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初级中学导学案
学科: 语文 课题:《与朱元思书》 主备教师: 詹灵均
备课组长: 詹灵均 教研组长: 陈国仙 审核结果:
【导学目标】
1.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3. 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导学重难点】
1.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重点)
2.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难点)
【导学时数】
二课时
【导学方法】
串讲法、引导法、点拨法、激趣法
【导学流程】
学——展——导——测
第一课时
一、积累运用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碧( ) 急湍( ) 轩邈( )( ) 泠泠( )
嘤嘤( ) 鸢飞戾天( )( )经纶( )窥谷( )横柯( )
2. 填空。
(1)本文作者是 , 朝梁 。
(2)本文按照 的顺序描写了富春江的秀丽风光。
3. 解释加点的词语。
(1)从流飘荡 从: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
(3)水皆缥碧 缥碧: (4)皆生寒树 寒树:
(5)蝉则千转不穷 千: (6)鸢飞戾天这 戾:
(7)经纶世务者 经纶: (8)横柯上蔽 柯:
4.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蝉则千转不穷 通 ,
(2)窥谷忘反 通 ,
(3)有时见日 通 ,
5. 一词多义。
(1)自:①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2)绝: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②猿则百叫无绝( ) ③以为妙绝( )
(3)穷:①蝉则千转不穷( ) ②欲穷其林( )
6. 词类活用。
(1)任意东西( )
(2)猛浪若奔( )
(3)互相轩邈 ( )
(4)风烟俱净( )
(5)望峰息心( )
(6)负势竞上( )
(7)争高直指( )
7. 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5)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6)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7)鸢飞戾天这,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8)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二、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 ,介绍 的优美景色。在描绘异水是,抓住了 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扣 的特征。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
三、 赏读与品味
1. 在具体语境中默写。
(1)总说的句子是: , 。
(2)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 , 。
(3)写出水流湍急的句子: , 。
(4)既表现富春山的魅力,又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的句子是:
, ; , 。
(5)写富春山全貌的句子是: , 。
(6)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 ,
; , 。
2.文中描写的是哪一季节的景物?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3. 文章是从哪几种感官角度写山景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那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四、拓展与延伸,比较阅读。
比较《与朱元思书》和《三峡》的异同.
1. 相同之处:
2.不同之处:
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 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 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 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 几个四字短语是:
4.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旧城初级中学导学案
学科: 语文 课题:《五柳先生传》 主备教师: 詹灵均
备课组长: 詹灵均 教研组长: 陈国仙 审核结果:
【导学目标】
1.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 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3. 体会课文写人的方法。
【导学重难点】
1.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重点)
2. 体会课文写人的方法。(难点)
【导学时数】
一课时
【导学方法】
串讲法、引导法、点拨法、激趣法
【导学流程】
学——展——导——测
一、积累运用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好读书( ) 嗜酒( ) 辄( ) 吝( ) 褐( )
箪( ) 汲( ) 黔( ) 俦( ) 觞( ) 欤( )
2. 填空。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 ,他是 (朝代)的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 ,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 “ ”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3. 解释加点的词语。
(1)因以为号焉 因: (2)不慕荣利 幕:
(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 欣然:
(4)性嗜酒 嗜: (5)期在必醉 期:
(6)造饮辄尽 造: 辄:
(7)环堵萧然 环堵: (8)短褐穿结 短褐:
(9)曾不吝情去留 吝情: (10)晏如也 晏如:
(1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戚戚: 汲汲:
(12)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 (13)衔觞赋诗 觞:
4. 一词多义。
(1)之:①或置酒而招之( ) ②黔娄之妻有言( )
(2)言:①闲静少言( ) ②黔娄之妻有言( )
(3)其:①亲旧知其如此( ) 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4)许: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
(5)以:①因以为号焉( ) ②以此自终( )
(6)志:①以乐其志( ) ②颇示己志( )
(7)得:①家贫不能常得( ) ②忘怀得失( )
(8)或:①或置酒而招之( ) ②或王命急宣( )
5. 词类活用。
(1)也不详其姓字( )
(2)亲旧知其如此( )
(3)以乐其志( )
(4)性嗜酒( )
(5)以乐其志( )
6. 翻译下列句子。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好读书,不求甚解。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6)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二、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为自己写的一篇传记,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对自己的生性爱好和生活情况进行了真切的描述,向人们展示了他
的情怀。
?
