜却未解全忧。
1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加以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第7练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古代诗文阅读
(限时:50分钟 满分:5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一世纪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建党百年历史长卷,写满了波澜壮阔,闪耀着璀璨荣光。(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亿万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敢教日月换新天”,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用汗水浇灌出一个可爱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解除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中国共产党人“一片丹心天地间”,带领人民顽强拼搏,用团结迸发出改天换地的强大正能量。接下来,如何更好地行进,值得每位国人思考。征途漫漫,团结是金,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因为我们打心眼儿里知道“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所以我们满弓发力;因为我们心里还明白“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所以我们满载前行。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团结一心,披荆斩棘,以坚韧奋斗成就新的更大的奇迹。
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B.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C.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力量”比作“铁”和“钢”。A项,将黑发比作“青丝”,将白发比作“雪”,同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干戈”原指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C项,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战士”和“美人”所处的情景进行对比。D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徘徊”将“月”拟人化,赋予其人的动作和情感。
答案:A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从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先锋毁家纾难,就义成仁
B.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先锋毁家纾难,就义成仁
C.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先锋就义成仁,毁家纾难
D.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到解放战争的摧枯拉朽,一批又一批先锋毁家纾难,就义成仁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A项,不合逻辑,按照历史先后顺序,应是大革命→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故排除。C项,“就义成仁,毁家纾难”与后文“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不对应,故排除。D项,句子内部结构不一致,故排除。
答案:B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满弓发力,因为我们深深懂得‘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满载前行,因为我们深切体认‘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原文与改写后的句子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句式上,改写句因果倒置,起到了强调作用,更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原文是正常语序,感染力相对弱。语言上,改写句更加庄重严肃,符合语境;原文则相对口语化,与整个文段的风格不符。故改写句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改写句更好。改写句将“满弓发力”“满载前行”前置,突出强调了在新时期团结一心、实干奋进的重要性,且与前文衔接更加紧密。改写句中的“深深懂得”“深切体认”显得正式庄重,与文段表现的主题相符。而原文“打心眼儿里”“心里还明白”口语色彩较浓,与全文语言风格不一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我们要挖掘好红色资源,使之在体量上有所增加。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对当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唯有充分发掘好红色资源,才能让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参天巨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事实上,__①__,其中既有基于地域、建筑、档案资料等的实物资源,也有基于人物事迹、宣传口号、经典故事等的精神资源,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仔细挖掘。“时代楷模”张富清的感人事迹一经挖掘,便让尘封已久的“战斗英雄”“人民功臣”的故事被人知晓,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这就是对红色资源挖掘的最好例证。因此,充分激发红色资源新活力,既要做好“挖潜”文章,深入挖掘现有资源中尚未被充分利用的部分,积极向外拓展相关红色资源挖掘工作,形成并扩大红色资源体系;__②__,广泛挖掘尚未被发现的那些红色资源,注重将红色资源挖掘与退役军人信息登记、党史研究、方志编撰等工作结合起来,从挖掘先进人物、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入手,系统提取其中的红色资源关联内容,从而连点成线、织线成面,__③__。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第①空,根据下文“既有……也有……”可知,此处应填“红色资源种类极多”或意思相近的语句作为总括句领起下文。第②空,根据前文“既要做好‘挖潜’文章”及后文“广泛挖掘”可知,此空应填“又要做好‘挖深’工作”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③空,此空是结尾句,结合上文“连点成线、织线成面”可知,此空应填“不断增加其体量”或意思相近的语句和首句形成呼应。
