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综合课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压强的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活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巩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能够正确熟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掌握两个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②对固体压强中受力面积的理解,液体压强中深度的理解。
难点:①压强概念的建立 ; ②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
四、教法: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对比归纳等教学方法。
学法:讨论法、 分析归纳法,合作学习法、体验法、练习法等。
五、课前准备
回顾第七章《压强》前两节的基础知识及实验方法,每人一支削好的铅笔。
六、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用两手食指顶住一支笔的两端施力,两手指的感受相同吗?观察你两指面凹陷的程度一样吗?你知道其中的道理么?(接触笔尖的手指感到更疼,凹陷程度更大--------压强)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复习一下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题型一-----实验
多媒体出示“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两实验的实验装置图,帮助学生知识重现。
实验一:“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比较图甲、乙,说明: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比较图乙、丙,说明: 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中是通过什么来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
能否比较甲丙两图得出实验结论?(强调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实验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压强计的使用原理:当不使用压强计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将压强计的探头朝下放入水中,此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出现_高度差,说明此时探头在水中受到压强,且高度差越大,说明液体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压强的特点: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深度:从液面到研究点的竖直距离。(注意深度与高度的区别)
实验设计:如何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学生说明实验步骤,教师强调控制变量。
总结两实验的相同点:(1)实验类型:影响因素类实验。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典型题目练习。
题型二-------压强改变
典型例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下列四图中为了减小压强的是( )
A冰鞋上装有冰刀 B飞镖的箭头很尖
C载重车装有许多车轮 D压路机上的碾子质量很大
如图所示,关于液体中a、b、c三点压强的说法正确的是(ρ盐水>ρ水)( )
A、a点向下压强比向上压强大。B、b点压强比c点压强小。
C、a、b两点的压强相等。 D、b、c两点压强相等。
多媒体出示图片,学生分析压强增大减小的原因:压强的影响因素改变。固体:压力、受力面积;液体:密度、深度。
方法总结:(1)明确产生压强的物质状态,是固体还是液体。
对照改变因素与压强之间的关系。
拓展练习:
1、水平桌面上放着相同的两个薄壁圆柱形平底玻璃杯,甲正放,乙倒扣,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大小分别为p甲、p乙,则( )
A.p甲=p乙 B.p甲<p乙 C.p甲>p乙 D.无法判断
2、将未装满水且密闭的矿泉水瓶,先正立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再倒立放置,如图所示。两次放置时水对瓶底和瓶盖的压强分别为pA和pB,则( )
A.pA>pB B.pA<pB C.pA<pB D.pA=pB
3、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质量相等的液体,甲管竖直放置,乙管倾斜放置,两管液面相平,如图所示,设液体对两管底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则p甲________ p乙(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题型三-----压强计算
回顾固体和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典例精析:
1. 随着时代的进步,轿车的车速和性能有了较大提升,某娇车如图所示,它的质量是1.6×103 Kg,每个轮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0.02 m2。求它空载时,静止在地面上受到的压强 (取g=10N/kg)。
2.如图所示,杯内装水,杯子的底面积为0.01m2,杯子和水总质量1kg,杯内水深8cm,则杯底所受水的压力为多少?
学生分析易错点( 固体压强:受力面积、单位换算;液体压强:深度的判断、单位换算)
教师方法总结:
固体:①F=G=mg计算压力 液体:P=ρgh计算压强
②P=F/S 计算压强 P=PS 计算压力
课堂小结:
学生从知识点、实验方法、做题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