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单选题
丹霞地貌是巨厚的红色砂砾岩经外力作用,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类型主要是( )
A.侵入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
2.该类岩石最主要的特点是( )
A.不含有化石 B.岩石中有许多气孔
C.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D.岩浆冷凝而成
图为岩浆、沉积物及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循环示意,①⑤为地质作用。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①一⑤表示内力作用的是( )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4.流纹岩属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古丈红石林位于湖南省湘西州,与湘西芙蓉镇隔酉水河相望,是全球唯一在奥陶纪形成的红色碳酸盐岩石林,也是中国唯一的红色碳酸盐岩石林。据考证,这些红色碳酸盐岩形成于距今大约4.5亿年前,当时在海底沉积了大量混合了紫红色碎屑的碳酸盐。下图为红石林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与云南石林相比,古丈红石林形成的主要差别是( )
A.强烈的流水溶蚀 B.湿润多雨的气候环境 C.地质史上冰川作用 D.红色碳酸盐沉积
6.据材料和景观图推测古丈红石林出露的主要内力作用是( )
A.地壳下沉 B.地壳抬升 C.水平挤压 D.水平张裂
下图中,岩石缝隙中充满了水(固态或液态),箭头表示岩石的位移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作用是( )
A.物理风化作用 B.内力作用 C.化学风化作用 D.海陆变迁
8.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流水 B.风力 C.温度 D.生物
紫砂岩是由细小的粘土颗粒及其他矿物形成的沉积型粘土页岩,是高温制作宜兴紫砂壶(左图)的主要原料。右图为岩浆与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紫砂岩的类型对应右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0.高温烧制紫砂壶的过程,与下列哪一作用过程的原理相似( )
A.① B.② C.③ D.④
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某地段观察地质地貌景观。下图为黄河峡谷地貌景观。在峡谷西侧的公路边观察由黄土层、砂砾石层和砂页岩层构成的地层剖面。在峡谷东侧的峭壁上观察到砂页岩层中的褶皱构造。完成下列问题。
11.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12.此地地层与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大理岩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对大理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冷凝形成 B.流水沉积形成 C.层理结构明显 D.经历变质作用
14.从成因的角度,下列与大理岩属于同一类的是( )
A.玄武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 D.板岩
甲图所示的“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用翡翠雕刻而成。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的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乙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地质作用表现形式,字母表示物质类型,其中D中含有化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D为 ( )
A.变质岩 B.侵入岩 C.喷出岩 D.沉积岩
16.翡翠属于 (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17.在乙图中,能反映翡翠形成过程的作用形式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贵州省20个极度贫困乡镇之一,地处喀斯特地貌深山地区,2003年被列为全省100个重点扶贫乡镇之一,至2014年贫困发生率仍高达83%,陷入“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最后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全国所有贫困县脱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三宝彝族乡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表水缺乏②土地资源不足③热量不足④光照不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2020年三宝彝族乡摆脱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实现脱贫,实施精准扶贫的最佳方式是( )
A.整合村落,搬出深山脱贫 B.加大教育投入,培养人才
C.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 D.加大资金投入,生态治理
蓝窗曾经是地中海岛国马耳他的著名景点,位于一个悬崖的尽头,是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透过大门,游人可以看到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如图),但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完成下面小题。
20.蓝窗景观属于( )
A.海蚀地貌 B.海积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风沙地貌
21.造成蓝窗景观坍塌的主要动力是( )
A.潮汐 B.波浪 C.冰川 D.流水
下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下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2.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
A.冰川沉积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风化残积
23.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世界遗产大会认为;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下图为三清山著名景观“司春女神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构成“司春女神像”的岩石为(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25.“司春女神像”景观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有( )
