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文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在这么久的时间里,作者回忆了些什么,回忆了谁?
他就是——
李大钊先生
第一课时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国共合作期间,在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著作收录于《李大钊文集》。
李大钊(1889-1927)
学习活动一:理清故事情节
活动任务:思考讨论“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哪几件事?”
活动流程: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用“圈画时间词、分层概括、画时间轴”的方法来学习,思考问题。
2、小组讨论。
3、展示分享。
课文除第一自然段外,是按 顺序写的,
主要写了 、 、 、
这四件事。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哪几件事?
父亲被捕前
被捕时
被审时
被害后
整体感知
时间
第一部分:
(1)
“我”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部分:
(2~7)
父亲被捕前拒绝离开北京。
第三部分:
(8~18)
父亲被捕的经过。
第四部分:
(19~29)
“我们”与父亲最后一次见面。
☆ 结构梳理
第五部分:
(30~33)
父亲被害后家人悲痛欲绝。
倒叙
被捕前
被捕时
在法庭上
被害后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交代回忆的时间
表明记忆深刻
交代回忆的内容
照应文题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突出表现中心思想。
读第1自然段,了解倒叙及其作用。
军阀 避免 啪嗒 瞪眼 僻静 瞅见 靴子 魔鬼 苦刑 哼哧 严峻 绑住 啃食 长袍 执行
zhí
chǒu
mó
xínɡ
jùn
bì
bǎnɡ
fá
dènɡ
páo
pì
kěn
hēnɡ
读一读
字词识记
pā
xuē
军阀 避免 啪嗒 瞪眼 僻静 瞅见 靴子 魔鬼 苦刑 哼哧 严峻 绑住 啃食 长袍 执行
稚
我会写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避
啪
僻
瞅
靴
魔
刑
哼
峻
执
zhì
bì
pā
pì
chǒu
xuē
xínɡ
mó
jùn
zhí
hnɡ
瞪
dèng
绑
啃
袍
bǎng
páo
kěn
哼
hnɡ
右下角是“了”
易写错
刑
xínɡ
这一笔是撇
一、将下列词语按意思相近的分组。
残暴 含糊 安宁 可惜 占据 坚决
模糊 残酷 坚定 安定 惋惜 占领
( )——( ) ( )——( )
( )——( ) ( )——( )
( )——( ) ( )——( )
残暴
残酷
含糊
模糊
安宁
安定
可惜
惋惜
占据
占领
坚决
坚定
二、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 ):形容说话的意思不明确。
( ):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 ):脸上长着带有凶相的肌肉。形
容相貌凶恶。
( ):形容非常愤怒的样子。
( ):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含糊
一拥而入
满脸横肉
怒气冲冲
会意
三、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回忆”的近义词是 ,“十六年前”指的是 。
记忆
距写文章的1943年16年的1927年
字词听写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顺序,知道了课文按 时间 顺序,主要回忆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这四件事。
这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课文,感受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革命者!
第二课时
活动二:抓细节描写 体会人物品格
活动任务:思考讨论“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从中你感受到李大钊同志是个怎样的人?”
活动流程:
1.自主学习提示:从“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这三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边默读边找出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句子进行批注,体会他的高尚品格。
2、小组讨论。
3、展示分享。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1927年春天
被捕前
父亲一向是慈样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充分表明了父亲对“我们”的慈爱
也表明父亲对革命事业是很慎重的
耐心
含糊
对比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
父亲对工作高度负责
1.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就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2.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对比
敌人:虚张声势
父亲:不慌不忙
女儿:害怕
被捕时
神态、动作描写: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3.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父亲
来的人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的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对比
敌人:兴师动众
父亲神态描写:从容镇定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被审时
父亲外貌描写:平静、慈祥
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首尾呼应
找一找课文还有哪些前后照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说说前后照应的好处。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父亲一向是慈样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
使读者对人物的做法了解得更加清楚明了,印象更深刻。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前面埋下伏笔
后面揭示答案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
品读句子
有无数像李大钊这样的革命先烈,他们同样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只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志向。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英雄?
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
坚贞不屈的赵一曼
为了不暴露目标,在火中纹丝不动的邱少云
宁死不屈的刘胡兰
1.阅读红色经典书籍,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
2.在阅读过程中继续研究书中对革命英雄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等方面描写的作用,体会人物的英雄气概。
课后作业《十六年前的回忆》学习活动设计
第 四 单元 计划教学时间: 教研组长签名:
教学内容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14个生字,读读记记“含糊、尖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通过抓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体会他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 难点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通过抓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体会他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资源准备 课件 二次备课和建构
学习活动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观看李大钊简介视频)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慷慨就义。 二、导学 学习活动一:理清故事情节 活动任务:思考讨论“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哪几件事?” 活动流程: 明确任务:把活动一用课件呈现出来,全班读一读。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用“圈画时间词、分层概括、画时间轴”的方法来学习,思考问题。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并记录好小组讨论的结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并组织其他小组进行分享(补充、追问、质疑等) 5.梳理提升。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对各小组展示分享的情况进行梳理和提升,形成全班的共同意见。 5.梳理提升:主要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6.学习生字词:开火车认读字词,交流记字方法,并指导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第二课时) 学习活动二:抓细节描写 体会人物品格 活动任务:思考讨论“读了课文,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从中你感受到李大钊同志是个怎样的人?” 活动流程: 明确任务:课件呈现活动二,全班齐读活动任务。 2、自主学习提示:从“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这三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边默读边找出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句子进行批注,体会他的高尚品格。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并记录好小组讨论的结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并组织其他小组进行分享(补充、追问、质疑等) 梳理提升:师生共同把展示分享的情况进行梳理,加深理解和认识。重点梳理特点和相应的表达方法,提升为全班的共同认识。 被捕前:(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一向是慈样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耐心、含糊对比,充分表明了父亲对“我们”的慈爱,也表明父亲对革命事业是很慎重的。)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 (语言描写:父亲对工作高度负责) 被捕时:(1)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就是一阵纷乱的喊叫。(2)2.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3)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神态、动作描写: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被审时: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父亲外貌描写:平静、慈祥) 体会表达方法 任务: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形成首尾呼应,更能突出文章主题。 找一找课文还有哪些前后照应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并说说前后照应的好处。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2)父亲一向是慈样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前后照应的好处:前面埋下伏笔,后面揭示答案,这样写使读者对人物的做法了解得更加清楚明了,印象更深刻。 导结 品读句子: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指导读出坚定的语气) 2、有无数像李大钊这样的革命先烈,他们同样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只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志向。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英雄? 课后作业 1.阅读红色经典书籍,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 2.在阅读过程中继续研究书中对革命英雄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等方面描写的作用,体会人物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