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1课时 平均数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课堂练习
103×12=
99×38+38=
589-(489+25)=
新课探究
(教科书第90页例1)
1
你们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你有什么方法呢?
14个
11个
12个
15个
活动任务:思考“例1情境图中的饮料瓶要怎样移动才能使他们每个人得到的个数同样多?”
活动流程:1.自主学习:独立观察例1情境图,先数一数,再动手移一移,使他们每个人得到的个数同样多。(提示:用瓶盖表示饮料瓶)
2.小组讨论:组内依次交流,统一意见。
3.展示分享:确定一名代表准备交流。
活动一:认识平均数
姓名
数量 / 个
0
2
1
6
3
4
5
7
8
11
10
9
12
13
14
15
小红
小兰
小亮
小明
(要求:组内依次交流,交流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数量/个
姓名
小明
小亮
小兰
小红
14个
12个
11个
15个
小红给小兰1个
小明给小亮2个
4人收集的个数就同样多了。
每个人13个矿泉水瓶。
13个
13个
13个
13个
方法一:“移多补少”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法:数量多的给数量少的一些,使得各个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
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平均数是为了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活动任务:计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
活动流程:
1.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例1,思考可以怎样计算平均数,再列式解答。
2.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的组织下交流讨论,形成小组成果并做好记录。
3.展示分享:选派好代表到前台展示,并组织分享。
(要求:依次交流时先说一说自己的解答方法,然后再交流解答过程。)
活动二:计算平均数
也可以像下面这样计算。
(14+12+11+15)÷4
=52÷4
=13(个)
答:环保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饮料瓶。
求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饮料瓶?
(14+12+11+15)÷4
=52÷4
=13(个)
答:环保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饮料瓶。
收集的总个数÷人数=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
相当于把他们收集的总个数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 计算:
除法
方法二:运用公式求平均数
总数量
÷
总份数
=
平均数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生活中的平均数
活动三:运用平均数
活动任务:比较“下表中男生队和女生队哪个队的成绩好?”
活动流程:
1、自主学习:先思考怎样计算才能比较出哪个队的成绩好,再列式解答。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统一意见。
3、展示分享:代表交流。
男生队
姓 名 踢毽个数
王小飞 19
刘 东 15
李 雷 16
谢明明 20
孙 奇 15
女生队
姓 名 踢毽个数
杨 羽 18
曾诗涵 20
李 玲 19
张 倩 19
下面是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的成绩。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85÷5
=17(个)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8+20+19+19)÷4
=76÷4
=19(个)
通过比较平均数发
现女生队成绩好。
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活动四:练习巩固
活动任务:练习“用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
活动流程:
1、自主学习:先独立解答。
2、小组讨论:组内交流订正。
3、展示分享:确定一名代表准备交流。
(要求:依次交流,交流时说出解题步骤与方法。)
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姓 名 刘子涵 李 强 高 风 陈 莉 宋东晓 张思思
身高∕cm 139 140 135 138 139 137
体重∕kg 34 38 35 34 36 33
请你算出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各是多少。
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姓 名 刘子涵 李 强 高 风 陈 莉 宋东晓 张思思
身高∕cm 139 140 135 138 139 137
体重∕kg 34 38 35 34 36 33
请你算出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各是多少?
(139+140+135+138+139+137)÷6
=828÷6
=138(cm)
(34+38+35+34+36+33)÷6
=210÷6
=35(kg)
答: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8厘米。
答:这些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吗
(2)用公式计算: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平均数》
学习内容:教材90-91页 平均数:例1 、例2
学习目标:
1.认识平均数。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掌握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认识平均数。
2、能熟练计算出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实物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瓶盖和纸。
学习流程:
课前练习:1.口算
2.笔算103×12= 99×38+38= 589-(489+25)=
一、导入(出示情境图)
同学们,环保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的饮料瓶。如图所示,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小明比小亮多收集了几个饮料瓶?小兰比小红少收集了几个饮料瓶?环保小队的同学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等等),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环保小队的同学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也就是学均数有关的知识。板书(平均数)
二、导学
活动一:认识平均数
活动任务:思考“例1情境图中的饮料瓶要怎样移动才能使他们每个人得到的个数同样多?”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利用投影呈现活动一,并请一个小组读一读。
2.自主学习:独立观察例1情境图,先数一数,再动手移一移,使他们每个人得到的个数同样多。(提示:用瓶盖表示饮料瓶)
3.小组讨论:组内依次交流,统一意见。
4.展示分享:确定一名代表准备交流。
5.梳理提升:加一条虚线,更清楚明了。大家明白更清楚什么,虚线右边多着3个。刚好可以让小红给小兰1个,小明给小亮2个,4人收集的个数就同样多了,每个人13个饮料瓶。13就是14、12、11、15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移多补少”法是指数量多的给数量少的一些,使得各个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 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平均数是为了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活动要求:要求:组内依次交流,交流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板书:左边贴好瓶盖,有利于学生展示时使用,讲解之后并在图旁张贴“移多补少”字样
环保小队的同学太厉害了,如果小红收集了31个,小兰收集了30个,小亮收集了29个,小明收集了33个,用移多补少的办法能很快知道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吗?(不能),那么我们接下来学习除了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公式法来求平均数。进入活动二
活动二:计算平均数
活动任务:计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利用投影呈现活动二,并请一个小组读一读。
2.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例1,思考可以怎样计算平均数,再列式解答。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的组织下交流讨论,形成小组成果并做好记录。
4.展示分享:选派好代表到前台展示,并组织分享。
5.梳理提升:求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饮料瓶?计算平均数就相当于把他们收集的总个数平均分成4份 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出每份是多少。(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种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求平均数。
活动要求:依次交流时先说一说自己的解答方法,然后再交流解答过程。
板书:左边贴好算式,讲解之后并在图旁张贴公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生活中很多地方应用到平均数,比如说: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大家已经掌握了如何计算平均数,现在我们来练一练。进入活动三
活动三:运用平均数
活动任务:比较“下表中男生队和女生队哪个队的成绩好?”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利用投影呈现活动三,并请一个小组读一读。
2.自主学习:先思考怎样计算才能比较出哪个队的成绩好,再列式解答。
3.小组讨论:在小组内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统一意见。
4.展示分享:代表交流。
5.梳理提升: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20+15)÷5=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个),通过比较平均数发现女生队成绩好。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3、导练
活动四:练习巩固
活动任务:练习“用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利用投影出示练习
2.自主学习:先独立解答。
3.小组讨论:组内交流订正。
4.展示分享:确定一名代表准备交流。
5.梳理提升:针对作业反馈情况,教师组织、引导矫正问题。
四、导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吗
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2)用公式计算: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板书设计: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
(2)用公式计算: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