①地壳运动 ②风化、侵蚀 ③岩浆侵入 ④固结成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河流阶地是超出一般洪水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下图为河流阶地示意图,图中河流阶地由泥沙构成,是不同时期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共同形成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图中下列阶地中可能形成最早的是( )
A.a B.b C.c D.d
27.在图示地貌形成过程中,流水所起的作用是( )
①风化②侵蚀③搬运④堆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8.根据图中信息,推测该地地壳运动的主要方向是( )
A.垂直上升 B.垂直下沉 C.水平张裂 D.保持稳定
江西三清山岩体形成于燕山晚期,岩体侵入定位后,上覆红色岩层被风化侵蚀和剥蚀后出露地表,又经过漫长的构造演化和地貌演化,形成了高山尖峰地貌景观,巨蟒出山是标志性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按成因分,三清山岩体的岩石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红色砂岩
30.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岩浆喷出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作用 B.外力作用一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
C.地壳抬升一岩浆喷出一外力作用 D.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作用
读下图一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1.图中岩石圈的组成物质中,可能不位于地壳的是( )
A.A B.B C.C D.沉积岩
32.图中物质相互转化的过程,属于同一种地质作用的是( )
A.①⑤ B.②④ C.③⑥ D.⑦⑧
33.图中所示地质作用中,同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
A.②③ B.⑤⑧ C.①④ D.⑥⑦
二、综合题
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区域的海陆分布态势受地质运动和气候变化影响显著。台湾海峡在地质历史时期历经多次断裂下沉,局部存在隆起。距今7万年前地球进入末次冰期,当时台湾海峡部分出露海平面,发育有古河流、森林;海平面较低时,“东山陆桥”(福建东山岛—台湾浅滩—澎湖列岛—台南海底隆起)连通大陆和台湾岛。进入全新世,气候渐暖,海平面回升;距今8500年前后,台湾海峡最终被淹没于海底。下图示意台湾岛周边等深线分布及东山陆桥位置。
(1)据图说明台湾岛东西两侧近岸海域的水深差异。
(2)从地质运动角度简述台湾海峡的形成过程。
(3)在台湾岛上发现有原本生活在淮河流域的古菱齿象化石,试推测冰期时古菱齿象迁至台湾岛的地理原因。
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臼是冰川活动的直接产物,常见于第四纪冰川后期,冰川融水挟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形成看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冰臼的三大特征是“口小、肚大、底平”。下图示意广东省饶平县南国冰臼景观。
(1)分析冰臼景观的形成过程。
(2)推测冰臼景观未来的变化趋势。
(3)提出保护冰臼地貌的措施。
36.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质构造判断,甲处为________ , 乙处为________ , 丙处为________。
(2)图中代码③表示________(地质作用);d表示沉积岩, 其特征有________ , ________
(3)如图中甲处地貌的名称是________ , 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
(4)左图中地貌的名称是________ , 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1.
丹霞地貌是巨厚的红色砂砾岩经外力作用形成的,因此形成丹霞地貌的岩石为砂砾岩,属于沉积岩,B正确,侵入岩和喷出岩是岩浆活动形成的,AD错误;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C错误。故选B。
2.
沉积岩最主要的特点是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含有化石,A项错误、C项正确;岩浆顺着某些地壳软弱地带或地壳裂隙运移和聚集,有的岩浆喷出地表,岩浆冷凝速度快,形成喷出岩,喷出岩岩石中有许多气孔,B、D项错误。故选C。
岩石按照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一、岩浆岩的成因:地幔中呈流动状态的炽热岩浆向地表上升冷凝结晶形成岩浆岩。其中花岗岩类的岩石是由于岩浆侵入地壳,在地壳中慢慢冷却,有足够的时间在冷却之前形成晶体,称为侵入岩,如花岗岩。还有一类情况是岩浆快速上升,直到喷出地表,接触到大气或海水时冷却形成岩石,称为喷出岩,如玄武岩、黑曜岩。
二、沉积岩的成因: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沉积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三、变质岩的成因: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能使所有岩石变成变质岩。当岩石变成变质岩后,它的外形、构造、晶粒结构以及矿物组成都会发生变化。岩浆岩、沉积岩都可以变成变质岩,一种变质岩也可以变成另一种变质岩。变质岩比如大理岩、板岩等。
3.C
4.B
3.读图,根据地质循环相互关系可知,甲由沉积物形成,所以为沉积岩,而甲、乙、丙均可以转化为丁,则丁为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乙为岩浆岩,则丙为变质岩。结合各物质循环的作用可知,①是沉积物形成沉积岩过程,为固结成岩作用,②是岩浆岩和沉积岩转化为变质岩过程,应为变质作用,③是各类岩石转化为岩浆过程,为重融再生,④为形成沉积物的过程,应为外力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 ⑤为岩浆冷凝形成岩浆岩过程,为岩浆活动。其中变质作用、岩浆活动、重融再生均为内力作用,故选C。
4.读图,根据地质循环相互关系可知,甲由沉积物形成,所以为沉积岩,而甲、乙、丙均可以转化为丁,则丁为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乙为岩浆岩,则丙为变质岩。流纹岩属于岩浆岩,对应图中的乙,故选B。
三大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判断循环关系时,主要掌握岩浆“三进一出”即可判断。
5.D
6.B
本题以古丈红石林为背景,考查岩石地貌景观形成的自然环境和内力作用。
5.