答案:(示例)①红色资源种类极多 ②又要做好“挖深”工作 ③不断增加其体量
5.提取以上材料的要点,给“红色资源”下定义,不超过75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做概括的说明方法。通读材料可知,关于“红色资源”的概念主要集中在“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对当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既有基于地域、建筑、档案资料等的实物资源,也有基于人物事迹、宣传口号、经典故事等的精神资源”两句,这两句明确了红色资源的本质特征,将以上信息提炼整合即可。作答时注意下定义一般使用长整句进行表述,格式为“……是……”。不要超过规定字数。
答案:(示例)红色资源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所创造及形成的对当代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实物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总和。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景结情,词人用声声鹧鹄鸣叫,呼唤勿忘南归的理想抱负。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点评了四位弟子的志向,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3)古人多有借“雁”传情的诗句,如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传达音讯全无、相思无着落之意;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自己认出路过的大雁“_______________”,表达痛失爱人的感伤。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答案:(1)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2)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3)鸿雁长飞光不度 却是旧时相识
三、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李石,字中玉。元和中,擢进士第,辟李听幕府,从历四镇,有材略,为吏精明。听每征伐,必留石主后务。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方是时,宦寺气盛,陵暴朝廷,每对延英,而仇士良等往往斥训①以折大臣,石徐谓曰:“乱京师者训、注也,然其进,孰为之先?”士良等恧②缩不得对,气益夺,搢绅赖以为强。于时大臣新族死,岁苦寒,外情不安。帝曰:“人心未舒何也?”石曰:“刑杀太甚,则致阴沴。比郑注多募凤翔兵,至今诛索不已,臣恐缘以生变,请下诏尉安之。”帝曰:“善。”帝尝顾郑覃曰:“覃老矣,当无妄,试谕我犹汉何等主?”覃曰:“陛下文、宣主也。”帝曰:“渠敢望是!”石欲强帝志使不怠,因曰:“陛下之问而覃之对,臣皆以为非。颜回匹夫耳,自比于舜。陛下有四海,春秋富,当观得失于前,日引月长,以齐尧、舜,奈何比文、宣而又自以为不及?惟陛下开肆厥志,不以文、宣自安,则大业济矣。”俄进中书侍郎。石用韩益判度支案,以赃败。石曰:“臣本以益知财利,不保其贪。”帝曰:“宰相任人,知则用,过则弃,谓之至公。它宰相所用,强蔽其过,此其私也。”开成三年正月,将朝,骑至亲仁里,狙盗发,射石伤,马逸,盗邀斫之坊门,绝马尾,乃得脱。天子骇愕,遣使者慰抚,赐良药。石因卧家固辞位,有诏以中书侍郎平章事为荆南节度使。石起为相,以身徇国,不恤近幸,张权纲,欲强王室,收威柄。而仇士良疾之,将加害,帝知其然,而未为之,遂罢去。遣日,飨赉都阙,士人恨愤。石让中书侍郎,换检校兵部尚书,它不听。会昌三年,卒,年六十二,赠尚书右仆射。
(摘编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六》)
[注] ①训:李训,前宰相,在“甘露之变”中被杀。②恧(nǜ):惭愧。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B.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C.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D.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北”作“渡河”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和D项;“雄远”作“器”的谓语,“石器雄远”句意完整,应在“雄远”后断开,排除C项。
答案:B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年号为汉武帝首创,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幕府,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因军队出征使用帐幕而得名,也可用来泛称幕僚。
C.搢绅,也作“缙绅”,是旧时官宦或儒者的装束,也用作官宦或儒者的代称。
D.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官名。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说法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答案:A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石富有才略,为吏很是精明。他考中进士后在李听幕府中任职,跟随李听历任四镇,深受信任,每次李听出征时,都受命掌管后方的事务。
B.李石遇事应对从容,重视稳定人心。宦官气焰嚣张,震慑大臣,李石从容应对,使宦官们惭愧退缩;皇帝问人心为何不安,李石点明是因刑杀太过。
C.李石意图振兴朝政,激励皇帝立志。郑覃认为皇帝可比汉代文、宣二帝,李石却不以为然,他激励皇帝树立远大志向,超越文、宣,自比于舜。
D.李石遭到刺杀,惊险中得逃生。李石在上朝的路上被刺客射伤,在逃奔中经过坊门时又被刺客挥刀拦截,在他的马被砍断尾巴后,才得以脱身保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项,“自比于舜”说法错误。文中“自比于舜”的是颜回,李石激励皇帝应“齐尧、舜”。
