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下 第七章 第一节 压强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下 第七章 第一节 压强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五四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25 18:0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压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二力学内容的重点,压强概念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方式,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探究实验,鼓励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特点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研究方法,从而理解压强的概念和把握控制变量法。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基础较差,主观分析能力不强,实验操作能力较差。学生认知发展分析:认知基础虽然较差,但在前面的学习已经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学生认知障碍点:实验设计和操作是本课时学习的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力的方向、大小,理解什么是受力面积。
2. 掌握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 了解压强概念和公式,知道压强的定义和由来。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体验活动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2. 通过探究实验发现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进一步加深对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理解,掌握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进行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的技能和良好习惯,提高发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道理和创造热情。升华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达到增强内驱力,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法与学法
对于压强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对于压强的影响因素和定义采用探究式教学;对于压强的计算采用讲授法及讲练结合的方法;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采用自主总结学习的方式。
教学准备
海绵、小桌板、勾码、铅笔 、气球、海绵、砖块、细线各7组,鸡蛋若干。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堂挑战实验引入:坚强的鸡蛋将鸡蛋握在手心上,你能弄破壳吗? 我们在家里如果要吃煎鸡蛋,是怎么弄破鸡蛋的?演示打鸡蛋过程 为什么用力握鸡蛋不破,而轻轻敲击鸡蛋就破了? 哪一次用力的效果更明显? 学生按照原定的分组,进行挑战比赛,看看哪一组先有同学将鸡蛋捏破,各组分别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思考回答 创造课堂情景,在生活中发现物理,引人思考。与生活中习惯对比,引发思考。
新课 利用PPT图片展示手指对墙的压力、人对冰面的压力,逐一展示物体,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借助PPT的自动画形式将学生口诉的重力与压力的示意图进行一一展示 学生根据PPT图片内容逐一分析物体压在水平面、斜面、竖直面时的重力与压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结果进行分析及归纳总结出压力的概念及三要素。 知识巩固,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展示:手对海绵的压力 表明了力的哪一种效果? 压力能够改变力的形状 为压力的作用效果做铺垫。
活动:挤压气球、铅笔两端,分组感受生活中力的效果思考猜想: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可能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有关 从实验中提出猜想。
内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 素有关 1.实验中常用的是小桌、海绵、 砝码,进行分组实验必须鼓励部分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引导设计实验报告,利用实验报告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或自主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2.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发现在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海绵的凹陷程度来反馈压力作用效果的明显程度。 3.用PPT课件,布置分组实验安排,并强调学生 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方法。 (2)控制哪个变量?改变哪个变量?如何用简易图设计实验步骤并记录实验现象 (3)观察什么实验现象。 (4)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什么实验 结论。 4.利用物理实验展示实验过程并由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5.鼓励学生展示自主设计实验过程及如何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6.鼓励同学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并上台展示 7.引导学生归纳实验结论 根据已有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利用简易图记录实验步骤与现象,并完成实验报告内容。 将小桌子正放在海绵上,将钩码轻轻地放在小桌子上,将小桌子反放在海绵上,再将钩码轻轻地放在小桌上。 根据实验目的进行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利用简易图记录实验步骤与现象,完成实验告。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并邀请学生展示实验设计与过程。 引导学生概括实验结论:A: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 作用效果越明显 B:压力大小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结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有关。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学生回顾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过程,掌握利用控制变量法的方法进行对比压力作用效果的明显程度。 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多个影响因素且无法进行控制变量时如何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明显程度是否相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为鼓励学生课后大胆创新自主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作铺垫。 培养学生总结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联系的思维逻辑
比较人对地面的压强和骆驼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提问:如果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同时,该怎么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知识的正迁移,最终用比值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并得出压强定义 通过回顾V=S/t公式的推导过程尝试利用比值的方式方法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得出压强概念,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p=F/S(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培养学生归纳 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引导学生推出压强的单位,并理解1pa的物理意义。1pa=1N/m2活动:猜测穿高跟鞋的女士“杨幂”对地面压强、骆驼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给出具体数据,让大家计算并比较结果。通过以上比较,你有哪些想法?如何来减小压强?如何来增大压强? 学生积极思考,理解并回答 1pa表示每平方米上受到的压力是1N每位同学都计算,每组有一位同学说出计算过程和结果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和联想,增强对物理的感受 加强单位知识的推理及理解学生计算并得出结论学生自由发言
辨认生活中那些地方在增大压强?哪些地方在减少压强?通过什么方式?课堂练习活动展示:将装有水的气球放在两块钉板上,一块钉板上有很多钉子,另一块钉板上只有一根钉子。 观察气球是否被钉破,并请同学自己体验并解释原因。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学生分组讨论后,举手回答学生举手回答请一位同学参加活动,学生体验过程并解释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锻炼学生认知能力。 学以致用运用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加深理解。
课堂总结:你学到了什么分组活动:“一块砖头产生的压强” 比比谁展示的压强大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压强,比较谁的压强更大。 总结知识,提升理解,融会贯通。头脑风暴,知识练习实际,将知识运用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验,提升对物理生活世界的感悟。
活动挑战:鸡蛋上能站人吗?器材:鸡蛋若干,泡沫两块,木板两块老师协助一位同学自愿上台挑战 学生自愿参加,进行挑战比赛,各组分别谈谈自己的感悟 提高勇于参与探索挑战的能力
由“一个鸡蛋到一群鸡蛋的坚强”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积极表达自己联想到的思想和情感。 激发学生的对生命的敬畏,爱国热情,升华情感
板书设计 一:压力(F压): 定义: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 方向:垂直与被压物体的表面指向受力物体(垂直向下)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压强(p):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公式:p=F/S 单位:帕斯卡 简称:帕 符号:pa 1 pa=1N/m2增大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力2.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1.减小压力2.增大受力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