材料“古丈红石林位于湖南省湘西州,与湘西芙蓉镇隔酉水河相望”,说明古丈红石林与云南石林均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故均有湿润多雨的气候环境和强烈的流水溶蚀作用,AB错误;地质历史上的冰川作用不是该地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C错误;材料“也是中国唯一的红色碳酸盐岩石林”,说明红色碳酸盐是古丈红石林独有的,D正确;故选D。
6.
材料“这些红色碳酸盐岩形成于距今大约4.5亿年前,当时在海底沉积了大量混合了紫红色碎屑的碳酸盐”,说明该地在4.5亿年前是海洋,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主要为碳酸盐岩石,属于沉积岩,首先在海底沉积形成;红石林在地下形成沉积岩后,地壳抬升露出地表,由海洋变为陆地,再经过外力的风化、侵蚀而形成;故红石林形成过程中一定会受到的内力作用是地壳抬升。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第1题,注意找二者的差别,即古丈红石林的独特之处;第2题,由海洋变为陆地一定是地壳抬升。
7.A
8.C
7.
图中显示的是因温度的变化导致水体在冻融过程中体积发生变化而引起岩石的撑涨、崩解、破碎,即风化作用,属于外力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
根据上题分析,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岩缝中的水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转化,造成岩石不断崩解、破碎,C正确,没有信息显示与流水、温度、生物有关,ABD错误。故选C。
风化和侵蚀的区别
对象不同:风化的对象是岩石,侵蚀的对象是岩石和风化物;时间差异:风化一般比较漫长而平静,而侵蚀有时是可见的,如雨水对地表的侵蚀等,但有些侵蚀也很漫长;次序不同:一般风化在前,侵蚀在后;结果不同:风化使岩石变碎、变小,但留在原地,侵蚀的结果将被侵蚀的的物质带走。
9.B
10.B
9.
由材料可知,紫砂岩属于沉积岩。读图可知,丁向乙转化需要外力作用,所以判断乙为沉积岩,甲乙丁均可以转化为丙,则丙为岩浆,甲由丙形成,则甲为岩浆岩,则丁为变质岩,故选B。
10.
有上题分析可知,甲为岩浆岩,乙为沉积岩,丙为岩浆,丁为变质岩,根据三大岩石相互转化关系,则是①为外力作用,②为变质作用,③为高温熔化,④为冷凝作用,高温烧制紫砂壶的过程,是对沉积岩进行加工,对应箭头②,故选B。
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在高温高压下,沿裂隙向上侵入,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地表的各类岩石,受外力作用的影响,首先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然后收外力的侵蚀,使破碎岩石离开原来的地方,被搬运到其它地区,最后沉积下来,形成松散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常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为变质岩。
11.D
12.B
该组试题以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材料真实、新颖,考查内容为教材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
11.该地层中的黄土层、砂砾石层、砂页岩层等均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因此越往下沉积越早,岩层越老。故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是③②①。褶皱构造形成于砂页岩中,说明其形成时间晚于砂页岩,即④介于③和②之间。
12.黄土层是风力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和黄河无关,A错误。该段黄河为中游,河流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因此易形成砾石堆积,而砂砾石层是砾石堆积所形成的,其形成和黄河有关,B正确。组成砂页岩的堆积物颗粒细小,不可能是黄河堆积的结果,C错误。褶皱是内力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弯曲的现象,和黄河无关,D错误。
13.D
14.D
13.
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条件改变物理性质(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属于变质岩,D正确;岩浆冷凝形成岩浆岩,A错误;流水沉积形成沉积岩,B错误;层理结构明显的是沉积岩,C错误,故选D。
14.
从上题分析可知,大理岩的成因类型属于变质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浆岩,A不符合题意;花岗岩为侵入岩浆岩,B不符合题意;石灰岩属于沉积岩,C不符合题意;板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属于变质岩,与大理岩属于同一类岩石,D符合题意,故选D。
1.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喷出岩的气孔构造明显(岩浆喷出后冷凝的速度快,气体溢出后形成的)。2.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两个特征: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3.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例: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4.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①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②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积岩。③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④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15.D
16.D
17.B
15.
由材料可知,图中D含有化石。含有化石为沉积岩特征,故图中D为沉积岩,D选项正确,故选D。
16.
由题意可知:“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的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在低温、极高压条件下,由岩石进行重新结晶,成分发生改变,应属于变质岩。故选D。
17.