答案: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郑注多募凤翔兵,至今诛索不已,臣恐缘以生变,请下诏尉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起为相,以身徇国,不恤近幸,张权纲,欲强王室,收威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诛索:诛杀搜索。尉安:安慰,安抚。(2)起:起用,任用。恤:顾及。权纲:朝廷法度。
答案:(1)先前郑注大量招募凤翔士兵,至今(对他们)诛杀搜索不止。我担心由(此)产生变乱,请求(您)下诏安抚他们。
(2)李石被起用为宰相,以身报国,不顾忌(皇帝的)近臣宠幸,伸张朝廷法度,一心要加强王室(实力),收回权力。
11.李石请求辞官却被调赴他任,士人们为什么愤恨不平?请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到与之对应的信息,即文章结尾处“而仇士良疾之,将加害,帝知其然,而未为之,遂罢去。遣日,飨赉都阙,士人恨愤”,然后联系上下文和所学的知识,准确理解文意,用现代汉语整理出答案即可。
答案:①皇帝明知仇士良要加害李石,却不作为,反而罢免了李石的宰相职务;②李石赴新任时,朝廷没有给任何宴请赏赐。
【参考译文】
李石,字中玉。元和年间,(李石)考中进士科,被征用到李听幕府中(任职),跟随(李听)历任四镇,富于才干谋略,作为属吏精明能干。李听每次征伐,一定留下李石掌管后方事务。大和年间,(李石)担任行军司马。李听率兵北渡黄河,命李石入朝奏事,(李石)应答(言辞)华丽机敏,文宗认为他有异才。李石气度远大,(对于)当政权要无所屈从。当时,宦官气焰很盛,压迫朝廷,每当在延英殿(与皇帝)奏事答对时,仇士良等人常常指责李训以(此)来震慑大臣,李石不紧不慢地对(他们)说:“祸乱京城的的确是李训、郑注,然而他们被进用,是谁最先(引荐他们)的?”仇士良等人惭愧畏缩不能回答,气焰略有收敛,士大夫因此得以抬头。当时大臣刚遭族诛,气候严寒,世间人心不安。皇帝问:“人心不安是什么原因呢?”李石回答说:“刑杀太多,就会导致阴冷不祥之气。先前郑注大量招募凤翔士兵,至今(对他们)诛杀搜索不止。我担心由(此)产生变乱,请求(您)下诏安抚他们。”皇帝说:“好。”皇帝曾对郑覃说:“你老了,自然不会欺骗我,(如果)试着比喻,我与汉代哪位君主相似?”郑覃回答说:“陛下是文帝、宣帝那样的君主。”皇帝说:“(我)怎敢企望比得上他们!”李石想要增强皇帝的信心使(他)不要懈怠,于是说:“陛下的提问及郑覃的回答,我认为都不对。颜回不过是一介匹夫,还要自比于帝舜。陛下拥有天下,年富力强,应当考虑前人的得失,日日进步,以追上尧、舜(那样的圣主),为什么要与文帝、宣帝相比而自以为比不上(他们)呢?希望陛下建立远大志向,不要以能比上文帝、宣帝而心安理得,那么大业就能成功了。”不久(李石)升任中书侍郎。李石任用韩益兼管度支事务,(韩益)因贪赃而身败。李石说:“我原是因为韩益懂得财物货利(而任用他),(但)不能保证他(不)贪赃。”皇帝说:“宰相任用人,了解他就任用,(他)有过失就罢免,这就叫‘至公’。其他宰相任用人,极力掩盖被任用者的过失,这是出于私心啊。”开成三年正月,(李石)准备上朝,骑马来到亲仁里,刺客突然冲出,射伤李石,马逃跑,盗贼在坊门处挥刀阻截,砍断了马尾,(李石)才得以脱身。天子(得知此事十分)震惊,派使者前去慰问,赐给良药。李石为此躺在家中坚决请求辞官,(皇帝)下诏命他以中书侍郎平章事任荆南节度使。李石被起用为宰相,以身报国,不顾忌(皇帝的)近臣宠幸,伸张朝廷法度,一心要加强王室(实力),收回权力。但仇士良嫉恨他,准备加害(他),皇帝知道内情,却无可奈何,于是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他)赴任之时,(皇帝)没有给宴请赏赐,士人们愤恨不平。李石辞让了中书侍郎,改任检校兵部尚书,提出的其他要求(皇帝)没有接受。会昌三年,(李石)去世,终年六十二岁,追赠尚书右仆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水调歌头 闻采石战胜①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②,剪烛看吴钩。胜喜③燃犀处④,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⑤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矾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 ①采石战胜:《宋史·本纪第三十二》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诸军,以舟师拒金主(完颜)亮于东采石,战胜,却之。”②风景:《世说新语》中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之句,此处指宋室南渡之事。③胜喜:甚喜。④燃犀处:指采石矶。⑤香囊:《晋书·列传第四十九》有“玄少好佩紫罗香囊”之句。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雪洗”二字显作者闻胜之喜,接下来“约”“留”二字则写出作者身处后方未能参战之憾。
B.作者胸怀豪壮,热烈歌颂采石之战的大胜,又想象采石之战的雄伟场面,表达了自己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
C.下片“忆当年”六句,借周瑜与谢玄赞美此战指挥官,既写出其功业卓著,又写出其生性风流洒脱。
D.下片“赤壁”三句,用“落照”与“衰草”之景写愁情,作者心念北方失地,大捷虽喜却未解全忧。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C项,“又写出其生性风流洒脱”说法错误。“勋业故优游”的意思是不朽的功业已经建立,的确从容优游,表现了周瑜和谢玄功业已成的从容,而不是形容其“生性风流洒脱”。
答案:C
1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加以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深入探究作者情感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答时既要对词的情感有整体把握,也要能够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通读全词,联系作者的生平可知,首句“雪洗虏尘静”指洗雪“靖康之耻”,释解宋人痛失家国之恨,所以词人的笔调轻快而充满豪情,欣喜溢于言表。“何人”二句写他兴高采烈地命人吹奏军乐,欢庆胜利,然后用一系列的典故抒写怀抱。下片开头借周瑜和谢玄喻虞允文,赞美了他们的卓著战功,而现在时过境迁,周、谢的功业已成历史陈迹,空余古战场,既讽刺当朝统治者,又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答案:①“雪洗虏尘静”表达作者听闻战事大捷的欣喜之情;②“剪烛看吴钩”“忆当年”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从戎报国之情;③触景生悲、借古讽今,借赤壁之战的典故,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