三、 赏读与品味
1. 从本文第1段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特征、生活条件、志趣爱好的语句。
(1)性格特征:
(2)生活条件:
(3)志趣爱好:
2.揭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3. 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相照应的句子是: 。
4. 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分别用三个词语作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三大志趣: 、 、 。
人物形象:
5. 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6. 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7. 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1. 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 或置酒而招之 B. 黔娄之妻有言
C. 兹若人之俦乎 D. 无怀氏之民欤
2. 诵读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C.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D.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 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一百许里 B. 因以为号焉/阴风怒号
C. 不求甚解/急湍甚箭 D.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亲旧知其如此
课外阅读
朱买臣传(节选)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①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②相随,数③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④,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⑤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⑥去。 拜为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⑦,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⑧之。居一月,妻自经⑨死。买臣乞⑩其夫钱,令葬。 [注释] ①艾:同“刈”,割,砍。薪樵:木柴。 ②戴:同“载”。③数:屡次。呕:同“讴”,唱。④疾歌:大声 ⑤女:同“汝”。 ⑥听:听凭。 ⑦治道:整修道路。⑧食:同“饲”。⑨自经:上吊。⑩乞:给予。
4. 翻译下列句子。
(1)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2)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5. 朱买臣与陶渊明都好学,学习目的有什么不同?
6. 朱买臣与陶渊明都贫困,他们对待贫困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7. 朱买臣与陶渊明的生活追求有什么不同?
旧城初级中学导学案
学科: 语文 课题:《马说》 主备教师: 詹灵均
备课组长: 詹灵均 教研组长: 陈国仙 审核结果:
【导学目标】
1.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
2. 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3. 反复朗读。
【导学重难点】
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导学时数】
一课时
【导学方法】
朗读法、串讲法、引导法、点拨法、激趣法
【导学流程】
学——展——导——测
一、积累运用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 )?? 骈(??? )? 槽枥 (??? ) 一食(??? )或尽 粟(?? )一石(??? ) 食(?? )马者? 其真无马邪(?? )??? 外见(???? )??? 辱(??? )?? 伯乐(????
2. 填空。
(1)《马说》选自 ,作者 , 代文学家。“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2)在生活中,有人常慨叹“世上的人才很多,只是没有人发现而已”。我们常引用《马说》中的 一句来表达这个意思。
(3)《马说》中描绘千里马的终生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
(5)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是: 。
(6)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
, 。
(7)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作“ ”,而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
3. 解释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 虽: (2)执策而临之 临: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4)不以千里称也 称:
(5)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槽枥:
(6)才美不外见 才美: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8)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9)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4. 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2)才美不外见 见 :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4)其真无马邪 邪:
5. 一词多义。
(1)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 )? ②执策而临之 (????????? )?? (2)之???①策之不以其道? (????????)??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3)其??? ①策之不以其道?? (??????????? )②其真无马邪??? (??????????? )③其真不知马也。 (??????????? )
(4)食 ①?食之不能尽其才 (????????? )?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
(5)而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②执策而临之(????????? )?
(6)能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 )? ②虽有千里之能(????????? )
(7)或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②或以钱币乞之(????????? )
6. 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 )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4)( )
7. 翻译下列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二、 整体感知
本文以 和 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出强烈的愤慨之情,也表达了作者 的愤懑之情。
?
三、 赏读与品味
1. 归纳第一段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第二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3.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5.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你将怎样避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悲剧命运?
课外阅读
千金市骨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③,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人:中涓官,君王身边的侍从。②安事:何用。③期年:一整年。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君遣之 遣: (2)捐五百金 捐:
(3)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
2. 翻译句子。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 阅读本文后,你对“涓人”和“君人”有何评价?
4.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人才争夺愈演愈烈,人才流动愈加频繁。对于如何对待人才,你从上面短文中获得了什么有益启示?