由材料可知D中含有化石,应为沉积岩。由图中各物质的相互关系可知:A为岩浆岩、B为变质岩、C为岩浆、D为沉积岩。翡翠的形成需要的是变质作用,应为②。故选B。
本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D中含有化石”,是解答的关键。
18.A
19.A
18.
由材料可知,三宝彝族乡地处喀斯特地貌深山地区,地形崎岖,土地资源不足,而且地表水流失快,喀斯特地貌渗漏严重,地表水缺乏,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①②正确;该地纬度较低,热量充足,③错误,该地海拔高,光照充足,④错误。所以选A。
19.
结合上题分析,三宝彝族乡地处喀斯特地貌深山地区,土地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环境问题严重,对外交通不便,环境承载力低,是贵州省20个极度贫困乡镇之一,陷入“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所以实施精准扶贫的最佳方式是整乡居民搬迁、异地脱贫,A正确;加大教育投入、培养人才,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加大资金投入、生态治理在当地均不能发挥明显的效果,B、C、D错误。故选A。
云贵高原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于石灰岩广布的地区,岩层透水性强,地表水缺乏,土壤发育不良,导致该地区土地生产力不足,经济发展水平较差。该地区精准扶贫最好的方式是生态移民。
20.A
21.B
20.
由材料分析可知,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景点“蓝窗”位于一个悬崖的尽头,是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据此分析“蓝窗”位于海岸边海蚀崖的附近,海水作用比较广泛,受海浪侵蚀作用明显,因此判断蓝窗景观的地质作用为海水侵蚀,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1.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为典型的海蚀地貌,造成地貌进一步发育,导致蓝窗景观坍塌的主要动力应为海浪。“蓝窗”位于地中海中的岛屿,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海浪较大,海水侵蚀作用较强,破坏最强。据此判断导致其坍塌的主要动力为波浪,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海蚀,是海水对于海岸线陆地的侵蚀。一般常见的如:海崖、海蚀凹璧、波蚀棚、海蚀洞、海蚀门、海蚀柱,如遇地形抬升还会形成海阶等海岸地形。
22.B
23.B
本题考查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外力作用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2.由图可知,含金刚石的堆积物主要沿河分布,且分布在易沉积的河流凸岸;再根据右下角堆积物的棱角并不分明可知,其成因属于流水沉积。所以选B。
23.金刚石矿是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可能在②地的岩浆岩中找到。所以选B。
24.A
25.A
24.
由材料“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可知,构成“司春女神像”的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A正确,B、C、D错。故选A。
25.
由材料“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可知,构成“司春女神像”的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形成过程先是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③,随着地壳上升运动①,花岗岩出露地表,最后受风化、侵蚀作用②形成“司春女神像”,形成过程经历的地质作用有①②③,故选A。
岩石主要类型:1、岩浆岩,可分为侵入岩(花岗岩)和喷出岩(玄武岩)。2、沉积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等。3、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经变质作用形成,主要包括大理岩、板岩、片岩、片麻岩、石英岩等。
26.D
27.B
28.A
26.
阶地的位置越高,形成的时间越早。d阶地位置最高,形成时间最早,a阶地位置最低,形成时间最晚。D正确,ABC错误。
27.
根据图文资料可知,流水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河流阶地,②③④正确;风化不属于流水作用,①错误。所以选B。
28.
阶地是在地壳垂直上升运动的过程中,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的,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在任意一级阶地的形成过程中,地壳运动方向是不断垂直上升,使得河流不断下切侵蚀。A正确,BCD错误。
河流阶地是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内力主要是地壳的升降运动,外力主要是河流的下切侵蚀。
29.A
30.D
29.
“岩体侵入定位后”,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该岩石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形成的侵入岩,属于岩浆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0.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岩石为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形成的侵入岩,因此该景观形成的原因是岩浆侵入,不是岩浆喷出,A、C错误。岩浆侵入到地壳上部,后来形成“高山尖峰”,这其中必然经历了地壳的抬升作用,抬升之后,裸露在地表,必然会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因此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作用,D正确,B错误。故选D。
岩浆岩包括两类,侵入岩和岩浆岩。岩浆侵入到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的是侵入岩,如花岗岩;岩浆上升到地表喷发冷凝形成的是喷出岩,如玄武岩。
31.B
32.C
33.C
31.
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沉积岩和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C为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会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B为岩浆;岩浆岩只有通过岩浆冷却凝固才能形成,A为岩浆岩。所以可能不位于地壳的只有岩浆,因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故选B。
32.
结合上题分析,①④分别为由岩浆岩、变质岩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①④为外力作用;②⑤⑧分别为由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转换为岩浆的过程,②⑤⑧为重熔再生作用;③⑥分别为沉积岩、岩浆岩转化为变质岩的过程,③⑥为变质作用;⑦为岩浆转化为岩浆岩的过程,⑦为冷却凝固作用。故选C。
33.
只有经过外力作用,各类岩石才能形成沉积岩,①④分别为由岩浆岩、变质岩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故①④为外力作用。故选C。
岩石圈物质循环变式图比较多,但无论图形如何变化,在判读时要牢牢把握以下几点:(1)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判断该类图示的基础。(2)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和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或沉积物)。
34.(1)东侧近岸海域等深线密集且数值较大,说明水深较深且变化大;西侧近岸海域等深线稀疏且数值较小,说明水深较浅且变化较小。
(2)地处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断层发育,台湾海峡所处地带整体下沉,形成地堑,后被海水淹没,最终形成海峡。
(3)冰期时,淮河流域因纬度较高,气候寒冷,食物较少;台湾岛纬度较低,水热较充足,食物较多;海平面下降,东山陆桥出露海平面,连通海峡两岸。
【详解】
(1)水深状况需要依据等深线数值及分布疏密判断:东侧近岸海域等深线密集且数值较大,说明水深较深且变化大;西侧近岸海域等深线稀疏且数值较小,说明水深较浅且变化较小。
(2)材料显示台湾海峡地质历史时期历经多次断裂下沉,可知该区域经历了地壳断裂下沉运动;结合该区域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可得出台湾海峡地区地壳断裂下沉形成地堑,后被海水淹没成为海峡。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知由于气候逐渐变冷,喜暖的古菱齿象从淮河流域向南迁徙;此时“东山陆桥”连通了海峡两侧的陆地,便利的地形和温湿的气候(植被生长好,有食物来源)为古菱齿象进入台湾岛提供了条件。
35.(1)各类岩石受地壳抬升作用,出露于地表;第四纪冰期,气候变得冷湿,基岩逐渐被积雪覆盖,形成冰川(盖);冰期后期,受气温上升影响,冰川融化,冰川融水挟带冰块、泥沙持续对基岩进行冲蚀、研磨,冲蚀物质不断被搬运,形成类似石臼的形态。
(2)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昼夜温差大,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增强;植物生长,动物迁入,生物破坏作用加强,外部形态逐渐被破坏,冰臼景观逐渐消失。
(3)建立地质公园,实施保护性开发;划定保护区,适度控制人类活动;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保护地貌环境的意识。
地形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外力的风化侵蚀,生物破坏作用増强,冰臼景观逐渐消失,形成风化沉积物。冰臼形态各异,保护措施可从设立国家地质公园、设立专门机构、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回答。
【详解】
(1)地形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地壳运动,地下的岩石向地表运动,出露于地表;到第四纪大冰期,气候变得冷湿,降雪増多,逐步形成冰川;冰期后期,全球气候转暖,冰川融化,形成众多冰缝冰水挟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持续对基岩进行冲蚀、研磨,形成石臼。
(2)全球大环境影响局部小环境。全球变暖,气温上升,蒸发加剧,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加强;碎屑物质増多,土壤肥力増强,逐渐生长植物,随着动物迁入,生物破坏作用増强;外观被破坏,冰臼景观逐渐消失,形成风化沉积物。
(3)冰臼形态各异,保护措施可从设立国家地质公园、设立保护区、设立专门机构加强监督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回答。保护措施:建立地质公园,实施保护性开发;划定保护区,适度控制人类活动;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保护地貌环境的意识等。
36. 向斜 背斜 断层 变质作用 有层理构造 含有化石 向斜山 向斜槽部受挤压时,因岩石新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 三角洲 河流泥沙沉积作用
本题以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主要的地质作用,考查主要的地质构造,考查外力作用及其地貌,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
(1)考查主要的地质构造。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弯曲,说明是向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上弯曲,说明是背斜;丙处岩层发生位移和断裂,说明丙地为断层。
(2)考查主要的地质作用。据图可知,d为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c表示变质岩;沉积岩的特征有两个,一是具有层理构造,一是含有化石。
(3)考查主要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成因。图中甲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其地貌为山地,形成山地的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时,因岩石新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
(4)考查外力作用及其地貌。据图可知,左图中的地貌为三角洲,河流在入海口处,由于流速减缓,其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三角洲地貌。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