旧城初级中学导学案
学科: 语文 课题:《送东阳马生序》 主备教师: 詹灵均
备课组长: 詹灵均 教研组长: 陈国仙 审核结果:
【导学目标】
1. 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 感知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3. 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
【导学重难点】
1. 翻译并背诵全文。(重点)
2. 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难点)
【导学时数】
二课时
【导学方法】
朗读法、串讲法、引导法、点拨法、激趣法
【导学流程】
学——展——导——测
第一课时
一、积累运用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叩问() 叱咄()() 俟()其欣悦 皲()裂 媵()人
负箧()曳()屣() 以衾()拥覆 皆被()绮绣 容臭()
烨()然 缊()袍 敝()衣
2. 填空。
序是一种文体。本文是作者给同乡马生的临别赠言,是一篇 ,作者
(朝代)文学家 。
3. 解释加点的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 致: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3)益慕圣贤之道 益: (4)先达德隆望尊 隆:
(5)援疑质理 援: (6)俟其欣悦 俟:
(7)负箧曳屣 箧: 曳: 屣:
(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缊: 敝:
(9)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 (10)媵人持汤沃灌 沃灌:
(1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借: (12)弗之怠 怠:
4. 通假字。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
(2)言和而色夷 。 夷:
(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5.古今异义词。
(1)走送之 走 古义: 今义: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 古义: 今义: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趋 古义: 今义:
(4)日再食 再 古义: 今义:
(5)媵人持汤沃灌 汤 古义: 今义:
6. 一词多义。
(1)患: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②无冻馁之患矣( )
(2)故:①故余虽愚( ) ②温故而知新( )
(3)道:①益慕圣贤之道( )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
(4)至:①色愈恭,礼愈至( )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
(5)质:①援疑质理( ) ②非天质之卑( )
(6)以:①以衾拥覆( ) ②以中有足乐者( )
③俯身倾耳以请( )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
7. 词类活用。
(1)手自笔录( )
(2)是可谓善学者( )
(3)腰白玉环( )
(4)录毕,走送之( )
(5)余立侍左右( )
(6)卒获有所闻( )
8. 翻译下列句子。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 整体感知
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希望。
?
三、 赏读与品味
1. 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何在?
3. 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4. 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5. 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它的作用。
6. 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外阅读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①不继,日昃②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饘(zhān)粥:稠粥。②日昃(zè)太阳偏西。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再适长山朱氏( ) (2)往往饘粥不充(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3. 范仲淹和宋濂两个人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4. 请用简短精练的语言,评价范仲淹这个人物。
5. 课文和本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认识。
旧城初级中学导学案
学科: 语文 课题: 《诗词曲五首》 主备教师: 詹灵均
备课组长: 詹灵均 教研组长: 陈国仙 审核结果:
【导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本诗。
2. 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 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导学重难点】
1. 重点:背诵并默写本诗。
2. 难点: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导学时数】
二课时
【导学方法】
朗读法、串讲法、引导法、点拨法、激趣法
【导学流程】学——展——导——测
第一课时
一、积累运用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柯( ) 戟( ) 寥( ) 阕( ) 绮( )
踌躇( )( )
2.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暂凭杯酒长精神( ) (2)到乡翻似烂柯人( )
(3)折戟沉沙铁未销( ) (4)东风不与周郎便( )
(5)干戈寥落四周星 ( )(6)留取丹心照汗青( )( )
(7)欢饮达旦( ) (8)兼怀子由( )
(9)千里共婵娟( ) (10)高处不胜寒( )
3. 填空。
(1)《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 ,作者 , 朝人。诗题中的“乐天”是 的字,“酬”,这里是 的意思。
(2)《赤壁》选自 ,作者 , 朝人。
(3)《过零丁洋》选自 ,作者 , (朝代)爱国诗人。
(4)《水调歌头》选自 ,作者 , 朝 家。
(5)《山坡羊 潼关怀古》选自 ,作者 , 朝 家。“山坡羊”是 名。
4. 背诵默写。
(1)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抒发对同时被贬的旧友怀念,以及人事沧桑之感(用典)的诗句是: , 。
表现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
(2)杜牧的《赤壁》中,含蓄、委婉地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的诗句是:
, 。借史倾吐胸中的郁抑之气(用典)的诗句是:
, 。
(3)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诗人感叹国家衰落的诗句是:
, 。能感召后代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诗句是: , 。
(4)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
, 。写出普天下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 。
(5)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写沧桑巨变之感慨的句子是: ,
。 , 。主旨句是: ,
; , 。
二、整体感知
5. 在原文中划分出各首诗的朗读节奏。
6. 归纳出各首诗的主题。
(1)《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 和 。
(2)《赤壁》借 和 的故事,抒发诗人 。
(3)《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 和
、 的豪情壮志。
(4)《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由 ,到 情怀。
(5)《山坡羊 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
三、 赏读与品味
(一)读《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指
,“烂柯人”指 。
2. 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二)读《赤壁》,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 ”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之情。
2.谈谈“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诗的好处。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两句诗的理解。
(三)读《过零丁洋》,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 诗的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2. 诗中颈联“惶恐”“零丁”有哪两层含义?
3. 赏析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 你认为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气概?写出来并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四)读《水调歌头》,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 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2. 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
。它的含义是:
。在词中,这句词是对 说的,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表达
。
3. 这首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
4. 这首词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5.苏轼在孤寂、愁苦、矛盾中思索,词中那几句最能看出他的人生感悟?
(五)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然后I回答下列问题。
1. 从遣词炼字来看,曲中的“聚”字写出了 ,“怒”字写出了 。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1.诗中“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作庭树作飞花。
3. 诗的第二句中,“惊”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 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